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初探

2016-12-21 18:54师韵茗臧运蕾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师韵茗+臧运蕾

【摘要】开展大学生婚姻爱情课的高校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鉴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放弃生命,从心理学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态度,学会自我觉醒,才能提升自我,认清婚恋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念。

【关键词】婚恋课;心理学引导;自我觉醒;社会潜意识

一、开展婚恋指导课的必要性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与婚姻的幸福与否,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刚刚进入成年,开始为人生奠定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纷纷开始探索爱情。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笔者遇到过很多因为恋爱问题苦恼不已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更有甚者,有个别大学生因为失恋问题自杀轻生。因而,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的责任,将婚恋观教育纳入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开始尝试的新方式。

目前高校中几种婚恋指导课的方式:

1、以传授恋爱技巧为主的爱情课。主要授课内容为,教授大学生如何恋爱,如何获得爱慕之人的欣赏,如何表白,如何写情书。这类课程是国内婚恋课的主题类型。优点是,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从这类课程中学习到恋爱的实战经验和方法。缺点是,并不能为学生指明爱情的本质,不能解决学生对于爱情和人生的困惑。

2、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婚恋观为主的爱情婚姻课。主要授课内容为,抵制大众文化对婚恋观的侵袭,抵制享乐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婚恋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的爱情婚姻观。优点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缺点是,授课形式相对死板,学生积极性不高。

3、依托心理学知识,从爱情的本质来告诉大学生,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的对待迷恋,如何正确的修炼自己的内心。

二、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爱情与婚姻观

1、引导学生明白,爱情的幸福与否不在于对方是否正确,而在于自身的内心修炼。所以,不要将自己的感情依托在别人身上。如果情感出现了问题,首先想到要从自身寻找问题,自我觉醒是人格成长的必备前提。

(1)寻找自己的成长轨迹,自己的父母是否在0到6岁的时候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关爱,当这个阶段缺失了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孩子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容易缺乏安全感,对别人不容易产生信赖。投射到爱情中,两人的交往就会有来自于内心不安的扰乱。表现为:猜疑对方。一旦对方不打电话、不回短信,不能做到时刻在一起,就会产生“你是否还爱我”的忧虑,进而会变得非常依赖对方。而对方因此产生窒息感、厌恶感,从而影响双方感情的发展。

(2)尝试回想,自己的父母是否在自己3岁以后,逐步与母亲分离、产生独立念头的时候,没有给予自己相应的空间,对自己管教太多,爱得太多,从而使自己有一种被吞没的创伤。这导致在两性关系中,无法享受两人的过分亲昵,不能容忍对方一直关注自己,当对方靠近,就想要逃避,从而影响两人的关系。

(3)当双方起争执的时候,看清争执的实质是什么,有时候争执的背后,是权力的争夺。权力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对方越不情愿,越能表明强加者的权力,越是关系亲密,权力斗争越激烈。两性关系中,往往引起争吵的源头,多是很小的事情,但却引起很大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起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小事到底最后是由谁决定的。因此,权力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控制,权力欲望就是控制欲望。

不要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对方。当两个人出现分歧的时候,看看自己是否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揣测。感觉自己最了解对方,只理解表面的意思,但并没有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情;二是评价。在我们自己的坐标体系中,我们是主人,其他人都被放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因此,夸奖或者批评他人,都是我们控制对方的工具;三是出主意。对方一出现问题,就忙着出主意,提建议,美其名曰“解决问题”,但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而对方其实不需要建议,只是需要安慰。

认清对伴侣的不满意,到底是对伴侣不满意,还是逃避自己的弱点。有些人内心极度自卑,因此在潜意识里为了逃避自己的自卑,而去寻找一个他认为有很多缺点的人,以此来衬托自己不是那么差。所以,不是伴侣不好,而是自己的潜意识就认为他(她)不好。

不断重复童年的不幸。回想自己的童年是否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童年是一个人最迷人的时期,因此,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的生活方式。当童年习惯了快乐,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重复快乐;但当童年充满了痛苦,即使成年之后,那些造成痛苦的原因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的潜意识会让我们不自觉的去重复这种痛苦的感觉,心里才能获得满足。有些时候在爱情关系中,有很多不幸者,他们的不幸,追其根源,是由他们自己制造,或者创造条件引诱对方伤害自己的感情。

2、让学生认清社会男女潜意识。

中国的历史状况,一直是男尊女卑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在法律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但是在社会潜意识和许多地方风俗中,重男轻女还是常态。这种常态,影响了中国人的整体潜意识,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一个女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遭遇不受家庭重视,产生了“被抛弃的创伤”。而当她结婚嫁入夫家,她成为了这个大家庭里最无足轻重的人,家庭成员都不重视她,而最主要的是她的丈夫,丈夫并不是她的情感伴侣,因为丈夫的心首先在他父母那里,其次是孩子,然后是家人和朋友,最后才是她。于是在情感上,她非常孤独,这个时候当她有了孩子,尤其是当这个孩子是男孩子的时候,她几乎必然会将自己的儿子作为情感寄托,将自己全部的情感投入到这个男孩身上,依靠这个孩子。这样一来,当这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空间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空间,被母亲情感团团包围,他就产生了“被吞没的创伤”。

当这个男孩子长大成人恋爱结婚之后,重男轻女的地区尤其倡导孝道,他就会重复他父亲的做法:最重视父母、其次是孩子、然后是亲朋好友,最后是妻子。他的妻子由此又产生了严重的“被抛弃的创伤”……恶性循环由此不断重复在我们的生活里。

而带有“被抛弃的创伤”的女人和“被吞没的创伤”的男人相爱之后,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出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女人缺乏安全感,拼命的想要抓住她的男人,恨不得时时处处跟伴侣黏在一起;而男人在小的时侯受到的“被吞没的创伤”使他不能与别人过分亲密,当亲密关系过于亲密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窒息,难于忍受,就会不自觉地逃避伴侣,寻求自己的空间。这时,女人就会觉得男人是“抛弃”她“不爱”她了,她就更加拼命的想抓住他,而这种做法,更让男人难以忍受,会躲得更远。这也是两性关系恶性循环的体现。

因此,自我觉醒,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成熟,并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潜意识所导致的亲密关系中的恶性循环,才能从深层次上使学生们学习正确处理恋爱问题以及婚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提升和认知,对于学生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这种心理学视角下的婚恋课对于学生的内心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从笔者的开课经验来看,两年间开通选课3次,每次选修人数都爆满,学生口碑很好,是受到学生们欢迎的婚恋心理学课程。我认为,这种心理类型的婚恋课应当在各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 武志红. 为何爱会伤人[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12.

[2] 林文采. 心理营养[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3.

[3] 陈星宇, 张春勇, 李江云. 高校设置大学生婚恋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6.

[4] 吴芳. 基于生命价值意识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探析——以江苏财经技术学院为例[J]. 新西部, 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