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与温婉的东方文明

2016-12-21 10:14张腾飞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季风航线文明

张腾飞

在我们所处的亚洲,季风在气象变化中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季风吹拂下,古老的亚洲文明显露出独具韵味的东方特色。

季风原理

季风是随季节变化风向有规律变化的风。夏季,太阳的直射使陆地迅速升温,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区。而海洋升温慢,因此当陆地上空空气已经变热时,海洋上空的空气还很凉爽,这使海洋上空形成高压区。相反,冬季时,太阳斜照。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此时陆地出现高压。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空气流动就有了季节性。夏季时,海洋的潮湿空气吹向陆地,冬季时,风完全转了方向,从陆地吹往温热尚存的海洋。这就形成了有季节性变化的、有规律的风。

在全球范围内,季风的影响力遍及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北部,以及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而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南面和东面分别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陆差异大,因此,在亚洲有着地球上最强的季风系统。夏季时,从南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而从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以南风或东南风的形式吹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冬季时,风向发生转变,从西伯利亚吹来强大的北风和西北风,将寒冷的气息吹到亚洲东部沿岸,并且一直延伸到近赤道地区。

季风与农业

东方的两大农耕文明——南亚印度文明和东亚中华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都托了季风的福。

夏天,季风裹挟着暖湿气流,从印度洋向印度次大陆进发。印度迎来雨季。西印度首当其冲,那里雨水丰沛,适合水稻的种植。古老的印度河文明,也因此在西北印度繁荣。之后季风的锋面分别向东、向北推进。向东的一支越过孟加拉湾,再次补充水分,为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带来雨季,哺育了越南密林中的占婆古国。向北进军的一支遭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只能沿着山脉爬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滋润郁郁葱葱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森林。然而,季风并未停歇。在东亚大陆低压的吸引下,季风冲过南海,向我国开进。

在我国,印度洋季风与太平洋季风会合,一起向内陆推进。五六月份,季风形成的降水锋面最先在我国南方沿海登陆。六七月份,江南迎来连绵的梅雨季节,孕穗成熟期的水稻获得充足的雨水。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也被季风锋面扫过,形成夏季降水。七八月份,季风来到我国北方,为当地的耐旱作物带来了甘霖。而随着季风深入大陆,水汽逐渐减少,庄稼变成草原。由此在我国的土地上就有了农耕和放牧两种农业生产方式。而农耕区和放牧区的分裂和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流。

对于农业来说,季风最大的好处是有规律——夏季季风在固定的月份开始,以相对稳定的强度持续数月。季风区的降水主要在夏季。而温暖的夏季,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水暖合一,是农耕的福音。规律的季风变化反映在历法上,这些历法是人们耕种和收获的时间表。比如,我国以24节气来反映不同季风季节的寒暑和降水。印度也根据季风变化,把全年分成6个季节。此外,稳定的季风大大减少了水旱灾害的可能性,保护了脆弱的古文明。

在水旱规律的季风区,农耕文明异常稳定。中国早在秦代就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这种以中央集权制为模式的政权,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将近两千年。由于农业的自给自足,印度和中国的农耕文明都缺乏侵略性。比如印度教,就拥有包容性的教义,不但可以容纳多神信仰,还秉承了古老的和平主义。少有的几个武力帝国,如中国的清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也是由入侵的草原民族建立的。

财富之风

季风周期性地变换风向,使帆船在一年内可以沿着同一条航路东西往返,为一条古老的海上商路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条航线从南中国出发,穿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途经印度,最终到达遥远的红海和索马里海岸。冬季的时候在西北季风的推动下从中国出发,夏季时在西南季风的推动下返回,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这条季风航线东西跨度大,所以早期在这条航线上的航运要分段进行。一批货物从我国的泉州出发运往西亚,往往要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的奎隆、也门的亚丁等沿途港口城市,经历数次转手之后,才最终到达目的地。因此,航线上的这些港口都发展成繁荣的贸易转口港。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凭借着三角帆、指南针、天文知识和商业精神,能快速横穿整个航线,从而主宰了印度洋的贸易。当郑和下西洋时,阿拉伯商人已经在季风航线上活跃了数百年。郑和的波斯裔身份和穆斯林信仰,有助于大明船队在印度洋港口活动。

除了一般的商品,贩卖人口也是季风航路上的大买卖。早在欧洲人往美洲运黑人之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已经在拐卖东非的黑奴了。季风航线的开辟方便了黑奴贩卖。黑奴被集中到东非的港口,随着西南季风被运到阿拉伯半岛。这些黑奴受尽屈辱,甚至被当作邪恶的象征。《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就是因为王后与黑奴淫乱而迁怒于其他女性。

由于阴冷的欧洲缺乏香料,古代欧洲人把稀少的香料看得无比珍贵,甚至编出神话,说胡椒产于印度的巨树,由毒蛇把守,难以采摘。15世纪时,欧洲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被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意大利在奥斯曼土耳其有着贸易特权,这使意大利人也分得了一杯羹。葡萄牙人也希望能插手香料贸易。于是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借着四五月正在逐渐增强的西南季风,顺利抵达印度,开辟了一条借助季风的海上航线。

达·伽马从印度运回了胡椒,利润足以支付60次的航行费用。香料让整个欧洲疯狂,从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为了和葡萄牙人竞争,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向西航行,想开发出前往印度的新航线,却无意间发现了新大陆。荷兰人不满足于印度的香料供应,继续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控制了印尼的香料群岛(即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也成为荷兰人向台湾、日本扩张的关键跳板。奥斯曼土耳其和意大利城邦从此丧失了香料财源,逐渐凋敝。

文化传播

随着商品传播的,还有文化。

巴厘岛是印尼的旅游胜地,以火山、悬崖、稻田和当地文化闻名。印度教神庙分布在那里的村庄、海岸和高山,构成巴厘岛信仰的核心。在巴厘岛的传说中,印度教三大神中象征昌盛、吉祥以及毁灭的湿婆乘着西风东来,把印度教信仰传播到巴厘岛。事实上,传说中梵天神灵的功劳,应该归于季风。在古印度文明的强盛期,印度教随季风航线东进,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信仰。柬埔寨的吴哥窟和越南的占婆遗址,同样是印度教扩张时期的遗迹。

有趣的是,巴厘岛却被伊斯兰信仰包围着。伊斯兰教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主流宗教。这是季风航线上第二次文化扩张的成果。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建立起来。在陆地上,穆罕默德的信徒们发动“圣战”,征服了西亚、北非,势力直达中亚及印度。海上的阿拉伯商人,也把真主的影响带到季风航线沿岸。扼守马六甲海峡的苏门答腊岛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因此这里最先被伊斯兰化。伊斯兰信仰迅速取代了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印度教。按照同样的方式,伊斯兰教也传播到了东非沿岸。

尽管中国的大规模航海只在郑和那个时代昙花一现,但中国对季风航线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讨好东亚霸主,东南亚小国经常要向中国皇帝朝贡。另一方面,闽粤的华人借着季风,跨越南海,移民到东南亚。这些华人聚集在东南亚的沿海城市,恪守家乡传统,继续过春节、拜妈祖,在城市中建起大大小小的天后宫。到了16~17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引入华工,开发人烟稀少的东南亚,当时出现了华人移民潮的高峰。在新加坡,70%以上的人口是华人。华人甚至在西婆罗洲建立了一个共和国政权——兰芳共和国。

16世纪之后,西方的航海家凭借坚船和大炮,接管了季风航线,也把西欧文明带到航线的沿岸。包括兰芳共和国在内的小政权很快崩溃。西方人开始控制当地的宗教和政治。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建起天主教堂,荷兰人则来传播新教信仰。法国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为越南人发明了一套文字,割断了越南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而东方文化也在沉默中反向对抗,把影响力融入西方文明。英国人开始吃印度的咖喱、喝中国的茶。日本的浮世绘受到巴黎画家的追捧。马六甲海峡的混合殖民建筑,成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好见证。

季风东来西往,依然是古老的姿态。它塑造了东方温婉的性格,影响着亚洲文明的发展,也见证了这些辉煌的历史。

猜你喜欢
季风航线文明
漫说文明
开通4条直飞国际航线
文明过春节
贵阳至北美洲际航线开通
户撒刀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万马奔腾
亚洲季风 原因、历史与效应
2009男色季风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