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高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信贷特殊风险、体制障碍、信贷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因素使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大。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剖析,提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经济中的准确定位,从而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农村合作金融风险,加快改革步伐,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调整政策扶持,强化内部管理,实施综合治理,营造农村合作金融安全、稳健的外部环境,赋予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应有的社会功能,真正发挥“三农”主力军作用。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防范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发展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当前有部分贷款操作程序采取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就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造成第一手调查材料就不深入,可能存在材料的虚报却没有被发现的事实,为以后的信贷风险埋下隐患。
2.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主要反映在: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人员有时凭贷款人口头陈述就草率做出决定;贷时审查,有的其实就是领导一人说的算;贷后检查则是走马观花,有的贷款放了以后,就再无人问津。二是贷款担保抵押徒有虚名,信用社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对一些贷款实行担保、抵押,但在贷款发放上,只注重对贷款方资信的审查,却疏于对担保方资格的审查,造成担保不实,对抵押贷款,有些抵押品既不评估,也不登记,且变现能力差,造成多头重复抵押,形成不应有的贷款风险。
3.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
一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不相容的贷款岗位相分离,有些信用社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二是疏于贷后管理。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笔数多,金额少,信贷员未实行客户经理制,有些大额贷款发放后根本无人问津,对借款人的经营、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一旦贷款形成风险,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预防。三是信用社各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会计、稽核人员在行使监督职权上缺乏独立性、权威性。
4.信贷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信贷管理人员力量薄弱,大部分基层信用社人员缺少,业务量大,信贷管理失控,致使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文化业务素质偏低,主观随意性强,贷款违规问题较多。
5.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
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6.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
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7.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
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由于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未进行责任划分和认定,致使对违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未严格执行处罚处理,有的只是进行简单的经济处罚,未采取行政或者法律手段进行治理,有的根本没有实行责任追究,致使责任不清,加之信贷管理人员调动频繁,责任追究形同虚设。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⒈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滞后
受多次体制改革反复更迭和员工队伍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商业银行相比之下更显落后。在信贷管理的科技软件开发上几乎空白,风险管理的科技服务支撑建设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缺少必要的科技支持,精确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受到影响。
⒉借款人还款意识淡薄
人为因素是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管因素,基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的不健全,部分信用社信贷发放未经过严格的信贷发放程序执行,信贷发放把关不严,再加上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低下、赖账不换、一拖再拖,赖账逃债现象十分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农村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第一首调查资料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⒊信贷人员管理素质低下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已经不能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受地域关系的影响,信用社职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金融专业知识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规避和防范。此外由于信贷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平时不注重自身学习和思想品德改造,在发放贷款时又大开绿灯,把各项规章制度置于脑后不顾,对信贷政策、制度领会不透,把握不准,业务操作有据不依、有章不循、调查不严,为借款人的恶意行为蒙混过关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信贷风险不断增加。
⒋信用社制度自身的缺陷
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长期受到国家银行的领导和管理,烙下了行政化、附属化的印记,合作制的群众基础差,在自身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空档。这其中包括:民主管理组织形同虚设,部分管理人员缺乏金融专业知识,不了解信用社内部管理的具体内容,既不能参与经营决策,又不能实行有效监督,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承担较多的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有关部门尚未较好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以受行政干预等因素的影响,也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增大、经营效率低下。
5.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尽管当前几乎所有的农村信用社都规定了贷款的程序,大部分实行贷款微机管理,但是许多信用社并没有严格执行,严重阻碍内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包括:因借款期间或保证期间及时准确录入,形成空贷、虚保现象,导致贷款风险。
6.法律体系不健全
这其中包括政策方面因素,也包括法律体制方面因素:如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安全经营的法律保障;其次由于行业缺乏有效的规范体系和自律机制,农村信用社在自主经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从而造成一些贷款呆滞,形成了不良资产。
7.政府行政干预不当
很多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使农村信用社违背市场规律,不仅使信用社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更加剧了贷款头像的误差,使信用社存量风险积累和增量风险叠加。加上局部利益和政府目标的驱动,“企业立项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项目”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现象十分普遍。?
8.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以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具有规模小、分散广、技术含量低、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而农村信用社信贷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这些行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收成产生影响,再加上我国农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受市场波动影响,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收回,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剧。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途径及建议
1.以人为本,扼制信贷风险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也是如此,必须强调人的因素,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培训,迅速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支懂业务、懂法律、善经营、求实效的信贷管理队伍。要防范三种风险和强化四种意识,即:防范职业风险,道德风险和法纪风险;强化发展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有效的扼制信贷风险。
2.转变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定位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要在深化改革中把握机遇,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端正经营方向,超脱陈旧的经营模式,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利用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来拓展业务空间,信贷投向要在满足小额农贷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前景好、有经济效益、有发展前途的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合理的优化信贷结构,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和信贷风险的最小化。
3.科学决策,注重贷款的营销效果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引入了贷款营销理念,然而,在实践中,这一机制的运作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盲目性和欺诈性。如对贷款营销的对象调查失误,打着营销的旗号盲目放贷,或被一些精明的贷款营销对象钻空子,趁机骗贷等等,很容易导致信贷决策失误而带来人为风险。因此,贷款营销必须坚持原则,循序渐进.审慎操作,科学决策,注重效果,决不可一哄而上,重量轻质,重放轻管,更要杜绝过去垒大户的现象再度重演,要以科学的尺度来衡量贷款营销对象的诚信度和债务承受力,从中发现优良客户,培养黄金客户,进一步防范信贷风险;另外,要大胆创新,引入贷款营销承包责任制,强化信贷员的管贷责任心,把信贷风险防范转化为工作动力,从而提高资产质量。
4.营造诚信环境,切断不良资产的根源
如何改善社会信用观念,是一个多系统的长期工程,要从农村信用社自身做起,找准信贷调整的切入点,把信用意识渗透于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小额农贷的管理,把资信评定和贷款授信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诚信意识,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思想内涵植根于农;另一方面,要潜移默化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主和个私企业主,在社会上下积极营造诚信氛围,把不良资产遏制于萌芽状态。
5.灵活处置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
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处置束手无策,其中,较突出的难题是处置村集体贷款、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及其干部职工的不良贷款。这些贷款沉淀时间长,担保抵押形同虚设,有的甚至丢失了诉讼时效,而且,这些贷款与当地政府往往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这些贷款的处置,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当地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的有效支持,形成合力,在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指导下灵活处置,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进行清收或债务重组,并重点落实已悬空的债务,必要时应特事特办,把资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6.完善担保抵押机制和保险机制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贷资金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额贷款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农村信用社完善担保抵押机制和保险机制刻不容缓,务必安置好这道信贷资产安全保障防火墙,才能更好的规避信贷风险。一是办理手续要规范,严密。二是对抵押物的评估论证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其现实价值,又要顾忌处置变现的可行性.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结果,信用社只能参考,切莫绝对引用,同时,基于资产的安全性,贷款额度应控制在抵押物评估价值的50%以内。三是推行抵押物保险和借款人家庭财产保险制度,不应因过多的为客户负担着想而忽略了可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不可预见的种种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谢承恒: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2010年(3)
[2]徐宏伟: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今日科苑.2010年(8)
[3]沈小袷、王加灿.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系统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1)
[4]路勇.基层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模型探析[J].山东经济.2011年(4)
[5]刘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的性质及启示[J].上海金融.2011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