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腔》这部作品以作者的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街的故事为创作原型,非常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可以说是贾平凹“商州文学”的集大成者。本文将从秦腔,地方饮食,方言俗语,与风俗四方面进行阐释,力图能够明晰《秦腔》地域性的特点。
关键词:秦腔;地方饮食;方言俗语;风俗
作者简介:柏恩娣(1994.2-),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人,大连大学学生,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3
中国文化源头众多,在这样的地理空间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相应的表现这些文化的文学也就具有了地域性。可以说,在中国文坛上,文学表现地域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三十年代文学中表现地域性的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绍兴文学,以萧红萧军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等。四十年代至解放后比较著名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学创作主要有沙汀的“川味”小说,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小说创作,孙犁的“荷花淀派”小说创作等。进入新时期以后,文学对地域性的表现越来越关注,出现了以系列为标志的地域性文学现象。例如:新疆石河子以杨牧为代表的“新边塞诗派”,陕西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州系列”小说,以周大新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以冯骥才为代表的“津味”小说,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楚风文学”等等。这些地域性明显的系列型小说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地域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可以说是位难得的作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书写了商州的故事。
贾平凹写作《秦腔》时曾说“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牌子”[1]他以故乡的生活为创作蓝本,将棣花街中的人与事变化融作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他说“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2],这些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作者凭着他在商洛区棣花街十九年的生活经历,凭着他对故乡故事的了解,凭着他想为故乡写点什么的冲动,以满怀的责任与感情将这部书创作出来。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以及特定地域人的生活变化,是贾平凹创作的一贯的风格。”[3]《秦腔》这本书,从名字来看就非常具有地域性。百度百科上说“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4]秦发展到现在就是陕西甘肃一带,秦腔作为一种戏剧艺术也成为了陕西一带的特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贾平凹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显然是吸收了秦腔的艺术营养。他自己就说之所以将这部小说取名为《秦腔》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与地方戏曲有关,“秦腔”是全文串联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二是为了发“秦人之腔”。
一、“秦腔”
《秦腔》这本书,全书围绕秦腔而展开。在人物设置上,夏天智爱秦腔,喜欢听秦腔,喜欢画秦腔脸谱,将画有秦腔脸谱的马勺当成宝贝,想着出一本秦腔脸谱的书。他将秦腔戏文中的价值标准当做自己的为人准则。孙女出生时他用胡琴拉出激昂的旋律迎接。得知儿媳白雪与儿子夏风离婚时,他放《辕门斩子》以表示与儿子夏风断绝关系。死后葬礼上,冥冥之中要用画着秦腔脸谱的马勺盖脸。白雪是一名秦腔演员,她因秦腔而美丽,她的美丽赢得整个清风街人对她的称赞,也得到清风街最有“出息”的人夏风的追求。白雪也因为对秦腔的热爱,不愿调换工作到省城,导致与丈夫夏风缺少共同语言而在苦音慢板中离婚。白雪的女儿也是很出奇,“一听秦腔就不哭”[5]。
在情节上,全文中凡是出现结婚,生子,丧葬等这样重大事件,都伴随着秦腔曲调的出现,有时直接就是出现秦腔的唱词。全文刚开始,白雪与夏风结婚,请县剧团来助兴,唱的就是秦腔。清风街人在戏台上装灯摆布景,台下坐了一群女人占座等着看。白雪生孩子前,夏天智正巧放的是《风入松》等曲调,还用胡琴拉出秦腔的曲调。夏天智得知白雪与夏风离婚时,放《辕门斩子》以表示父子关系的决裂。埋葬夏天礼时乐班要停下来吹打秦腔曲牌《五更愁》。夏天智去世时,院子里放《雪梅吊孝》等秦腔。白雪因为夏天智去世而悲伤,为她爹唱《藏舟》,唱的伤心越绝。
秦腔这门戏曲艺术,深深扎根于关中这块沃土之中。“不仅出身乡土,其剧目内容、艺术形式以及风格特点,也有着浓烈的乡土本色。”“秦腔是秦地人民的感情宣泄,喜怒哀乐的咏叹调,把大喜和大悲双重性格在极度中融合,它是西北人民的魂魄”[6]贾平凹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到秦腔的耳濡目染,尽管后来进入城市,但他说他的本性依旧是农民。所以他的小说写的多数是农民的故事,力求真实再现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性。
二、特色饮食
秦地人创作的反映秦地农民生活的作品,不可避免具有大量地域性很强的习俗小吃。在《秦腔》中,就涉及了大量的对秦地饮食文化的描写。“邱老师说:‘秦人喝的是烧酒吃的是锅盔夹辣子,一是不冷二是耐饥。”。俗语“陕西十大怪”中的“烙饼像锅盖”讲的就是锅盔。“锅盔夹辣子”,有锅盔就需要辣子。《秦腔》中写道,每当有人拿着登有夏风文章的报纸向夏天智索酒喝时,夏天智就会让四婶“摆出一盘凉调的豆腐,一碟油泼的酸菜,还有一碟辣子和盐。辣子和盐也算菜。”[7] “陕西十大怪”中说“油泼辣子一道菜”讲的就是陕西人民将辣子当作菜吃。油泼辣子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晒干的红辣椒磨成辣椒面,然后用刚刚烧热的食用油泼开即可。这样泼出来的辣椒油又辣又香,既可以用来拌面吃,也可以直接用馒头夹着吃。《秦腔》中写到“丁霸槽在楼前的碌碡上吃捞面,辣子很汪,满嘴都是红。”[8]在小说中,人们不仅拿辣子拌面吃,也会将辣子跟醋调在一起调成辣子醋汁,用饼蘸着吃。这种吃法,文中瞎瞎媳妇就做过。
“关中地区广大农村每年夏季几乎家家都要用蔬菜涹制一缸浆水,一方面可代替醋作为拌面条的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降暑的饮品来饮用。”[9]在《秦腔》中,浆水可以说是出现最多的一种饮品,每逢有邻居来家里做客,主人都会首选用浆水来待客,对于地位稍微尊贵一些的客人才会用茶。例如:夏中星当上县秦腔剧团的团长后到夏天智家,就提到了浆水。浆水是一种饮品,而用浆水作为辅料做成的面食就是浆水面。这种面食原料简单,做法方便,很适合下层人民的口味,贾平凹曾说这种面食是“下里巴人饭”。这种面食在《秦腔》中也多次出现。“演员们在夏天智家吃过了浆水面,大部分要连夜回县城”[10]可见,这种面食在关中地区的饭桌上并不少见。
“俊奇说:‘人以类分哩。贵人吃贵物,崽娃子泡饸饹”[11]饸饹也是一种面食,在关中地区很普遍。其主要做法就是用专门的制作工具饸饹床子把和好的荞麦高粱面等轧成细面条,煮熟,捞出后用凉水过凉,沥干水分,拌上调料即可。俊奇的这句话本是要告诉引生不要对白雪有非分之想,他想说的是引生配不上白雪。但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饸饹这种食物是下层人民经常吃的一种食物。
说起关中美食,不得不提的就是牛羊肉泡馍。这道食物肉烂汤浓,肥而不腻,现已成为陕西名吃的总代表。《秦腔》中君亭要请客吃饭,说“我请大家到万宝楼上吃鱿鱼海参,今日就去街上一人一碗牛羊肉泡馍,来优质的!”[12]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搅团,凉粉,麻叶果子等食物,都是关中地区的代表食物。作者在文中对这些食物的提及,无一不体现着明显的地域风格。关中地区,农业发达,盛产小麦。这种靠山吃山的传统使得关中地区的面食发展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极富有地方特色。
三、方言俗语
现代关中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之下的“关、陇土语群”,以西安话为代表。作者贾平凹自出生之日起在商洛市棣花街生活了十九年,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关中地区的方言俗语有很深的了解,再加上贾平凹的小说主要以写农村为主,使得贾平凹的小说语言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并且非常富有地域特色。
《秦腔》中还有不少方言俗语等,例如:引生说白雪长的漂亮,就夸白雪长的“稀”。这个“稀”字,就说明白雪的美是独一无二的。“一块土坷垃紧避慢避,夏天义脚到就踩碎了。”[13]在这句话中“土坷垃”就是土块。俊奇娘说,她“作念”起一个人。作念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这个词在古汉语中用的比较多,现在已经很少用了。贾平凹在《秦腔》中写到这个词,可见,关中地区的人民至今还在使用这样的土语词汇。
引生被娃娃的尿浇了一头,引生很生气,那女人却说“引生,娃娃浇尿,喜事就到。你有好事了哩”[14]。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尿”本来是不洁之物,但小孩的尿却不同,他可以带来吉祥与喜悦,是幸运的象征。作家在讲在夏家门里夏风是最荣耀的时引用了一句俗语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15]。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所遵从忠孝的行为尊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通过读书以走上仕途的目的。
郜元宝关于《秦腔》的语言为什么放弃知识分子启蒙话语、采取完全口语化的语言系统的提问时,贾平凹说:“那种生活形态只能那样写。”[16]诚然,贾平凹创作《秦腔》的初衷是为了忘却的回忆,是为了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基于这个目的,故事描写的村中事,写的是村中人,说的是村中话。小说的语言当然让以方言口语为主。贾平凹非常擅长将这种方言土语加工为文学语言,从而,不仅使得小说地方味特别浓厚而且也使得这些方言土语有了继续流传下去的活力。
四、风俗
文化具有地域性,反映文化的文学也具有地域性。在贾平凹的《秦腔》中透露出独特的风俗民情。他抓住了秦地的特色,在作品中描写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丧嫁娶民俗。
小说刚开始讲述白雪与夏风的婚礼。婚礼请来三朋四友,左邻右舍的人前来祝贺。席间,朋友们要给公公夏天智抹红。“抹红”是山西南部,陕西北部流行的一种奇特的风俗,是在儿子结婚或者是生下小孩以后,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抹黑。一般都是由同辈去完成,同辈抹时,一般是男的抹男的,女的抹女的。这种抹红或抹黑都是具有开玩笑、增加喜庆的意味。《秦腔》中就是抹红。
小说对夏天礼丧礼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清风街人在筹备丧礼时要用面捏成各种花型在油锅里煎炸,这叫做麻叶果子。“古老的习俗里以这种面做的花替代鲜花”[17]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鲜花,但清风街人保留了这种传统。清风街人在人去世后,要给去世的人擦脸洗头,穿衣。清风街人认为“吃饭穿衣看家当,穿七件寿衣鬼门关上狗不咬”,而且“阳间兴双,阴间兴单”[18]所以去世的人穿衣要穿七件,三件单的,三件棉的,外加一个袍子。清风街人给人报丧时,要穿寿衣草鞋,到人家家里要先在“天地布龛”前磕三个头,由亲戚扶起,对亲戚说明出殡日期,亲戚要做顿饭,报丧人象征性的略微动下筷子。葬礼上还要有用纸扎的金山银山和用泥捏的童男童女。出殡这天依旧要请剧团的人来唱秦腔。婚丧习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习俗,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
关中地区关于小孩也有一些习俗。例如:白雪生下孩子,乡政府刘会计送给白雪孩子一个小石狮子。因为“关中的风俗里生下孩子都雕一个小石狮子,一是用红绳拴在孩子身上,能防备孩子从床上掉下去,二是狮子是瑞兽,能护佑孩子”[19]逢年过节,长辈要给小孩一些压岁钱,“这是规矩,没有多的也有个少的,图个吉祥”[20]对于那些身体不少的小孩,家长还要给他们认干爹。清风街认干爹的传统就是在动了认干爹的念头后,立在一个地方,朝着一个方向等待,迎面走来那个人就认那个人为孩子的干爹。
从笔者以上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对风俗习惯的描写主要是围绕家庭展开。结婚,生育,丧葬这些都脱离不了家族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腔》以全景式的写法试图揭示商州地区农村的家族面貌,体现了对家族文化的情感认同。他写的是整个清风街一年的历史变化,反映的确是棣花街的故事。
贾平凹以家乡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写出了作者对商州土地和文化爱与恨交织中的深深眷念,在其中夹杂了作者浓浓的乡土情结。正是这些以乡土特色为主的描写使得小说具有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创作风格。商州棣花街四山环抱,水田纵横,盛产五谷杂粮,临近官道,当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为贾平凹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的资源,也使得他笔下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注释:
[1]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563.
[2]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565.
[3]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秦腔》等四部作品获奖_读书频道_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10/28/content_10263920.htm.
[4]秦腔_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5345716-5581161.html.
[5]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404.
[6]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2)[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7]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6.
[8]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70.
[9]李时薇.贾平凹小说《秦腔》方言土语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18.
[10]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6.
[11]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69.
[12]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467.
[13]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21.
[14]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78.
[15]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81.
[16]贾平凹,郜元宝.关于《秦腔》和乡土文学的对谈[J].上海文学,2005,(7):58——61.
[17]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23.
[18]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31.
[19]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406.
[20]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407.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李时薇.贾平凹小说《秦腔》方言土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黄自娟.论贾平凹小说创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7.
[4]余佳睿.浅析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J].文化论坛.
[5]贾平凹,郜元宝.关于《秦腔》和乡土文学的对谈[J].上海文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