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速递

2016-12-22 01:39
发明与创新 2016年17期

国内速递

我国核“芯”技术打破垄断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在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堆芯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新型燃料组件及包壳材料,解决了铅基堆堆芯高份额燃料、高密度冷却剂、耐高温耐腐蚀结构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实现了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核心技术自主掌握。

我国成功发射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日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星属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与其他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增强系统星座稳健性,强化系统服务能力,为系统服务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金属自控削污等8项关键技术研发成功

4月9日,国家水专项“锰锌湿法冶金行业重金属水污染物过程减排成套工艺平台”课题组表示,课题在电解锰、锌行业首次研发成功自控削污等8项关键单项技术,世界首创“电解锰行业重金属水污染物过程减排成套工艺平台”等。

C919全机静力试验正式启动

C919大型客机全机静力试验机(01架机)日前从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移转至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上海分部,标志着C919全机静力试验正式启动。静力试验是飞机研发过程中重要的地面试验,用于验证飞机是否满足飞行所要求的结构强度,是保证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拔毛变人”或成现实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紧要关头常常拔一撮猴毛,吹口仙气,就能变出一群活灵活现的小孙悟空,《西游记》里的这个场景在未来或许将不再是神话。青岛农业大学生殖科学研究院教授沈伟课题组近日在实验室成功地将人的皮肤来源干细胞体外分化,得到了类单倍体生殖细胞样细胞,标志着皮肤来源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向生殖细胞分化的潜能。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将来有可能利用人体的干细胞,通过体外培养分化成可以用来受精的精子或卵子。

科学家发现影响感知年龄的基因

为何有些人更显老,而有些人却能永葆青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英国联合利华集团等开展的一项合作研究发现了有可能让皮肤青春永驻的基因,首次从基因层面揭示了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与实际年龄差别很大的原因,有望将来帮助更多人留住青春的容颜。

新材料有望“培育”出智能化人工肌肉

还记得动画片《海贼王》里橡胶人路飞可长可短、伸缩自如的肌肉吗?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李承辉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教授鲍哲楠合作,近日研发出一种弹性超强、可自修复且能通过电压控制动作的新材料,并利用这种材料制备出可通过外部电压控制动作的人工肌肉器件,向研制智能化的人工肌肉迈出重要一步。

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问世

4月15日,我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测试样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亮相。这台名叫“佳佳”的机器人不但形象美丽端庄,而且初步具备了面部微表情、口型与身体动作匹配,以及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和云服务等功能。

首款产品化氢燃料多旋翼无人机升空

轴距约1.8米,看起来很大,但比一大瓶可乐还轻,却可安全载重达5公斤,实际飞行时长达273分钟。4月10日,深圳科比特航空发布全球首款产品化氢燃料多旋翼无人机,工业无人机机身采用全碳纤维一体成型工艺,实现工业三防(防火、防雨、防尘)。

我国成立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模具制造、医疗等领域。4月6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成立慧听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将面向听障群体和健听人群,开发耳道产品,提供耳道产品设计、定制与3D打印服务。

蜜蜂语音报警信号被破译

我国科学家日前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蜜蜂在遇到危险时,会通过振动身体发出类似“BB”的语音报警声通知同伴,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脊椎动物外发现如此精确的语音报警信号。

首款高寒综合检测列车下线

国内首款能适应高寒地区检测需求的“高铁医生”——时速350公里高寒综合检测列车不久前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线,该车基于CRH380BG型高寒动车组平台研制,能够实时检测基础设施和车辆高速行驶的技术参数,为线路日常维护提供指导和数据支撑。

科学家揭秘地球上最大火山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日前与国际科学家合作,揭示了“地球上最大火山”——大塔穆火山深部结构。该火山作为全球海底火山的经典代表,对研究火山结构、火山形成机制、岩浆活动特征、板块边缘过程、地壳均衡以及洋中脊-地幔柱相互作用等一系列地球动力学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数居世界首位

中科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白皮书2015》指出,中国发明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全球总计公开工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半数在中国进行保护。白皮书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工业生物技术核心研究力量。

抗菌玻璃生产线在福建投产

由大陆和台湾科技人员经过两年时间共同研发的抗菌玻璃近日在位于福州的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该抗菌玻璃产品通过离子交换技术在玻璃表面植入多种抗菌离子,可抑制藻类、霉、真菌等滋生,除可用于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等3C电子触控功能产品外,还可应用于医疗照护、汽车触控、建筑等多种领域。

分子间能量传递被成功“拍照”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精心设计的局域电场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成像观察,即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能量传递特征成功“拍照”。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分子间能量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信息,也为研制高效的捕光结构和量子纠缠光源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