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含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凝聚了曹雪芹一生心血的著作,不仅见证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也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清朝的社会生活史。《红楼梦》人物众多,但是曹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角色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诗词的恰当运用功不可没。本文以林黛玉的诗词为例,试从整体风格、经典词句和情感背景三方面入手,赏析《红楼梦》中凄美的黛玉诗词。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葬花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一、黛玉诗词的整体风格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研习诗书,她与薛宝钗并居“金陵十二钗”之首,可以说是大观园众位小姐中才华最出众的。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曹公赋予林黛玉的主要作品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等,此外,大观园的每次诗社活动,林黛玉都参与其中,作出了《咏白海棠》、《柳絮词》等一系列诗篇。这十余首诗形成了完整的风格和统一的格调,为后人品读《红楼梦》并且深入研究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
林黛玉的诗词多托物自伤,感慨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无所依托,海棠、桃花、柳絮、秋雨,这些事物在林黛玉的笔下获得了灵性,找到了归宿。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中,十二金钗的判词纷纷出现,其中评价林黛玉“堪怜咏絮才”,这是用南朝才女谢道韫的典故比喻林黛玉,肯定了林黛玉在诗词方面的才华。同时,“柳絮”这个意象出现,让人极易产生漂泊无依之感,这种孤独贯穿了林黛玉的一生,也处处体现在她的诗句间。《葬花吟》中“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哀叹;《秋窗风雨夕》中“牵愁照恨动离情”的思念,纷纷表达出这一点。
此外,林黛玉曾说不喜李商隐,但她的诗风恰恰有一些义山风骨,但是将李诗中的迷蒙转化为了清愁。她的几首应制之作充分体现了这点。《咏白海棠》一诗中的“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等联,充分调动了想象力,构造出丰富的意象,同时保持了风格上的统一,整首诗清愁凄美,不愧为折桂之作。
二、黛玉诗词的经典名句
对于一首诗而言,宏观上的结构完整、风格统一固然重要,假如缺少了点睛之笔,诗则不能成诗,充其量是一些零散句子的拼凑,令人读来索然无味。曹公将最有灵性的诗句尽数赠予了颦儿,借她之手留下了许多《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当本书的前八十回即将结束,贾家已经初现败落之势,林黛玉和史湘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趋势,在中秋夜的大观园即景联局中,诗句的气氛越来越冷清,最终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结尾。一句“冷月葬花魂”,成就了林黛玉最凄美的一幅写照。她总以“花魂”自比,又有中秋夜的明月映衬,这一句既应景,又对仗工巧严整,最为重要的是完美地展现出了黛玉此时孤独凄凉的心境。她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预感,渐渐明白在贾家目前的局势下,自己的爱情和未来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只能寄希望于在如水的月色中,平静的与世界告别。
黛玉的另一佳句出自《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继承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风格,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了反问,黛玉知道自己难以改变寄人篱下的现状,因此将希望寄托于无法实现的爱情,这种掺杂着迷茫与虚无的心情,让她在孤独中坚持着内心的清高,“质本洁来还洁去”成为了黛玉的最终愿望。敏感的她预知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因此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看作一种哀怨的抒发,更是林黛玉的自嘲自解。
三、黛玉诗词的情感背景
林黛玉的诗词之所以风格凄美,与她一生的遭际是密不可分的。与很多诗人一样,她的字字句句中都有自己的影子,常常化身为花魂,依附在大观园的草木上,从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她情感变化的踪迹。
在贾家的繁盛时期,即黛玉入贾府之初,尽管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接连去世,她也感伤自己的命运,但是宝玉、紫鹃、三春姐妹和贾母等人从各方面为她带来了快乐与希望,因此这一时期的总体基调是比较向上的,诗风也偏向清丽,哀而不伤。这一时期的《问菊》、《菊梦》、《秋窗风雨夕》都充分体现了这点。此时的黛玉与宝玉渐生情愫,爱情的到来让黛玉从长期的愁苦中短暂解脱,父母离世、寄人篱下的痛苦得到了安慰。随着贾家的运势急转直下,敏感的她意识到了过去的富贵荣华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抄家的宿命,与宝玉的爱情成了她最后一丝希望,然而“木石前盟”注定是一场悲剧。《五美吟》和《柳絮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林黛玉通过对虞姬、西施、昭君等五位历史上著名的红颜进行描写,寻找一种红颜薄命的共鸣。《柳絮词》更是直抒胸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在江河日下的贾府,连植物都被染上了哀伤的气氛,下人们各自谋划未来,而她却束手无策,只能默默服从命运的安排,最终在贾府众人的欺骗中决然离世。林黛玉一生的漂泊在这首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以柳絮自比,杨花自古为离人泪,它飘零的姿态,正是林黛玉含恨魂归离恨天的宿命。
结语:
红颜已逝,空留嗟叹。林黛玉是一位以泪写诗的才女,不同于薛宝钗诗的工巧、史湘云诗的娇艳,她的诗作一如出水芙蓉,风露清愁。林黛玉诗凄清哀婉,想象丰富,同时擅于借物抒情,颦儿在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将她一生的漂泊流离,付诸于缱绻笔墨,为后人赏析林黛玉角色形象和研究《红楼梦》真实结局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邹自振.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2]罗红伟.从林黛玉诗词看其性格特征[J].甘肃农业.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