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茹
鹅的常见消化道寄生虫有鹅裂口线虫、绦虫、蛔虫、球虫等病,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产蛋,严重者极度消瘦,而且能使鹅死亡。无论是规模化养鹅或是散养鹅均易感染,特别是一家一户散养的鹅感染更加严重,必须要加以防治。
1.鹅裂口线虫
鹅裂口线虫病是由鹅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肌胃角膜层下引起的疾病。本病主要是以肌胃角膜的脱落和肌胃急性炎症与溃疡为特征。
1.1流行特点 鹅裂口线虫发育无需中间宿主。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在胃内排出大量的肉眼看不见的虫卵。卵随粪便排泄到外界之后,不能感染鹅,在适宜条件下(28-30℃),经24-48h后在卵中发育有活性的幼虫,然后再经5-6d,发育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破壳而出,沿草茎或地面蠕动。鹅食人含有侵袭性的幼虫的草而感染。幼虫在前5d栖居于鹅的腺胃,最后进入肌胃内或钻入肌胃角膜层下面,在此处经过17~22d发育为成虫。寿命只有3个月。雏鹅更易感染鹅裂口线虫。
1.2临床症状 雏鹅消化障碍,饲料的消化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不食,发育受阻,体弱、贫血,有时腹泻。倘若虫体数量多,饲养管理不善,可造成大批死亡。如虫体数量减少时,或鹅的年龄较大,则症状不明显,而成为带虫者和本病的传播者。患裂口线虫病的鹅,由于体况潺弱,对其传染有较高易感性。
1.3剖检变化 剖开肌胃,可见角质层较薄的部位有大量粉红色、细长的虫体。有虫体存在的肌胃角质层易碎,坏死呈棕色硬块,如除去角质层,可见有黑色溃疡病灶。
1.4防治措施
1.4.1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只能活15d,而在10cm深的水中可以生存25d。虫卵在冬季孵出的幼虫很快死亡。鉴于以上情况,要清除病原体并不难,只要让养鹅场休闲1-1.5个月,在休闲期间,搞好鹅舍清洁卫生,加强消毒,则可以在1.5~2个月内清除病原。
1.4.2要把大、小鹅分开饲养,避免使用同一个场地,这样就能让雏鹅摆脱鹅裂口线虫的侵袭。
1.4.3预防性驱虫,鹅裂口线虫的幼虫侵入到机体内,经17-22d发育为成虫。因此,在疫区的养鹅场,从雏鹅放牧的第1天开始,经17~22d后,进行第1次驱虫,并按具体情况制定第2次驱虫计划。在疫区,鹅每年最少要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驱虫应在隔离鹅舍内进行,投药后两天内彻底清除粪便,并进行生物发酵处理。
1.4.4可用下列药物治疗:①左旋咪唑25~40mg/kg·bw均匀拌在料里,1次服用,间隔1~2周再给药1次;②丙硫咪唑10-15mg/kg·bw,拌在料里或饮水;③驱虫净(四咪唑)40~50mg/kg·bw,均匀拌在饲料中饲喂,1次喂服。或按0.01%的浓度溶于饮水中,连用7d,喂一个疗程。
2.鹅绦虫病
鹅绦虫流行范围极其广泛。在一些养鹅场可引起地方性流行,其病原体主要是矛形剑带绦虫。除此之外,寄生于鹅肠管的绦虫还有很多,如片形绉缘绦虫、膜壳绦虫等。但以矛形剑带绦虫危害性最为严重。
2.1流行特点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家禽的各年龄段,特别是环境不卫生以及地面散养鹅、孑L雀菌易感染。
2.2临床症状 病鹅排出的粪便中可见多少不等的白色、大米粒大、长方形的绦虫节片,成熟的孕节片中含有许多虫卵。病鹅生长发育不良、消瘦、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不愿活动、呆立、羽毛松乱。病程长的可出现贫血,颜面及眼结膜苍白或轻度黄染。白色水样下痢,有时混有血痢。当绦虫代谢产物引起鹅体中毒时,则病鹅精神萎靡不振、衰弱,最后常因机体衰竭或并发其他感染而死亡。
2.3剖检病变①十二指肠降部向下进入空肠10cm左右处可发现虫体,数量多时,堵塞肠管,形成肠梗阻。病死鹅的绦虫则进入到回肠和直肠,体态紧缩呈扁平的挂面条样;②小肠粘膜肥厚、肠腔有大量恶臭的粘液,肠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病程长的病鹅,当绦虫头节深入到肠粘膜内时,可见到肠壁凸起,呈芝麻粒大的灰黄色结节。结节中央凹陷,凹陷内含有黄褐色凝乳状物。
2.4防治措施①吡喹酮:10-20mg/kg·w,一次拌料内服;②槟榔:1~1.5g/kg·w,一次拌料内服。或加水煎汤,混入饮水中内服;③灭绦灵(硫硝柳胺):按50-60mg/kg·w,一次混料投服。
3.鹅蛔虫病
鹅蛔虫病是由鹅蛔虫所引起的一种禽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上,以消化道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由于虫体在肠道的寄生,不仅损伤肠粘膜,引起发炎,导致病原感染,而且虫体代谢产物使病禽产生慢性中毒,严重者最终导致鹅瘦弱死亡。
3.1流行特点 蛔虫寄生的部位主要是在小肠内,雌虫产卵,随粪便一起排出外界环境,在潮湿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虫卵就继续发育,约经10-16d后就变成有感染力的感染期幼虫,此时卵内已形成一条盘曲的幼虫。在土壤中一般能够生存6个月,鹅一旦吃人这种感染期的虫卵之后就会感染。幼虫在卵内进入宿主的前胃或十二指肠中部孵化。幼虫孵化的前9d中,生活在十二指肠后部的肠腔内,以后钻进肠粘膜中进一步发育,常引起粘膜出血。再经17~18d,幼虫重返十二指肠,直至发育成熟,这时鹅粪中就有蛔虫排出。
3.2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进行性消瘦,冠、眼结膜苍白,羽毛松乱,啄食羽毛或异物,生长迟缓或停滞,下痢及便秘交替。稀粪中常混有血液,最后衰竭死亡。成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少数严重感染鹅,消瘦、贫血、白色下痢,产蛋量下降,死亡率增高。
3.3剖检病变 严重感染时,成虫大量聚集,相互缠结阻塞肠腔,甚至引起肠破裂和腹膜炎,腹腔积有较多量混浊的液体。肠腔内的蛔虫数量过多时可以进入到胃和口腔。幼虫进入肠粘膜时,破坏肠粘膜及肠绒毛,造成出血和发炎,并易招致病菌继发感染,在肠壁上常见有颗粒状化脓灶和结节形成,肠壁粗糙,有出血点。成年鹅一般不表现病状,但感染较严重的有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等。
3.4防治措施
3.4.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 成鹅与雏鹅分开饲养,能采用笼养或网上平养的禽类,不要散养。散养鹅要保持场地干燥清洁,减少与粪便接触,而且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
3.4.2定期驱虫 幼鹅于60、120日龄各用药驱虫一次。在有蛔虫病史的鹅场,每年进行两次驱虫,分别于2月龄和冬初进行;成年鹅分别于每年秋季驱虫一次,散养鹅每月驱虫一次。
3.4.3药物治疗 使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可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用量按说明使用,一般不减蛋。散养鹅驱虫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一次拌料,第二天早上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4.鹅球虫病
鹅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和泰泽属的各种球虫,寄生于鹅的肠道内引起的。雏鹅的感染性高。主要特征为病鹅消瘦、贫血和下痢。病鹅不易复原,成年鹅往往成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均受到影响,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1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鹅均有易感性,3周至3月龄的幼鹅最易感染,死亡率高,康复鹅成为带虫者。发病季节与气温、雨量有关,通常在当年的5-8月份发病较多,其他时间较少见。通过被鹅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及饲养管理人员都可能携带卵囊而造成传播。
4.2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无光泽,缩头,行走缓慢,闭目呆立,有时卧地头弯曲藏于背部羽下,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先便秘后腹泻,由稀糊状逐渐变为白色稀粪或水样稀粪。后由于肠道损伤及中毒加剧,翅膀轻瘫,共济失调,渴欲增加,食道膨大部分充满液体,稀粪水带血,后期逐步消瘦,发生精神症状,痉挛性收缩,不久即死。
4.3剖检病变 尸体干瘦,粘膜苍白或发绀,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血污染,急性者呈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肠粘膜增厚、出血、霉烂,在回盲段和直肠中段的肠粘膜具有糠麸样的假膜覆盖,肠粘膜上有溢血点和球虫结节,肠内容物为红色至褐色粘稠物,不形成肠心。
4.4防治措施
4.4.1加强饲养管理和场地卫生消毒工作,是制止发病的重要措施,及时清除粪便和更换垫草,并将清除物堆沤发酵,以杀死球虫卵囊。
4.4.2饲养场地保持清洁干燥,不在低洼潮湿及被球虫污染地带放牧。
4.4.3预防药物,可选用复方甲基异恶唑按0.02%配比混于饲料中饲喂,用氯苯胍120-150mg/kg饲料,或在水中加入80~120mg/L饮服,连用4~6d;还可用磺胺六甲氧嘧啶,按0.05~0.1%配比混于饲料中饲喂,连用3-5d。
4.4.4治疗可用氨丙啉,150~200mg/kg饲料,均匀混在饲料中喂给,或在水中加入80~120mg/L水,饮服,连用7d。在用药期间应停止喂维生素B1。磺胺二甲基嘧啶,以0.5%配比混料喂饲或以0.2%浓度均匀混在饮水中,供鹅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