陶菊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被给予了新的关注。做好大学生行为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双向发展意义重大,唯有保证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才能为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热题,不断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已经成为了促进当代高校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更是扶正高校文化氛围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因多元文化的交互性冲击直接增加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与行为管理的难度,传统的行政主导型团学工作理念与方法已经步入到了现实的困境当中,寻求大学生行为管理现实困境的出路已迫在眉睫。以此为出发点,浅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消解方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思想政治引导;困境;消解方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08603
社会发展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快速深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速发展,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相关研究便成为热门课题,同时也成为了各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又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全覆盖为高校大学生增设了更多的拓展视野的窗口,使高校大学生得以拥有了同高校管理者相一致的信息来源与发布渠道,这对于高校大学生与校园管理来说无疑将是一次巨大变革。在新媒体时代,全球化发展进程也在加速,国际形势的变革与多元文化的交互对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刻,传统的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模式逐渐陷入了新时期的困境当中,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要想有效消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现实困境,则必须要与时俱进迎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浪潮,以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大学生行为管理理念的束缚,探寻出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个性化大学生行为管理工作模式,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工作概述
学生管理工作实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即在于高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有效管理确保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以积极向上的正向意识形态对行为特征起到约束作用,最终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的健全发展。然而时代在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完全有必要结合时代的特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1]。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实为高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应有意识,充分迎合时代发展的切实需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也就顺势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化发展的核心命题。
尽管时代在变,但人才培养在高校当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却始终不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取决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此同时,新时期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水平方面,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载体,作用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格的辅助性培养,旨在为了能够同时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均能更好地满足现代职场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依靠行政命令,而是需要充分还原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借全面教育理念的贯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独立人格,最终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品格与道德修养进而实现全面化发展[2]。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为高校做好全方位的科学化管理保驾护航,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开拓更多的实时渠道,以便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了解,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综合以上分析并依据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实际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管理理念应当从几方面考虑:首先,正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致力于加大对新媒体优势的利用率,切实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全方位的科学化引导提供参照,为大学生良好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对大学生行为的管理应当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结合现代职场的实际状况改善传统的学生管理评价标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利益表达空间和更为多元化的诉求,只有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权利需要,才能通过对学生主体权益的有效还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3];再次,就是要充分协调并整合高校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大学生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保证科学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人性化内涵,同时还要借服务意识的提升深化同大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管理与服务力量的整合。从本质上看,以上诸多方面均是强调同一个核心思想,即“以学生为本”。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现实困境
纵观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行为管理模式能够看出均以事务性管理模式为主,即哪里痛就医哪里,距离系统化管理体制的建设相去甚远。具体而言,在管理实践中往往根据上级所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一些冗杂的常规事务管理当中,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则慌忙“亡羊补牢”。直至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依然存在着职责不清、工作界限模糊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问题,“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未能得以有效深化[4]。
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行为管理的传统体制实为历史发展至现代的必由之路,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凸显出了诸多的不足。政党合一的条块结合管理状态蕴含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尽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在表象上重视学生工作的核心地位,但多部门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却因职责的混乱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严重阻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往往集中在高校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负责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但这种单独成块的管理模式亦实难保证管理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设置与对应权属之间的模糊性问题,加之职责综杂的影响,高校行政资源的浪费与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感生成也就在所难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传统的大学生行为管理模式完全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融合,导致到了当前的新媒体时期,高校依然难以提高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意识的重视程度,导致学生行为管理效力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受到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管理方式也就受到管理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得过于简单粗暴,并不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由此一来,高校也就难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公平的管理环境和顺畅的沟通渠道,学生长期在此环境中势必会倍感压抑,不仅不利于责任感与独立人格的养成,同时更会因被动接受管理而丧失自主意识。尤其是还有部分学生身处新媒体时代却沉迷其中,主体地位在学校得不到认同,便会加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从而加剧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难度。针对这样的现状,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工作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就是应当充分视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管理,并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各类信息化平台深化同学生的有效沟通,保证对所有学生问题的解决都能够站在客观并公证的立场[5]。可见,倘若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无法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则管理的实效性也将无法提升。
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是高校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管理理念与体制的影响下,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于各类工作状况的处理都在坚持着自身“高高在上”的“身份”,根源即在于传统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着信息优势和“权威”优势[3]。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增设了更多的渠道,尤其是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互联网更是承载着海量信息强势冲击着高校校园。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与心理的成熟度并未定型,各类信息的传播同高校思政信息的传播对等,学生管理工作者将此作为了“心结”,认为当前的大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为了给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于近些年不断出台各类相关政策,意在有效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能够走上正轨,但从本质上看关于管理对象的指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事务管理层面,难以紧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赋予学生以平等合法的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参与权利,正是指导意见的缺乏致使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质量的提升举步维艰。虽然国家早在2005年就已经发布政策强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步入法制化轨道,并深化“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但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现状来看似乎并未奏效,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正视到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而放下自身的“架子”同大学生构建平等的关系,导致大学生行为管理同新媒体时代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相脱节[6]。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现实困境的消解方略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工作遇到了现实困境,对于大学生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审时度势,真正认清大学生工作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自我主体意识价值取向以应有的尊重,最终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保证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
首先,要将民主化管理理念切实嵌入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该群体具有着更强的主体意识,在接受管理过程中往往更希望能够切身参与并保证自身的平等地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不平等管理观念,借民主化管理理念的融合推动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实践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以民主化拉低传统的集中制管理模式并与之达成平衡关系,突出高校的人文管理精神并推动高校文化氛围不断趋于良好。相对来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具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年龄特点也赋予了该群体以初步的价值观,对于所有事物的认知均能够形成独立的判断,对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行为无疑会更多地保持着排斥的态度。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不断深化对管理举措创新的研究力度,认清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借民主化管理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并还原其主体地位,进而通过大学生参与管理热情的提升将传统的被动式学生行为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化管理,如此才能强化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其次,将法制理念贯彻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目的在于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确保大学生行为特征的合理与合法性,然而对于学生的管理却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约束,而应当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引导,虽然作为理念引导,但依然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确保大学生合法权利的实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全面更新,传统的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已不复存在,信息接收与发布地位的平等也就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有必要实现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地位的平等。从法律角度来看,学校和学生之间本就属于平等的主体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交学费进入高校学习实质上可以认为是商业合同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平等性毋庸置疑。在新媒体时期,当代大学生的平等观念和法制意识正在不断加强,由此决定了传统时期的不平等式的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为继。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将法制理念贯彻到大学生行为管理意识当中,以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作为核心,确保赋予学生以应有的基本权利,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4]。
第三,将传统的强制性管理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由传统时期的精英教育体制变革而来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作用下,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这样的形势使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轮新的发展历程并被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此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在高校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开辟未来发展之路的必要举措。同时,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作为一次性投资,接受教育实为应得的“商品”,因此有权利享有高校为自身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加之大学生平等意识的驱动,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本质上亦是服务于教育实践的附属品,应当同教育服务一样重视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已经将教育服务质量定位为一项重要指标。只有高校能够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信息与沟通渠道,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传统时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将直接牵制到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去行政化”将成为促进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必要之举。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亦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被全社会赋予了高度的关注。大学生行为管理的重要性早就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课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管理开始面临新的困境,只有高校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优势性特点,将“以学生为本”理念全面渗透管理的过程中,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行为管理质量的迅猛提升。
参考文献:
[1]缪勇,高萍.自媒体“微时代”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54—55.
[2]高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5—7.
[3]刘鑫.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取健康信息行为偏向研究[J].东南传播,2015,(12):90—92.
[4]刘秀伦,冯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5]王耕,周志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行为失衡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8所高校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5):32—35.
[6]胡进.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负荷、压力及情感体验调查报告——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研究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