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爱军
严以律己的哲学内涵
文/张爱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严以律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成事之要,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的终身必修课。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量变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变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变化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旧事物就变成了新事物。质量互变规律启示我们,领导干部只有严以律己,积小善成大德,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才能防微杜渐,坚守共产党员的底线,才能对群众正向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中对严以律己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严守政治规矩,做到为政清廉。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做到严以律己,心存敬畏是前提、手握戒尺是关键、慎独慎微是具体途径、勤于自省是有效方法。
心存敬畏是严以律己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敬畏的哲学,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古人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发自内心的敬畏是严以律己的前提,很多人修身成功的关键就是知敬畏。比如,曾国藩为官从政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头脑清醒、知敬畏。他曾对自己的子女说,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儿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因为不知道顾忌。
敬畏是我们对事物和规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源于正确认识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才可能做到高度的自律。党员干部只有心怀对信仰的敬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对人民群众的敬畏,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手握戒尺是严以律己的关键。如果说敬畏是我们对所有规矩章法的抽象、笼统、感性的态度,那戒尺则应是我们对党纪国法、规矩纪律的明确、具体、理性的认知。领导干部心中要存敬畏的抽象概念,身边还要有笼子的清晰界限。
戒尺是立体有形的笼子。头悬法律的高压线,脚踏做人的底线,身边拉起党的纪律的警戒线。同时,戒尺又是严格无形的笼子。习近平总书记说,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另外,戒尺还应该是全方位、各领域的笼子,应该涵盖为人处世、干工作、做合格党员的标准和规范等方方面面。
慎独慎微是严以律己的具体途径。慎独是儒家提出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律修身方法。《礼记》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显然,慎独是典型的律己、自律的修养。党性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就会成为无需监督的自律,最后成为无法动摇的习惯。做到慎独后自然就“心地安然无敲门之惊,胸怀坦荡无指脊之虑”了。
所谓慎微,就是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处理细小的事情。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这揭示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也是一些腐败分子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勤于自省是严以律己的有效方法。《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鞭策,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一起堕落下去。勤于自省,特别是“见不贤而内自省”,才能在复杂的环境里做到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勤于自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境界,也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认识和实践都不断得以提升的规律。
总之,严以律己更强调内因的作用,要求领导干部通过自律做到知敬畏、明是非、懂规矩、慎言行。领导干部严以律己的根本在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基础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落实在于平时的一言一行,关键在于从个人利益中超脱出来。
(责编/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