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核心提示:在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湖北应立足内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打造创新驱动型沿江开放自贸区。
获知湖北成功入选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时,蒋明很激动。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北自贸区”)从筹备到申报成功,足足用了三年时间。
亲历湖北自贸区申报工作的蒋明(化名),见证了湖北自贸区申报过程的几经变更。他对《支点》记者说:“申报成功来得并不容易。”
申报工作是场“持久战”
一切,还要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获批说起。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湖北省委、省政府随即决定,要求积极谋划推进湖北申报内陆自贸区工作。
作为第二个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了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承担者。为更好地推进自贸区的申报工作,湖北省相关部门派出专员开展自贸区申报和总体方案起草工作。
两个月后,总体方案编制完成。自贸区的申报以武汉市为主体,东湖高新区518 平方公里全部包含在内,自贸区探索改革重点为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和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
总体方案上报至湖北省委、省政府后,又对自贸区探索改革重点的细节部分进行了修改完善。2014年2月,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上报《建设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附总体方案)》,国务院随即批转商务部研究办理。
等待申报结果过程中,为进一步完善总体方案和实施先行先试工作,2014年3月,湖北赴上海自贸区考察学习。
在总体方案的申报结果一直未出来前,除了等待,湖北能做的事,就是不断考察学习和调研。
除了考察上海自贸区,湖北还组织专班去了重庆、成都、郑州等内陆城市,学习他们的综合保税区在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经验。
不仅如此,湖北还召开多场外向型企业座谈会,从企业家那里收集到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通进出口货物物流通道、加大企业国际化金融支持、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增加国际货运航线等几十条建议。
申报方案多易其稿
在等待和学习的过程中,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第二批自贸区的试点名单。遗憾的是,湖北并未“上榜”。
2015年,湖北组团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学习,了解对方申报自贸区的过程、区域范围、功能定位和管理架构等情况后,意识到湖北申报自贸区应在功能定位上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此前申报自贸区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自贸区的改革红利应辐射到全省。
“多方研究认为,湖北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湖北应围绕创新驱动下功夫。”蒋明说,在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湖北应立足内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打造创新驱动型沿江开放自贸区。
在这一定位理念的指导下,总体方案里提出了多项创新措施。比如,在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方面,提出探索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在培育新型贸易方式上,提出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在增强内陆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方面,提出创新内河船舶登记制度,延长船舶国籍证书期限,简化换证程序;在构筑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方面,提出在条件具备时增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提出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度。
与此同时,湖北又将申报范围从武汉扩展到了襄阳、宜昌。总面积调整为120.99平方公里,其中,武汉片区71.09平方公里,襄阳片区22平方公里,宜昌片区27.9平方公里。在原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历经8个多月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送审稿)》,并于2015年10月再次上报国务院。
“卯足了劲”先行先试
事实上,在不断调整修改申报方案的过程中,湖北还同步做了很多先行先试的工作。
在第一次向国务院递交申报方案后不久,2014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方案》,并决定率先在东湖高新区开展先行先试工作,希望通过先行先试促进自贸区申报早日获批。
同年8月,东湖高新区首批启动了审批职能下放、结合高新区产业布局规划制定项目投资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42项先行先试改革事项。2015年,又启动了66项改革事项,涉及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扩大开放等四个方面。
在此期间,内资企业工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东湖高新区施行。被禁止投资的项目,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以及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13个项目,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项目“非禁即入”。省级外商投资审批权先是下放到东湖高新区,后又简化为实施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制。
行政审批则主动“瘦身”。具体到企业设立上,建立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一窗受理、三证(照)联办”的工作机制,实行“企业一次申报、工商一窗受理、三证同步办理”。工商登记实施“先照后证”,146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仅保留11项前置审批。
贸易便利化方面,武汉海关和湖北检验检疫复制上海自贸区13项制度,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政策。高效联动,使得东湖综保区进出口产品一天之内可完成报关、退税等流程,通关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3,企业通关成本减少1/4。
在金融支持上,东湖高新区已有16 家银行设立科技贷款机构,并着手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工作。长江大数据交易所、长江众筹金融交易所、众创空间等各类金融服务公司纷纷成立。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通过将工商、税务、食药监、社保、司法等部门信息纳入系统,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并将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等级分为良好、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个类别,将企业信用等级与融资结合起来,2015年对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授信2亿元。
“通过先行先试工作,以激发市场活力为目标的投资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体制,以提高企业通关效率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金融创新,以社会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这些都初见成效。”蒋明说,与国际投资贸易同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也逐步形成,湖北具备了申报和建设内陆自贸区的制度基础和承载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付出与努力没有白费。
今年8月底,商务部部长高虎城透露,湖北将成为第三批自贸区的试点之一。湖北自贸区由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宜昌片区构成。国家对其定位,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在获知这一消息后,湖北自贸办再次着手对申报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进行修订,总面积变为120平方公里,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襄阳片区22平方公里,宜昌片区28平方公里。
蒋明透露,总体方案里的整体定位、各片区功能定位,以及具体实施细节还在修订完善,湖北自贸区最终的具体区划和实施范围,还有待国家审批。
和很多人一样,蒋明十分憧憬湖北自贸区的未来。(支点杂志2016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