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到乡村,却依然千金拨不动四两?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不了农民,组织供给和金融供给无效。假设在城市中一个小区一平米的房价是两千元,政府做好公共设施后,房价涨到四千元,这说明政府的投入有效益。但是在农村,国家每年投入几万亿,农民的财产却没有增加。为什么在城市中投入较少的钱,能够让财富不断地增加,农村却不可以?因为小农本身不是一个经济人,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组织供给和金融供给都无法对接农村,于此同时,农民缺乏有效的自主性组织,缺乏自主性金融支持。
村社内置金融
但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都有比较强大的农村金融,农民贷款容易且利息低。在市场条件下,分散的小农是社会流民、政治平民、市场贱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容易被边缘化。没有内部金融支撑的自主性农民组织,就主导不了农村自主发展,还要受金融剥夺,农村的一点存款都会被拿到城里用。在台湾,一个乡一个农会有两千农民,每年能够给农民提供的贷款是20亿到50亿人民币,并且它贷款的利率最高不能超过3%,平均利率1.5%,就是100块钱一年的利息1.5元。台湾的农会能够为农民提供很多服务,所有现代服务体系只需要跟农会对接,就可以服务农民。
中国大陆同样也有农村组织,比如村委会、党支部,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不是市场人,不是一个经济人,无法获得市场带来的好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农民有财产,无信用。假设你在城市有一套房子,当你想要买第二套房时,可以将第一套抵押贷款,城市的房价不断增涨,如果将房子变现会有很可观的收入。但是在农村,房子不能抵押贷款,当农民把现金投入到房子中去,“活钱”就变成了“死钱”。
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在于重建主体性,让农民的土地成为财产,让农民与农民的组织有信用,让“死钱”用小的增量去激活农村巨大的存量,使其变得有价值。因此,需要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把资源、资产、资金利用起来,让产权实现,让它交易起来。
农民组织的能力也与金融自主性相关,把金融放在农民组织内部,组织就会变得有能力。如果把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农村的农会或者农协组织的金融抽掉,它们立即就会垮掉,所以农民组织没有力量是与组织内部没有金融高度相关的。比如美国的农民是大农,几千亩到几十万亩的专业化种植,所以他们的农民组织普遍以专业合作型为主,而东亚的农民都是兼业小农,因此要形成综合性的合作组织,综合型的合作组织一定要有自己的内部金融。农村村社没有内部金融就沒有造血功能,在农村没有造血功能的情况下给农村输血是不能实现自主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的。
郝堂村实验
这几年,中国乡建院一直在做内置金融的探索,创建农村农民的土地金融制度。让土地成为农民的财产,让农民成为比城市更有信用的人,让农民的组织成为比一般的企业更有信用和服务能力的一个主体。
乡建院在郝堂村做了一个实验。郝堂村做新农村建设,第一步就是在农民组织内部建立起合作金融,称为村社内置金融。 郝堂村的村民可以拿自己的房屋,林权在内置金融里贷款,政府补助130元。乡建院反对农民建房子找政府出钱,也反对农民建房子找银行贷款,只需要在内置金融贷款,政府给予补贴。所以郝堂村的房子建得很快,2011年建房子,2013年变成全国示范村。此外,郝堂村有了内置金融,农民的土地可以通过金融收储起来,当时收储的价格是两万元一亩,现在的价格是14万元一亩,所以郝堂村的集体经济,经过投资经营,内置金融以后,经济至少积累了6千万。
后来,将郝堂村的经验叫做“金地融托”合作社。郝堂村每年给老人分红,将老人设置到内置金融中去。每个老人出三千元,年轻人要贷款,存一万,可以贷款三万。合作社将老人分成小组,8个老人一个小组。有了内置金融后,开始将土地以小组连片,88元一亩存在内置金融里。当村民将土地当存款存进来,220元的土地,相当于8000元存款的利息,所以村民的土地价格是8000元,十亩地相当于存了8万元,村社将8万元的存折给村民,如果村民存20年,村社提供3%的回报,如果存30年给予4%的回报。村社将村里17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成为一个金融产品,对土地进行平整,平整后土地价格是240元一亩。在武汉一个企业进来后,土地的价格变成450元一亩,从88元到450元,土地就产生了价值。财产变成存款,房屋也变成存款,在此之后再来规划、设计、改造。
只有在内置金融村社,农民在村社的成员权才可以实现抵押贷款,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才能够实现抵押贷款,农民的信用及自主发展权就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在内置金融村社,村级两委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完善,集体经济壮大成为现实,乡村民主自治能力极大改善。村民及其共同体自主建设新农村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建设后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也完全可以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让村两委强大起来,找回传统优秀的文化。当有了内置金融后,农村的共同体回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生长在共同体之上的,没有共同体就没有传统文化。
如今把一个农村建得漂亮,已经不是很难了,但是要四两拨千斤盘活乡村,才是真正的漂亮。(本文整理自李昌平老师在乡村复兴论坛·桐梓站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