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互联网+”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的效应与机制
王 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升级具有追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情感化的本质特征。“互联网+”不仅可以影响生产的数量和层次,即催生供给侧革命,而且可以影响消费的数量和层次,即催生需求侧革命。“互联网+”通过对传统产业消费主体、消费客体与消费载体的整合改造,使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产业间互联互通,重塑消费环境、重建消费逻辑与重整消费层次。“互联网+”通过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培育和发展消费新热点和新兴消费,从而实现从需求侧推动消费升级。“互联网+”通过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组织模式变革,推动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从供给端发力促进消费升级。
互联网+;消费升级;线上线下;影响机制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它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动起来,并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1]。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不仅催生新的供给(即影响生产的数量和层次),同时也催生新的需求(即影响消费的数量和层次)。*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催生的线上消费并不是简单地替代线下消费(即线上消费数量的增加并非完全以线下消费数量减少为代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线上零售额从2011年的80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8773亿元,四年增加了383%。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同期线下消费额并没有显著减少,相反也显著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1年的18391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0931亿元,扣除线上零售额,线下零售额从2011年的17589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2158亿元,四年增加了49%。可见线上零售额对线下零售额不是存量替代,而是增量补充。“互联网+”对产品流通范围、产品质量、消费者选择余地、消费者心理满足、产品流通效率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1][2]。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的特征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究“互联网+”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这有利于政府和企业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欲望,释放消费潜力,从而推动消费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
传统意义上,消费升级指的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例变化,通常体现为食品消费支出的下降,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消费支出的上升。在“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表征。首先,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定制化、小众化的全新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随着90后、00后消费者开始登上消费舞台,消费者观念悄然发生变化。新世代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或品牌是否有个性,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是否个性化、定制化、小众化、精准化。相应地,对生产者来说,个性化、多样化、以用户为中心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支持上,3D打印、智能工厂、协同制造等制造业信息技术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其次,消费者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消费,关注高质量、高性价比,价格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里的高品质消费和生活不仅仅是以高端大气、上档次、有面子、身份象征等为特征的奢侈品消费,更重要是以健康、环保、安全、智能、内涵等为特征的高档品消费。再次,消费者追求过程体验等基本功能价值之外的附加价值,传统的质量、功能等基本价值不再是关注的焦点(当然,这些基本功能价值仍旧是最低门槛)。例如,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扮演着小米产品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口碑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全面介入小米产品的制作过程[3]。通过消费者全程无障碍地参与设计、开发、生产等产品制造过程,切身感受与生产商的无缝互动体验,商业行为的主动权将会完全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最后,消费者追求情感认同和情感体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产品,更需要舒适或愉悦的体验、实时状态的分享和表达。80、90后特别是90后消费者偏好表达与参与,由此诞生了基于情感互动和价值认同的新型消费需求。相应地,产品需要基于情感互动的参与式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综上,“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及情感化。
(一)“互联网+”新业态改善消费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消费环境发挥着实质性的影响效应:既降低交易成本,清除抑制消费的障碍,提升消费意愿,又推动消费环境改善,提高消费体验,促进消费扩大。这种影响效应体现在支付、仓储、物流、监管等多个方面。
第一,移动支付使网上交易更加便捷高效。移动支付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这使得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的应用逐步扩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全国网民约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01亿,半年增长率为17.97%,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54.8%提升至61.0%。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24亿,半年增长率为18.66%,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从57.7%提升至64.7%,半年增长率为12.13%,我国网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如表1所示。手机端大部分应用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半年增长率为40.5%,手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的半年增长率均接近20%。
第二,仓储信息化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获得高品质产品的可能性。随着网上购物的推广以及移动支付的便捷,物流业势头发展迅猛。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快递业务总量一直以5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高速率增长。2015年快递业务量达到206.7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770亿元。人均快件使用量平均达15.0件,人均用邮支出为293.9元,人均快递支出为201.5元,相对于2011年分别增长455.56%、153.58%、257.90%(如表2所示)。物流业务量增加对于仓储、配送技术的相应发展也提出了要求。传统商业的仓储,重点在储存而非流通,主要着眼于货物的安全保存。而现在的电子商务的仓储是通过式仓储,本质上是分拣中心加临时仓储,货物流动性很高,配备着高速、高效的物流设施[4][5]。由此,建立全面感知的智能仓储互联网系统,实现仓储的快速匹配,提高原有仓储生态圈效率,才能使消费者得到更优质的产品。以“华东一号”智能仓库为例,它结合了传感设备、动力设备、输送设备、信号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在内的硬件和软件,做到了各设备设施在运作物料过程中的无缝衔接。“互联网+物流”的优势展露无遗。据统计,目前仓储设施互联网方面,视频联网监控技术发展较快,增长速度在15%左右;各类感知技术主要用于特定领域增长速度在10%左右,仓储设备互联网的增长速度最快在20%左右。
表1 我国网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8、31、35页。
表2 2011~2015年快递业务量及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报。
第三,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改善消费体验和消费情感。电子商务1.0解决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了大量新增消费;电子商务2.0解决了支付信用问题,大幅降低了资金交易成本;当前的电子商务3.0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下沉到供应链,以云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通过信息基础支撑、物流便利化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网络购物发展。例如,菜鸟网络由天网、地网、人网三部分构成,天网是开放数据网络平台,地网是以节点形式布局的仓储和产业园实体物理网络,人网是社会化物流末端网络。通过大数据协同,菜鸟物流的预测准确率从83%提升至90%以上。在跨境电商方面,天猫国际通过保税模式与海关部门协作,实现了“三单合一”,即天猫国际订单、支付宝支付单、菜鸟物流单打通。消费者第一时间与海关信息系统同步,实现快速清关。
第四,互联网大数据强化消费者保障与服务监管。互联网时代,“病毒式”传播让消费者对产品服务自我推广、自我销售、自我服务和自我评价。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具有定价权、选择权、评价权,对产品设计生产具有参与权、主导权、引领权,最终形成消费者在产品全价值链活动中的话语权[3]。一方面,消费者通过团购、余额宝等方式在交易中团结起来,从生产者和销售者那里分享部分权力和利益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对等、利益共享。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严控商家“虚抬价格”行为,对商家库存管理问题实时监控,与工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加强对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监管[6];建立网络经营者身份标识制度,便于市场主体确认和责任追查;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可信度认证服务制度,保护网络购物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互联网+”促进城镇消费需求转型升级
城镇消费一直是我国消费需求的重中之重。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占总量的86.07%。可见,推动城镇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至为关键。笔者以为,“互联网+”从如下方面推动我国城镇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
第一,“互联网+”新业态发掘客户需求,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1)产品创新。网商通过持续开发新兴产品,丰富产品品类,满足消费者小众化、独特化的需求。(2)服务创新。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讯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例如,“北美阳光”为客户提供私人营养师的个性化服务,“韩都衣舍”的时尚选款师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饰搭配意见,等等。(3)营销创新。越来越多的网商开始尝试利用论坛、微信、微博、博客、百科、网络社区、社交网络(SNS)等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 SMM)。(4)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义乌有超过100家网商建立起“混批”网站,在网上把小商品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曲美家具采用“预售+团购+定制”的模式不断创出佳绩。
第二,网络团购不断创新,逐步向O2O转型。根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网发布的最新团购市场统计报告,2015年上半年参团人数11.8亿人次,团购累计成交额达到769.4亿元,同比增幅都在150%以上(如表3所示)。其中,上半年餐饮类团购成交额达483.4亿元,同比增316.8亿元;电影票(PC端)成交额39.4亿元,同比增长30.5%。2012年以后,部分团购网站开放商家整体评分。此后,团购模式开始由靠超低折扣吸引消费者向生活服务O2O转型,点评信息作为消费决策参考指标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网络团购的普及逐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者开始从重价格到更加追求品质,团购单的折扣率开始回归到正常水平。如聚划算、美团、大众点评等;又如近一两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O2O企业,社区001、顺丰嘿客、爱鲜蜂等。
表3 2011~2015年上半年度团购市场销售数据
数据来源:www.tuan800.com。
第三,消费商的出现带来消费革命。消费商是以消费者为经营对象的商人,消费者既是经营者又是消费者,可以参与产品利润的分配,让消费增值,让消费变投资。例如,分利网是一个消费者参与分利的平台网站,实践“消费分利”模式。众筹(Crowd Funding)也是一种生产消费商模式。众筹主要针对还未面世的产品,支持者(顾客或粉丝)参与到新产品/服务的设计当中去,对新产品/服务的性能指标或服务标准提出自己的意见。一方面,众筹可以满足潜在顾客或粉丝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众筹由于采用预购方式,可以向顾客或粉丝募集新产品的生产开发资金。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权益众筹市场融资总规模达到4.4亿元。
第四,长尾(The Long Tail)消费者开始拥抱“个人消费时代”。长尾需求模式基于这样的假设,即“非热门产品的集合销量所带来的价值,不会比热门产品所带来的价值低”,由此即便需求不大的小众化产品也可汇聚成与畅销爆款产品相匹敌的市场。据埃森哲分析,不含10%最低收入城市人口,中国城市消费者中消费水平居于中低端者约占总数的70%,2013年他们共消费约2万亿美元,占全部城市消费者消费支出的60%。这些中低端平民消费者的总支出到2020年将翻一番,达到4万亿美元。借助互联网,消费的空间限制被打破,消费半径更长,更多小众需求会被释放出来,长尾市场将更加活跃,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渠道。
(三)“互联网+”促进农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并没有充分释放。2015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有助于积极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业现代化,使农村消费需求成为新“蓝海”和新增长点。
第一,网络零售平台弥补了欠发达地区的实体商业零售不足。在目前实体商业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中西部,“互联网+”推动其直接跨入“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中央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的立体式无缝连接的零售形态。例如,2014年,网购消费额增长强劲的县绝大部分来自于中、西部;网购消费金额增速最快的TOP25个县,同比增速均超过200%,其中有13个来自于西部省份,6个来自于中部省份。麦肯锡的研究也发现,网络零售中39%属于新增消费,而在三、四线城市,其新增消费达到57%。
第二,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弥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工信部信息通信研究所统计,我国东部地区35%的人口占有全国56%的宽带,而西部地区27%的人口只拥有19%的宽带。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使用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不仅可以替代农村由PC端获得的服务,而且可以为农村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互联网打破城乡资源配置单向流动的困局。电子商务赋予了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新的经济空间,使他们能够参与到网状协同的价值网络中来,获得平等的发展和高价值获取机会,而不仅仅是原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者。互联网把人和人扁平化地连接起来,所有的人就是消费者,所有的协作者又是被协作者,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重新组合,重塑经济合作与分工方式,可以在农村孕育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激发农村市场消费升级。例如,“沙集模式”是农村经济主动融入分布式协同价值网,实现以信息化(电子商务)带动产业化(家具生产销售)的典型案例。还有遂昌创新的“赶街”等新型服务模式。
当然,物流成本高、渠道不畅也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阻碍农村消费升级。物流是电商真正接触客户的唯一实体通道,集合和“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又是支撑其运转的关键环节。“互联网+”流通有两个瓶颈问题:“最后一公里”与“最后一百米”。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15年4月17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6.6%,比发达国家要高一倍左右。物流成本高,严重影响跨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例如,新疆水果种类丰富,品质优良,但由于运距远,运输、仓储、冷链水平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新疆鲜水果的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对作为消费供给端的企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利用线上线下结合,不仅刺激了消费,提高了线下资源的利用率,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和便利,打通网上获得信息和完整线下体验的渠道,为消费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新思路、新模式。
第一,消费供给端“线下”与“线上”结合。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不是寻求新的增长点,而是对实体店和虚拟店的重新定位,“虚实结合”加强核心竞争力。“实”运营的网络化,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传统企业线上销售,借助大数据实现产品库存精简化,降低库存成本,借助网络实现物流和产品流通的互联网化。“虚”体验的实体化,转变产品实体营业网点的职能,将其以销售为主向销售和线下体验并重的功能转变,打造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传统贸易企业经历内部组织调整的痛苦之后进入“融合期”,转变为垂直细分企业,为消费转型升级提供合理高效的运营方式。
第二,消费供给端从“线上”向“线下”延伸。消费供给端从“线上”向“线下”延伸主要是指互联网品牌向传统行业延伸。这种延伸需要遵循由相关程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开始,逐步向着相关程度较低的产品和服务的策略。其核心原则是紧紧盯住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和需求,分析发掘消费群体对品牌延伸的认知和期望,围绕品牌内涵和核心价值进行。例如,优衣库通过打通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实现线上和线下同价,顾客可以在实体店体验,线上购买。
第三,消费供给端“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载体。线上和线下的有效融合,必然离不开串联二者的介体的重要作用。这些介体有效地连接了企业的销售端和消费者,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地改善了长期以来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当前“线上线下”衔接的载体包括:(1)第三方电商平台。(2)垂直电商平台。垂直电商的优势在于专注和专业。例如,儿童玩具制造商拾玩玩具转型为O2O垂直电商。(3)网络社交平台——微商。包括脱胎于传统电商平台的微商平台、产业链深入程度高的分销式微店平台、垂直类微商平台、主打社区的微商平台,从消费末端革命重构零售渠道。(4)网络支付平台。网络支付平台为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提供服务。例如,微信5.0版本开通微信支付,为O2O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可能。
综上,“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路径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路径和机制
(二)“互联网+”对消费者影响的路径和机制
“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在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实是从需求端施策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促进我国消费升级。
闽东因为开发滞后,宋时交通运输系统尚不完善,人口较少等多方面原因,有开发,但不如其他地区。明代福建其他地区白银矿脉细微,而闽东则因宋代未充分开发成为福建的主要矿区。追寻白银激发民间狂热,闽东地区弥漫白银致富各类传奇故事。许多已封闭的银矿被重新开采,且人们还到处寻银脉,挖矿坑,以期获得白银拥有财富。于是,随着白银货币化之大势,明代闽东银矿再度迎来大开采。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互联网巨头联合线下多个产业实施精准营销,渗透消费者生活点滴,推动消费升级。近两年互联网巨头企业收购频繁。阿里巴巴公司发起了42项投资和收购行为,其中还包括文化创意、医疗健康等线下产业。百度公司明确提出未来会围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进行业务梳理。腾讯公司在原有业务支持下逐渐向金融、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行业延伸。三大巨头几乎同时选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方式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利用互联网更加便利的优势和新产品的吸引力,引导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消费,并培养客户忠诚度,把原本仅存于网络的消费逐步引入传统行业消费。
第二,互联网增加消费者选择权、降低消费者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刺激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渠道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网状结构,消费者可以获知更多的产品信息,从“互联网+”的价格发现功能中受益。消费者因为“互联网+”的信息透明性和丰富性,自主筛选最优性价比产品,提高交易效率和消费者福利。“互联网+零售”可以削弱传统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互联网平台上的产品价格更低,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互联网+零售”帮助消费者进行跨地域甚至跨境电商交易,满足欠发达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平台无形之中将东、中、西部地区无差别覆盖,形成了电子商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准确地捕捉市场上的尾端需求,引导消费者需求长尾化。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聚沙成塔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无数信息,而不管这些产品是否在现实世界足够小众以至于该消费者无法购买。例如,阿里巴巴利用互联网的网状特征,把消费者和销售者二者结合,让数量庞大但占比偏低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商家利用需求长尾化进行营销,消费者在产品数据库中选择长尾产品,实现了利润和口碑的双赢。“互联网+”新业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先进技术,海量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新业态满足即期消费需求、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创造未来消费需求的功能,可以重整产业价值链,促进消费升级。
第四,移动网络发展增加消费者可适用服务范围,扩大消费者消费。以往商家提供的服务大多必须通过顾客实地消费完成,虚拟化、远程化的服务行业并未兴起。如今,“互联网+教育”正在冲击传统的教育方式,网校的兴起侵占了市面上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在线教育领域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此外,在线可以办理酒店、机票、旅行等一系列的线下服务,而不用实体亲临;移动互联网的视频、即时信息等工具帮助了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买卖股票可以通过软件联网操作,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微信、Line等通讯工具快速交流。这些都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载体作用,优化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
综上,“互联网+”对消费者影响的路径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对消费者影响的路径和机制
(三)“互联网+”新业态对生产者影响的路径和机制
McGuire等强调,互联网使企业能实现精确预测及前瞻性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7]。这其实从供给端发力培育和发展消费新热点和新兴消费。
第一,“互联网+”新业态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李海舰等指出,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的意义在于组织心智更新,强调“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再造[8]。中国各地大量存在的产业集群,相当数量的外贸出口加工企业,长期处于“两头在外”的困境,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点[9]。物联网能实现产品状态的实时监测,帮助企业挖掘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衍生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结合跨越“微笑曲线底部”[10][11],呈现为“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制造类企业可以打通设计、生产、流通和销售、售后服务全环节,甚至打通国内和国外贸易,以较低成本创建自有品牌,再造商业价值链。制造类企业还可以深入挖掘交易数据,有效预测顾客未来的购买行为。通过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省去中间冗余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第二,“互联网+”新业态推进制造业变革生产组织模式。传统制造业围绕实物资源的生产组织模式将被互联网时代下围绕服务需求的组织模式替代。赵振指出,企业关注不同类型主体(消费者、产品要素供应商、服务要素提供者)的相互间协同,实质上是关注服务要素整合、提升顾客体验而产生的新兴资源组织模式[12]。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倒逼着企业建立柔性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商业模式,推进传统制造业变革生产组织模式[13]。例如,小米是一家有5000员工的“轻管理”型公司,企业组织架构只有“核心创始人—业务负责人—普通员工”三个层级。海尔正在将企业从管控组织变成一个创业的平台,最终只剩下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人。企业平台化之后,员工是企业平台的创客小微,去掉中间管理层,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
第三,“互联网+”新业态推动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实现。“互联网+”提高信息流通效率,生产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制定设计、生产、销售、营销和配送方案。这一类产品通常会贴合消费者的心理,把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者纳入实际购买市场中。同时,“互联网+”使创新成为常态,只有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传统制造业等产业只有不断尝试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防止客户流失。总之,“互联网+”使之前未曾注意到的消费需求被发现并予以解决。例如,携程、去哪儿网、艺龙、途牛、蚂蜂窝等“互联网+”旅游网站开发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还有诸如耐克的鞋履定制、捷豹的车身涂鸦,都是基于互联网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提升消费者消费可能性。甚至随着3D打印技术的全面普及,消费者能够自己制造实体产品,从购买走向自制,扮演经营者角色。未来3D打印技术还能制造更为复杂的产品,并出现支持“消费者相互交换自制产品”的商业模式[14]。这将使极致个性化和定制化成为可能。
综上,“互联网+”对生产者影响的路径和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互联网+”对生产者影响的路径和机制
综上,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升级具有追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及情感化的本质特征。(2)“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利用外在资源和环境提升一个行业的能力,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它不仅可以影响生产的数量和层次(即催生供给侧革命),而且可以影响消费的数量和层次(即催生需求侧革命)。(3)“互联网+”通过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互联互通,已经或正在实现重塑消费环境、重建消费逻辑、重整消费层次,最终实现消费升级。(4)“互联网+”通过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组织模式变革,推动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最终实现从供给端发力促进消费升级。(5)“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促进消费升级的利器。电子商务利用大数据优势,重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通过在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优势,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走出低端价格竞争,改善电商生态系统,在推动电商自身转型的同时促进消费升级。
本研究有如下启示:(1)线上和线下结合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在体验店或向导店内顾客可以试用产品,享受更加直观全面的购物体验,将有助于其线上业务。企业实时化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变得更重要,未来的商业就注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2)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设计生产和商业模式成为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消费者和生产者互动,全程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配送和消费体验等所有的环节。企业应该围绕销售“体验”来架构自己的商业模式,从以往单纯“卖产品”的思维向“卖服务”的思维转变。(3)未来的制造是从消费者到工厂,消费者成为制造的核心。注重释放小众需求延展出长尾效应,寻找消费的长尾,满足消费者大量的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离散需求,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快速反应、平台化协作,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流。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DB/OL].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284.html.2015-03-29.
[2]腾讯研究院.“互联网+”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DB/OL].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704.html.2015-03-29.
[3]王燕.消费者主权的社会建构——以“小米社区”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化研究所.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摘编)[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3):42-48.
[5]杜传忠,杨志坤.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82-87.
[6]于云华.当前网络消费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学习,2014,(1):50-53.
[7]Tim McGuire, James Manyika, Michael Chui. Why big data is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J]. Ivey Business Journal, 2012,(7-8):1-13.
[8]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9]张茉楠.中国制造2025实现变道超车[J].全球化,2015,(6):78-90.
[10]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5,(4):44-56.
[11]胡泳,郝亚洲.张瑞敏思考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1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13]邹磊,徐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提质增效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3-16.
[14][美]杰里米·里夫金著.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零边际成本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闻 毓)
Research on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Internet+” in Promoting Consumption Upgrading in China
Wang Qian
(School of Law,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consumption upgrading emhasizes personalization, quality,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ption subject, consumption object and consumption carrier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by the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realize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ies through the Internet. It will be the next blue ocean and the next outlet, remodeling our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consumption will.
Internet+; consumption upgrading; online and offline; mechanism
2016-05-20
王茜(1964-),女,天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
F414
A
1004-4892(2016)12-00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