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之上的苦乐人生

2016-12-22 18:44郑如
幸福·婚姻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桃姐许鞍华金像奖

郑如

人,与生俱来有很多的欲望,有的追名,有的逐利,有的名利兼收,还有一种人,他们天生就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他们把视线投射到更广阔的社会,对于所见所闻有所思有所感,他们有话要说,于是,擅长文字的成了作家,擅长色彩的成了画家,而她,擅长光与影的变换,虚与实的编织,所以就有了她的电影。

她,入道30多年,拍了23部影片,她的电影,可以说是一部香港社会的发展史,她用影像记录了香港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她多次将手中的镜头关注在香港底层人物的身上,在电影界,作为一个导演,她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一名女性,她又是特立独行的。

她就是许鞍华。

她初出茅庐就荣膺大奖,红极一时,然而很快又遭遇瓶颈,沉寂多年,十年后,也就是1995年,一部《女人四十》横空出世,获奖无数,两年后的《半生缘》,四年后的《千言万语》又让她再度成为获奖最多的导演之一。而其后十年时间,她再度沉寂,拍的烂片无人问津,这时候她已经快60岁了。

60岁的女人,一般都在家含饴弄孙,或是知难而退,从此退出江湖。而她不,2009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让她重新回到了众人的视野,区区100万的小成本制作就打败了耗资3000万的《赤壁》,成功问鼎香港电影金像奖,而2011年的《桃姐》又让她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从台湾的金马奖,到香港的金像奖,还有在威尼斯又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她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在一般人的眼中,她肯定是一个大牌得不得了的大腕,其实,她依然搭公车,挤地铁,为了赚钱也不拒绝拍广告。甚至,在给《桃姐》找投资方的时候,她也是苦苦寻觅,拉不到资金,最后不得已,去找刘德华,若不是刘德华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冒着亏本的风险投资拍摄,也许,《桃姐》就是另一番命运,真是好事多磨。不过,施与受都有福,刘德华凭借《桃姐》里的男主角,又再一次登上了香港金像奖影帝的宝座,这恐怕也是他当初没有想到的。而沉寂十一年的63岁的明星叶德娴也凭着桃姐一角成为第一个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亚洲女演员,可见,许鞍华的点金术屡试不爽,再一次见证了许导的功力。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色调多数时候是灰暗的,偶有春的绿,蓝的天,更多的是灰色、雨天,小贩云集的菜市,讨价还价的市民,还有路边小店,麻将桌,香港底层人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身边人的烟火人生。她从来不过度煽情,也不刻意去渲染,她用鲜活的细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已足够打动观众,泪洒纸巾。

《女人四十》是一部关于亲情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四十岁的女人与患老年痴呆的公公的悲喜人生的故事。《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关于温情的故事,讲的是天水围的居民们邻里互助,三个家庭三代人,互相温暖,彼此关怀的故事。《桃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一个女佣和她照顾的少爷之间的深厚的主仆情。

短发,戴一副黑框眼镜,微胖,说话嗓音也比较粗,笑起来很爽朗,烟不离手,在人群中很是普通,有时候她故意把衬衣的扣子错位扣着,以此与众不同。60岁的女人,早已两鬓斑白,虽然没有结婚生子,可是普通家庭生活里的甜酸苦辣,她一点也不比那些有婚姻的女人知道得少。爱情于她来说,也曾有过,曾看到她留学英国时的学生照,齐额的刘海,明亮的双眼,红润的脸庞,过肩的直发,青春靓丽丝毫不逊于后来在《客途秋恨》里饰演她自己的张曼玉,不过一个知性,一个俏丽。她说,有的人适合婚姻,而有的人更适合独立生活,而她恰恰是后一种人。

婚姻,合适不合适,没有试,又怎能知道。不过,她说,她已经过了那个年龄,她已经来不及了。

没有婚姻,不谈爱情,还有人生。所以,她把视角投向爱情之上,把镜头对准普通的人群,底层的小人物,处于这种那种困境的人,年华垂暮的老人或行将老去的人。她始终关注着他们的命运,正如她说,我们都会老的,所以我是在关注我自己的命运。

她讲述的故事里,我们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或许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邻居,或许是我们的明天,许鞍华用她细腻的心思,独特的视角,客观的记录,真实地再现着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丝丝亲情,脉脉温情,暖暖人情,都是如此真实,直逼人心。悲喜交加的人生里,真挚的情感,温暖的细节,总是让人于绝望中看到希望,于苦难中感到快乐。人生,多难,也因此多趣。

猜你喜欢
桃姐许鞍华金像奖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桃姐》:非典型叙事与张力人物关系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