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笑
【摘要】通过对大连市中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大连市中学生消费结构的新变化、消费行为的新特征和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理性消费、加强理财和艰苦朴素教育、优化学校周边消费环境等对策,以进一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促进自身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大连市;中学生;消费;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我国消费主力军之一的中学生群体目前已多达近3亿人,已经发展为一支重要的消费群体。研究中学生消费问题,不仅有利于分析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揭示消费存在的问题,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消费心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且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消费的主体、新兴的市场动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走向繁荣、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对大连市5个区12所中学的15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0.7%,同时还对大连市10个区、县(市)的130位学生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5.4%。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受访的学生和家长的抽样采取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大连市中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
消费学理论认为,消费水平的高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消费意识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的地位,父母一般会力所能及地去满足子女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中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较高。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除去每日三餐的生活费支出以外,大连市中学生月消费大于200元的人数占受访中学生的比例最高,达到36.0%。月消费在100-200元之间的有46人,占比33.8%。月消费50元以下的仅有16人,占比11.8%。从消费的绝对数额来看,大连市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居于较高的档次。
从本次调查的另一指标来看,大连市中学生生活费、零花钱等开支合计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小于5%的有45人,占受访中学生的比例最高,为33.1%。小于10%的有74人,占比超过受访人数的一半以上;大于30%人数仅有8人,占比5.9%。这说明从消费的相对数额来看,大连市中学生的消费水平远为高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从本次调查的第三个指标来看,中学生对其月均消费水平的自我评估为:近5.1%的学生表示自己月花销过大,近14.7%学生认为自己月花销较大,近66.2%学生表示自己月花销适中,近6.6%学生表示自己月花销较少,近7.4%学生表示自己月花销太少。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月花费的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仍以父母为主。有9.6%的受访中学生每月的零花钱是过年亲戚长辈所给的压岁钱,8.8%的受访者每月的零花钱是自己平时的贮蓄积累,难能可贵的是2.2%的受访者每月的零花钱是靠自己课外兼职打工自己赚取。但是,更多学生的零花钱是与父母有关,如66.2%的受访者每月的零花钱是父母定时或不定时所给,13.2%的受访者每月的零花钱是因成绩好父母长辈所给的奖励。
中学生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学生消费结构与以往略有变化,表现在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上述各项消费仍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这是学生消费的一个基本特点。学生消费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样,这一特点根源于学生追求多元化的价值目标。本次调查发现,大连市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同样具有实用和多样的特点。例如,在问及中学生日常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这一问题时,36.8%的受访者选择了是为了生活基本需求,还有23.5%的受访者是为了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这充分彰显了中学生消费的实用色彩。还有不少中学生的零花钱主要用于了购买学习用品、娱乐消遣、体育健身、同学生日聚会等各种人情交往。这也充分反映了本市中学生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连市中学生消费行为有如下的新特征:
消费自控力进一步增强,多数能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发现,大连市中学生多数能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自控力进一步增强。例如,在问及一些中学生花钱没节制,常常是“月光一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有21.3%的受访者对此坚决反对,62.5%的受访者对此不太赞同。在问到受访者“在花钱时你想到的是”这一问题时,有67.6%的人回答说,钱来之不易,不能乱花。只有6.6%的人认为,钱花完了,父母还会再给。
消费价值观更加成熟,对消费的支配权增大。在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一是炫耀型消费观;二是追求个性消费观。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上述两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攀比心严重,从众消费和过度消费现象突出。如一些学生在服饰、发型及饮食上跟随潮流,花了大量的钱,实际上对自己起作用的东西却很少,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但是,本次调查发现,大连市中学生消费价值观更加成熟。针对一些中学生喜欢个性化,在消费时提出“我就喜欢”、“我有我风格”、“我的地盘,我做主”,有52.2%的受访者对此不太赞同,10.3%的受访者对此坚决反对。针对一些中学生。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喜欢讲排场、好攀比的现象,55.9%的受访者对此不太赞同,还有36.0%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本次调查还发现,中学生对消费的主动权和支配权增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储蓄的意识和习惯正在形成。以往的研究表明,学生群体对储蓄往往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中学生储蓄的意识和习惯正在形成。比如,在问到“当你确实想买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时,你稍后的行动一般会是”的问题时,约50%的受访中学生表示会“自己开始积蓄钱”。在问到“您的孩子是否有攒钱的习惯吗?”这一问题时,有36.3%的受访家长回答说“从过去至今一直是”,还有17.7%的家长回答说,自己的孩子现在没有攒钱,但已经开始准备积攒了。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连市中学生消费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中学生高消费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问到家长“您的孩子平时对衣着所追求的标准”这一问题时,有不少的家长反映说“一定是名牌”,34.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衣着方面追求时尚新潮。还有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消费风格方面属于“只买贵的,不买贱的”的那种类型。在问到“您认为中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时,很多的家长认为中学生存在“攀比严重、消费过于高档化”的问题。在问到中学生关于衣食住行方面所追求的标准时,不少受访者表示会尽量追求高标准,只有6.6%的受访者选择“低廉型”。
中学生消费从众现象仍很突出。由于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作指导,中学生的消费不仅受到同伴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消费行为的影响。此前有研究显示,学生在努力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也在仿效着社会上人的消费行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公众化消费形式,导致学生在消费时出现盲从。本次调查也发现大连市中学生消费从众现象突出,比如在问到“你的消费理念主要是受谁的影响?”时,不少中学生表示是深受公众明星、同学或同龄伙伴的影响,只有16.2%的受访者回答说未受任何人影响。在问到家长“您认为中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时,他们反响最强烈、最一致性的看法是中学生消费太盲从,看到大多数人买他就买。
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放任,对子女的引导不够到位。对于正常的或基本的消费,父母一般会主动满足。但是,对于子女一些不必要的额外消费需求,父母不能无原则地同意。以往的研究表明,当今有一些父母在子女消费方面过于宽容,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放任。本次调查也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有29.4%的受访中学生日常花钱是否需要经过父母同意,38.2%受访中学生日常花钱偶尔需要经过父母同意。15.4%的受访中学生父母没有指导,随便自己用。22.8%的受访中学生几乎无指导。仅有8.1%的受访中学生父母有这方面的详细指导,会告诉其怎样使用才有意义。在问到家长“您是否曾对子女进行过理财教育,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20.2%的受访家长对子女进行理财教育的次数很少,更有7.3%的家长从来没有对子女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
学校对中学生的理财教育有待加强。在调查中,问到中学生从学校和老师那里获得的理财教育和引导有多少这一问题时,有34.6%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更有11.0%的受访者完全没有接受过上述教育。调查显示,接受过上述教育的中学生所占比例仅为45.6%。从受访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中不少人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理财教育活动,如教会学生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得一些收入的常识,让学生通过卖报纸、做超市小售货员等来体会钱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把零用钱的一部分用于捐助救济贫困地区儿童等。
二、对策与建议
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携手,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就中学生自身而言,一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个人要避免跟风随大流,规避情绪化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反对互相攀比炫耀。平时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挣钱的辛苦,节制日常开销,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争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二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反对为了撑面子的奢侈消费行为和情绪化消费行为。建议为自己制订一份合理的消费计划,每个月精打细算。可以办一张储蓄卡,把每月剩余的钱存入银行,为以后做好积蓄。
三是培养正当的审美情趣,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除学习以外,还应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培养正当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以增加生活的色彩,以此来分散对物质消费的注意力。
就家庭而言,一是家长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过度消费,不炫富,不攀比,发挥其“身教”的隐性教育作用,使孩子树立理性消费习惯。适时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明白家庭消费的主要动向,使他们在消费期间也能考虑家庭的经济负担,合理进行消费。家长不能纵容娇惯孩子,不要以金钱作为奖励。
二是家校联合,培养孩子理财意识。要建立学校、家庭互动机制,学校适时开理财讲座,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管压岁钱、零用钱等,适当的存款可增强孩子理财意识,体验分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虚假消费之间的界限。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募资成立基金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管理所有经费。
三是让孩子有幸福感。首先,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就应做到,消除攀比心理和弦耀心理,这样才能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其次,父母应转变给孩子吃最好的、用最贵的、穿名牌等传统观念。再次,培养孩子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的品格,使其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就学校而言,一是加大对消费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中学生在经济上还没独立,而人情消费增多,形成攀比和不正常的交往。同时普及消费者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成为自强的消费者。
二是加强中学生理财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月消费金额逐月增加,但大多数同学不知理财为何物,因此中学生必须加强理财教育,学校可以定期为中学生做理财培训、讲座,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利用学校班会让学生多讲一些自己的理财方法,相互交流。
三是引导中学生重视精神消费。当代生活幸福感并不是单单的物质消费满足,而是精神消费的增加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引导中学生如何判断和选择。通过开展消费观教育,疏导消费心理,增长消费知识,提高中学生科学消费、理性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爱国教育,艰苦朴素教育,改变自我为中心,建设良好的学风校纪;通过参加公益事业献爱心、义务劳动,有偿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工作辛苦,挣钱不易,更能激发同学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
就社会而言,一是倡导全社会摒弃奢靡之风。当代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剧变的年代,他们身心半成熟、半幼稚,认知能力、分辨主观能力还不够强,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而他们在家中依赖父母,在学校中体现着向师性。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是最好的模范引导。
二是优化学校周边消费环境。学校周边环境是影响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重要部分。有关部门应对校园周边的不合格商店、网吧进行严抓严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校风校纪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是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电视、网络、公益活动等方式加大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如邀请劳模、企业高管等来做讲座,讲授他们自己学习、创业的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以此来营造和谐奋斗的社会风气,摒弃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为中学生建立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