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宁和拉斯普京虽然属于不同时代的作家,但他们在精神传统上却是一脉相承。两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当中都涉及到了记忆主题,完整了对作品意义的书写。本文从记忆中的乡土情怀、记忆中的永恒追求和记忆中的宗教意识三个方面对两位作家在记忆主题方面进行对比,体现了拉斯普京对蒲宁的继承和发扬,俄罗斯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得以继续。
【关键词】蒲宁;拉斯普京;记忆主题;传承
本文将从记忆中的乡土情怀、记忆中的永恒追求和记忆中的宗教意识三个方面对两位作家在记忆主题方面进行对比,体现了拉斯普京对蒲宁的继承和发扬,俄罗斯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得以继续。
一、记忆中的乡土情怀
蒲宁早期的创作以俄罗斯乡土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幼时美妙自然和美丽故园的追忆,来哀叹贵族荣耀和庄园文化的过早消逝。1920年蒲宁由于对革命的恐惧离开俄罗斯,对于一个在精神上迷恋俄罗斯民族传统的作家来说,远离祖国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凝结成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在这部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品中,蒲宁通过对儿时故土、旧人以及琐事的追忆,来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俄罗斯传统派作家的代表之一,拉斯普京在作品中一直关注于自己的故乡西伯利亚,这里不仅充满了他无尽的乡土恋情,更渗透着他从人性角度对乡土展开的理性思考。作家不止一次地承认,他的创作与其童年生活的记忆以及孩童时代对生活的特殊感受是密不可分的。在小说《活着,可要记住》中,拉斯普京再次借着“阿塔曼诺夫卡”村的名义,描述了自己的故乡阿塔拉卡村,而且故事情节也是作家童年生活的一段经历的再现。这里作者将自己童年的记忆植入到小说当中。在拉斯普京的作品中,无论是神秘葱郁的原始森林,风雪狂暴的原野,闪烁奔腾的安加拉河,无不是故乡西伯利亚典型的自然风光。可见,作家一步一回头地深情遥望着故乡的土地,力图在流逝的岁月中寻觅到旧时痕迹,在创作中回到往日故园。拉斯普京对故土的怀念使得他将记忆中的西伯利亚写进作品中,正是缘于这份爱,才有了对“贝加尔湖”、“安加拉河”及“小木屋”等等的深情流连,才有了对乡村风景画、风俗画的不厌其烦的摹写以及田园牧歌的真诚吟唱。所以对于故乡和乡土的浓浓深情和对童年乡下幸福生活的思念是两位作家一脉相承的地方。
二、记忆中的永恒追求
在拉斯普京的创作中,老人作为连接人类优秀传统道德与美好情感记忆的纽带出现,虽然没有见识过大世面,但他们并不粗俗,并不过于简单,他们善于思考,经验富,年龄和阅历也让他们思考的范围十分广阔从过去到未来,从生到死,从现实到虚幻,从过去到未来,从个人生活到自然环境,这些都是他们显现各自生活经验,发挥智慧力量的场所。老人或许是旧社会和旧事物的代表,但是老人却带给的是对于生命永恒的思考。老人和年轻人的对话,老人记忆中的怀念,无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传承和世界永恒发展。
在作家留下足迹的土地上,也曾经有无数人满怀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走过这里,这种想法令蒲宁倍感激动,作家惊异地看到,死亡并不能带走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活总有永恒的痕迹存留下来,就像生命中留存的痕迹一样,它们战胜了死亡,得以永生。由此,在蒲宁的笔下,“坟墓”一面是往昔流逝、辉煌不再的悲剧性的标志,同时也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象征,即生命永存的象征。蒲宁终于在迷惑之中真实地触摸到了永恒,对于蒲宁来说,复活的瞬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打破了时间强大的破坏力,而战胜死亡的强大武器不是别的东西,正是人类永恒的记忆。如果没有记忆,生活就会像尘土一般毫无痕迹。正是记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赋予了生活以意义和一次次崭新的生命。在后来的日子里,蒲宁不只一次地说过,他想通过艺术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达到自身的永生。
三、记忆中的宗教意识
记忆的主题不仅诠释了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诠释了作家的宗教观,对于蒲宁来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来源于俄罗斯深厚的宗教传统,来源于其家族虔诚的遗传。无普遍意义的生命已经在记忆当中获得了肯定,但我们不难看出,从幼年时期无限困惑的《镜子》到成年时依然满是疑问的《音乐》,蒲宁仍然在这痛苦的找寻“自我”的过程中煎熬着,他一直试图将“我”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生命的肯定中分裂出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千年不变体”。而我们对这个无法理解之力量的理解对于蒲宁来说就见证了我们的内心存在着某种仿佛旁观我们的我的更加高级的意识。蒲宁相信,“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花环都是对生活的记忆,其中最崇高的就是人们在一个人的灵柩前许诺给予他的永恒的记忆。”蒲宁相信,“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花环都是对生活的记忆,其中最崇高的就是人们在一个人的灵柩前许诺给予他的永恒的记忆。”我想,蒲宁无疑得到了这个至高无上的许诺。
作为俄罗斯的作家,拉斯普京的作品同样也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宗教传统,东正教的精神及其价值观念在拉斯普京的思想意识和文学创作中是有所渗透和体现的。20世纪90年代后的拉斯普京的作品中,某些艺术情节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在他的新近两部作品《在医院里》和《下葬》中,小说带有明显的宗教救世的情绪,其结尾以宗教唤起人的灵魂和良知,用教堂去安慰精神受到重创的俄罗斯人。在小说《在医院里》中,拉斯普京描述了今日俄罗斯的各种丑恶社会现象,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让小说的主人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今,当从生活的底层涌出来几百年积淀的全部邪恶,像汹涌的潮水扑到每个人身上的时候,更应当千万百计地拯救人,让他免遭邪恶,要向自己和整个世界证明,并非一切都会拜倒在具有制服力量的邪恶意志面前。
俄罗斯广袤的土地,美丽的农村风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淳朴的农民都是两位作家的魂牵梦绕。蒲宁对于生死,对于永恒的执拗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之中,对于永恒的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哲学参悟,蒲宁在记忆中拷问自己,拷问人物,他把这种思考贯穿于自己的作品中。而拉斯普京就似乎简单地多,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老人,老人的意象似乎就是这种哲学谜题的答案。永恒便在于推陈出新,新老交替,永恒就是记忆,思考,深度和不放弃对生命美好的追求。东正教是俄罗斯的根,是这一思想赋予了作家坚持不懈的道德勇气,完成对传统文化与祖先生存特质的认同与皈依。
【参考文献】
[1] Распутин. Передомнойоживаюткартины[M]. Сов. культура, 1974.
[2] Распутни. Нужновзволнованноеслово[M]. Сов. культура, 1985.
[3] 赵 杨. 拉斯普京作品中的乡土情结与民族意识[J]. 外国文学研究, 2007(3).
[4] 许适琳. 拉斯普京作品中的老人情结[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8.
[5] 叶 红. 永不枯竭的心灵之泉——论伊凡蒲宁小说中的“永恒主题”及风格特征[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6] А,Б.И. Грамматикалюбви[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Лисс, Бионт,1993.
[7] 刘文飞, 任光宣, 瓦·拉斯普京. 幻象——拉斯普京新作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路煜(1992—),甘肃庆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语言学、区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