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世存
什么样的家训成就了人才辈出的家族
文_余世存
余世存学者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由宋人编写,国姓“赵”自然排在第一位。可是“钱”姓为何列居第二呢?正是因为他——钱镠(谥号武肃王)。
钱镠开创吴越小国,祖孙五代为钱王,繁荣了江南,归顺了中原,和平并入宋朝版图,为宋朝官民称道。
宋代以来,出现了上千位钱姓名士。宋初甚至出现了钱氏文人群。比如苏东坡、冯梦龙称道的钱惟演、钱易兄弟;驰骋北宋诗坛的钱惟济、钱昆、钱昭度、钱藻。
后朝各代,涌现的姓钱的名士也相当多。如明代殿试和礼部廷对均列第一的钱福;万历年间殿试第一的钱士开;清代藏书家钱曾、画家钱杜、诗人钱鲁斯。如果这些人你都没听过,下面这些人你一定听过,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钱永健、钱穆、钱钟书、钱玄同。
姓钱的多了,可这些人之间真的有关系吗?当然有。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是钱镠第32代世孙,钱家治的侄子钱学榘是动力学专家,钱学榘的第三个儿子钱永健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学者钱钟书的父亲是文史学家、教育家钱基博。钱基博是钱镠第32代世孙,钱基博的孪生兄弟钱基厚的长子钱钟韩是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父亲正是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钱玄同。
“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之父钱挚是著名教育家,钱挚早逝之后,将儿子托付给四弟钱穆代为管教,钱穆为其更名为伟长。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跟家风家训有很大的关系。钱镠出身卑微,而后却位列王侯,如何保证家族的富足是他最担心的问题。钱镠一共有33个儿子,把王位传给儿子还要让手下人信服也是个问题。
于是,钱镠在六十岁时立下家训八条,告诫子孙“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并强调“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须是破家灭门,要鸣鼓而攻之。”就是为了保证钱氏家族的家风。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个传统直到近代中断。
这样的家训,在古代的名门望族中似乎并无多少特殊性。但钱家的家训中,有一条对后代影响深远:“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爱读书这样的家训家风,实则源于钱镠。他出身寒微,七岁属文,十五辍学。主政吴越后,深感读书重要,因此他好学不辍,招来“满堂花醉三千客”,使吴越成为天下大乱中文人雅士相聚的一隅乐土。
除重礼仪、好诗书的家训外,互助的风气也是钱家成功的关键因素。家训规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栗”。
钱家读书成风,开创了江浙文化的先声。其家族三世五王身体力行,都有著作留世,特别是教育后代读书至要,读书明理,知书达礼,强调“读书为第一等事,读书子弟为第一等人”。钱氏后人中,钱玄同父子、钱家治父子、钱穆叔侄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
除重礼仪、好诗书的家训外,互助的风气也是钱家成功的关键因素。家训规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栗”。
科学家钱江初回忆起家族历史时说:村子里有五六百户人家,基本都姓钱,早在1901年村里就办了小学堂,所有小孩上学全都免费。村里实行“学田制”,专门划出三百亩田,这些田的收入全部作为小孩上学的经费。钱伟长幼年丧父后也是靠着叔父钱穆和宗族的救济才完成了学业。
钱氏家训中关于个人修身,讲的是:“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些,与《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其中有一句话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此言或许正是钱家为国家培育了无数大师和精英的原动力吧。
钱家人才井喷,在官、产、学领域多有建树,给人们树立了成才的榜样,也给我们指示了人生和人格的另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