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萍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迷惑之初,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上的气氛对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气氛太过沉闷,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兴趣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大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适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学。同时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激情高涨,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课堂气氛活跃的状况下,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思维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有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二、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能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在数学语言方面缺乏训练和讲解,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例如: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作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作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几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混淆,或者学生只会做题而不理解概念,这对以后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懂概念,如何能理解逻辑思维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三、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判断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即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赞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