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冰影
【摘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文化取向,是我国艺术博物馆设计技术发展的一个典型。本篇文章主要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对上海当代艺术展示空间的文化取向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上海;当代艺术展示空间;文化取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它不仅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也挥别了对能源无度攫取的过去。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更是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丰富的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角色转换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背景下,由众多表象堆叠起来的文化现象虽然面目纷呈,但大都带有宏观背景下的国家叙事风格。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建筑事件也无一例外。一个传统的火力发电厂转变为当代艺术馆的命题已经超出了建筑学的范畴它映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上海从一个注重物质生产的工业重地转变为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中的领跑者,再致力于向注重传承与人文关怀的文化之都的演变。与此相对应的是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改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再变身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如此的对应关系想必不应是巧合。2006年,南市发电厂作为浩荡的工业大军悄然撤离的见证者,面临存与续的困境。于个体而言它是幸运的,2010年的世博会带来转机。上海世博会除了首次聚焦“城市”之外,对园区范围内老建筑尤其是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大规模保护与利用也成为焦点。拥有恢弘空间架构与工业特征的南市发电厂被定位为展示城市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城市未来馆。
就像人们期望上海世博会能将城市事件的时效性影响转化为更持久的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与催化剂,早在世博会筹备期间,在论证城市未来馆后续利用的诸多可能性时,设计的介入就勾勒出一个富有畅想意味的文化图景:开阔的空间构架、具有回溯价值的特征性元素、无法复制的地域景观优势,如果再能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方式赋予更多的文化涵义,那么改造为艺术博物馆应是不辜负这座建筑的最优之选。如今,经过梳理与重构之后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重装登场、重新“发电”(作为当代艺术馆首展的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之主题)。六年的建筑改造历程,见证了昔日能源输出的庞大机器如何转变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巨大引擎。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方案设计历程表明角色转化的过程总是缓进而波折的。经过五轮方案设计,最终平衡各方矛盾,逐渐完善为最终实施方案。
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目的性
一个传统的火力发电厂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内在关联是什么,仅仅是建立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及世博会的后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上,还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与目的性确有暗合之处,对于一个传统的火力发电厂而言,输入的是能源,输出的依然是能源,但其中能源的形式发生了转换。由最初的化学能(原煤)转变成热能(蒸汽),再由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汽轮机),最后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发电机)。能源形式转换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源的效能、扩展传输的途径,对社会发展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比照之下,艺术博物馆的目的也大抵如此。进入的是人,离开的依然是人,但人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通常以非显性的方式存在,以至于连当事人自身都不易觉察。但来访者会携带着这种非显性的变化离开,在日后的某个时机、地点,以文化价值取向的隐性方式呈现出来,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虽然有着目的性上的趋同,但是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厂以物流为中心组织的运营流线与空间架构,艺术博物馆以人流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则更为庞杂,更倾向于关注整个流程中的互动关系。有别于艺术家表达艺术诉求的意愿,建筑师更关心的是如何使这些诉求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建造一个艺术博物馆的真正关注的与其说是艺术本身,倒不如说是艺术的影响力。作为上海第一个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它的使命相对更为宽泛,它要传达的信息是:这里开放给任何一个希望接触艺术的人,即便是那些对艺术并不了解的人。于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变得比以往更为清晰:尽其所能地扩大艺术的影响力。
触手可及的平台、公平分享的家园、无限延展的空间、自由探索的路径成为整个设计的基调与线索。
图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功能性
发电厂与艺术博物馆在功能方面的比照也颇有趣味,严格意义上,设计是“蓄意”对应发电厂的功能。
原南市发电厂的建筑形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呈现梯级排列的低中高三跨。昔日从黄浦江上运送而来的原煤由四个巨大的储煤仓接纳,通过“L”型的输煤栈桥运输进主厂房中跨,中跨区域承担对原煤的粗细进行加工的辅助功能。而与此暗合的是,艺术博物馆的中跨主要分布设备、仓储与后勤办公,同样是辅助功能区。原发电厂的高跨耸立着四个通高40余米的巨型锅炉,负责将化学能通过剧烈燃烧转化为热能,是电厂的核心区域。与此对应,艺术博物馆的高跨被改造为四个楼层的主要常规展厅,同样是最为核心的功能区域。原发电厂的低跨是汽轮机与发电机的工作区,负责完成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化,并最终将电能输送到外界,这是电厂与外界发生最直接关联的区域。而艺术博物馆的低跨则用作入口大厅、开放展厅与临展功能,同样是与外界环境保持频繁接触的区域所在。
功能方面的暗合并不完全出于空间角色的定位,也取决于空间特征方面的考量。通高的低跨空间尺度恢弘,便于进行公共流线的梳理与整合。原有的高发电机平台转变为开放展区且其下空间用于临展,同样符合有限介入的基本原则。中跨空间柱网密集、层面复杂,适合布置辅助功能。同时,它处于低跨与高跨之间,便于完成连接与组织服务功能。高跨具有大跨度、无柱的空间优势,适合布置较大规模的展厅。
艺术博物馆的改造并不局限于业已形成的物流与物质空间的简单对应关系,掩藏在有趣的暗合表象下的是对原有空间从形制到架构的全新体悟与梳理。在此基础上,艺术博物馆的功能雏形开始显现:扩建后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41OOO平方米,提供了巧个不同类型的展览空间,并拥有大量的开放式展示空间以及三个层面的大型室外平台,可用于各类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当代艺术的展示与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