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明
晚年生活幸或不幸,最主要是在于个人的经营,但不可否认的是,退休前的心理准备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做好4门心理功课,让晚年生活更加轻松愉快。
第一课:学会服老
什么是“老”?我觉得“老”就是,“新的事情记不牢,过去的故事忘不掉;躺在床上睡不着,坐在椅上睡着了”。
人老了以后,不只是新的事情记不牢,连旧的事情也记不清,脑子里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往往不一定正确。譬如朋友说以前咱们来过这里,你完全没印象,直嚷“我没来过”,其实不是你没来过,只是不记得了。
因为知道自己记性变差,现在如果有重要的事,我一定会用笔记下来,没办法,人老了就得服老。有回去老友家吃饭要离开,发现大门后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一串出门前注意事项,包括:1.带钥匙;2.带皮夹;3.看厨房炉火有没有熄掉。我觉得这主意很好,建议大家也试试。
记性变差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不用不好意思,以为承认记性变差,就是承认自己没用。每个人都会老,记忆力变差,只要拿支笔记下重要事项,很多问题就解决了。难的是: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记性变差,需要别人提醒与帮助?
一天,我跟老妻愉快吃着早餐,电话响了。拿起话筒,对方只说:“你猜我是谁?”我有耳鸣,平常要戴着助听器才能听清楚,这会儿我心想:“糟糕!我哪猜得出来?”
我很客气地说:“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是谁?”没想到对方竟回:“哎哟,老朋友了,你都听不出来啊?”我心想,就算是老朋友,也许好多年没联络,也许你声音变了,现在突然打电话要我猜出你是谁,我怎么知道?总要给个线索、提个醒吧?可是,他没有。
虽然这只是一段短暂的谈话,带给我的却是很深的思考。我今年已经78岁,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身体退化、记性变差了,有些过去的人跟事还真是记不得。
所以我打电话时,一定主动说:“你好,我是某某,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面。”马上就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让谈话变得愉快。假如我许久没跟朋友联络,一下子打电话要对方猜我是谁,一旦猜不出来,反而可能会以为人家忘了我,心里难受,对方也觉得不好意思。
第二课:学会照顾
面对晚年要做好照顾亲人的准备。曾有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失能老人的照顾者以其配偶、儿女或亲属为主,占到86.1%。然而,大部分照顾者本身也是老年人,他们的年龄都在五六十岁,这份照顾不是撑个几天、几个月,少则5年多则10年。
曾有一位老友照顾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超过10年,得了癌症的丈夫8年,每天都像打仗,又累又心酸。这位老友发现自己身陷悲苦而不能自拔,其实并非因为母亲的现状。她之所以苦恼,是因为对未来感到焦虑,源自担心自己将来可能步母亲后尘的恐惧。
母亲患上痴呆症病固然很折磨人,它却也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患病的母亲显得比从前放松,少了些拘谨,总是乐呵呵的。有一天,母亲居然直接捧着装果汁的厚纸包装盒直接对着口大喝特喝,像一个馋嘴的孩子。老友认识到因为这些庸人自扰,她和母亲相处时总带着遗憾和悲苦的情绪,当她终于可以把这些自怨自艾抛开,专心与母亲相处,反而因此重新认识了母亲。
想到晚年可能承担的照顾责任,进入晚年,唯有保持幽默、运动、饮食正常、适时休息,用健康的方式来面对照顾重担。
第三课:学会放手
对羽翼渐丰的子女懂得放手。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已退休的大学教授。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儿。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
第四课:学会交际
拥有广泛社交网络的人比孤独的人长寿的机会高出50%,孤独对健康的损伤如同吸烟。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随缘”,其实是不用心经营自己的交际圈。“放任不管的关系,不叫关系”,日本社会学者、《一个人的老后》作者上野千鹤子当头棒喝。常常陪伴在自己身旁、给予自己支持、安慰,分享经验的人,才叫做朋友,好几年没联络,也不好意思称为朋友。
我最开心年纪渐长有一群朋友相伴,到老都有玩伴。每周末他们准备一道菜一起分享,有时也会设定主题,如西餐,大家就分工做一道菜,凉菜、主食、主菜、甜点,常常从7点半聊到11点半,聊天话题从社会百态到人生体悟。
而交往比自己年轻的朋友,也会让人朝气蓬勃、色彩缤纷。幸好现在网络社交软件,让关系维系更为便利。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