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摘要】作为赋予了特定生态建设功能的水源区城镇,在“城中村”改造中必须借鉴中外实践经验,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与更新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以政府为主导,着力维护公共利益,构建绿色发展的政治环境;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创意提升与循环发展,认真担负起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重责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 城中村 改造与更新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城中村”改造是为了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对位于具有特定功能区的水源地城镇,旧城改造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角度统筹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水源地的X县城“城中村”改造为例,探讨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满足城镇居民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维护水源区涵养水的基本功能。
绿色发展观是水源区“城中村”改造的价值追求
绿色发展观是建构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人类摒弃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野心之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自然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绿色发展是以树立绿色价值观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技术、友好产品与服务和友好企业为理念,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目标的过程。绿色发展观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当前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时,应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代城市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必须有足够的绿地和广场供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等。因此,祥和、宜人的生态城市环境是人类持久不变的追求。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理念,具有无限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和政策,在其路径选择方面还需要人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城镇的绿色发展为例,如何把绿色发展贯彻到城镇化的发展之中,则需要进行艰难的探索。没有科学的路径选择,绿色发展将始终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之中。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旧城功能再造与更新,从动态的角度,打破了传统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模式,代之以一种容纳时代元素的新理念,倡导生态观念、系统观念等,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提高城市综合效益,保持物质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X县“城中村”改造中绿色发展缺失分析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建以来,位于上游水源区的X县,不仅要面临淹没区村落拆迁和人口迁移任务,而且要承担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尽管工作成效显著,但在水资源涵养区内的旧村落改造中,有悖生态建设和偏离绿色发展理念的问题也频频出现,特别是一些散落在城镇中的“城中村”与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不相协调,面临巨大更新和改造任务。
“城中村”生态绿地系统危机,造成绿色发展不断萎缩。当前,由于城镇面积急剧扩张和人口急增,各种企业围墙占地(甚至是非法占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林业生态绿地及园林绿地大幅减少,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甚至遭到破坏;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原有休闲环境被彻底打破,新增宅基地、新建商业住宅楼和写字楼等大量侵占耕地、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市政设施不配套,社会管理混乱。 “城中村”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前瞻性战略布局而导致市政设备简陋,规划杂乱无序:许多路段急救、环卫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再加上“城中村”区位优越和相对低廉房租,聚集大量流动人口,人员构成复杂且素质相对较低,对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措施。这些区域社会治安、市容卫生、计划生育、工商管理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凸现,构成极大的生态压力。
常住人口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是生活环境质量问题。“城中村”内脏乱差现象严重,垃圾随意乱倒,水污染等问题最为突出,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与健康;除此外,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还有房距间隔小、噪音大、休闲娱乐空间小、交通不便等。在“您认为影响您个人生活的社区环境因素主要是什么?”的民意调查中,选项比例最高的“休闲娱乐空间小”,其次是“噪音太大”。
坚持绿色发展观,实施“城中村”改造与更新
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尽管惠及民生,造福后代,但因为利益冲突等因素,存在诸多抵触力量,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必须确立现代治理理念,准确定位,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城市改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中,必须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重视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又要注重人工建筑系统完善。
一是制定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扩大居民生存空间。对于城镇而言,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态绿地建设主要包括城镇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保绿化空地,同时还包括观光型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在“城中村”改造中,科学制定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实现“开发建绿,以绿养绿”,全面落实“生态城镇”的发展理念,实现大地园林化、城镇森林化、居住风景化;实现建筑、道路、园林、住宅、湖泊等融合发展。
二是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提升市民居住品质。长期以来,城镇建设中人工建筑系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忽视绿地建设,发展高、密、集建筑群,使城镇居民生活倍感压抑;二是过分浪费土地资源,满足少数“权势”人的奢侈住宅需求。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把“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
着力维护公共利益,构建绿色发展的政治环境。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力维护好民众利益,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政府调控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成为“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制定者、私有产权的保护者和“城中村”改造良好秩序的监管者和纠纷的仲裁者,更应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理者,并借此提升政府的品位和形象。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创意提升与循环发展。旧城改造的基本目标是“以空间结构的改变换取新的土地资源,同时改变旧城镇面貌,构建宜居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需要”。具体的量化指标之一就是土地存量的扩充,在存量中寻求增量。因此,政府一定要深思慎行,统筹规划,尽力减少不必要的拆迁,节约改造成本,尽可能实现现有建筑物的功能转换。因此,对土地存量扩充的理解,应该立足于广义的角度,只要实现了城镇发展要求的新功能,就应视为在新土地上的再建。
总之,作为水源区的“城中村”改造,必须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本思想,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绿色家园和绿色住宅等,重视现有建筑物功能的“更新与再造”,强化整体功能提升与绿色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关怀,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注:本文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132102310306)】
【参考文献】
①李敏著:《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②赵书山:《旧城改造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以东莞“三旧改造”为例》,《南方论刊》,2011年第5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