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作外围,为作文能力保驾护航

2016-12-21 20:47魏祥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习作交流作文

魏祥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瓶颈,是制约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巨大障碍。近几年,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意识到初中习作教学不仅要指向策略指导,而要强化习作之前与之后的关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关注习作之前的引导,为学生拓展素材选择的范畴

现实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值得写入作文的素材并不多。事实上,生活从不缺乏素材,只是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者,完全可以洞察常人所不见。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体悟,就能在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中感受其所蕴藏的神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多从自身的视角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探寻出与他人不同的感知与内涵。

对于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即将个人的感知与情感浇筑在客观事物之上,使其成为自身意识中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因此,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走出人云亦云的思维模式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写作的本质在于分享与交流,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就必须要开掘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悟。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堂的引导,将学生的关注力从教材课文、教室校园中逐步向外围扩散,从而在深入思考中积累素材、开掘新意、提升能力。

二、关注创作后的指导,为学生提炼习作素材的价值

利用课堂教学契机,引领学生对生活进行关注与思考,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开掘出全新的价值意蕴。至此,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对习作素材的关注与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来。作文源自于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生活。生活的素材进入作文,仍需要学生对其素材进行深入的感知与提炼,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在完善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对生活资源的运用能力。

如在一次描写老师的习作中,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暴雨即将来临,这位教师逐一给每个孩子打电话,直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学校,才去接自己的孩子。显然,这一事件源自于真实事件,是学生在筛选中成为习作的素材。但其中,打电话与接自己的孩子两件事情的衔接并不自然,教师对作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那天提前放学是全市统一的,老师也应该接到自己孩子老师的电话,该生则表示这位老师的确也曾接到电话,并在电话中表示过“晚些时候去接”等话语。于是,在修改中作者不仅增设了这些细节,并将老师在等待家长时内心焦躁,但又必须安心等待的心理融入其中,更加形象地凸显了老师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原封不动地选择事件,而在教师评价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审视素材、强化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素材的呈现更好地凸显了自己的表达意图,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修改后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分享交流的渠道

写作的宗旨和本质就在于交流分享,当学生的习作修改完毕,教师可以创设多种途径和平台,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发表,使得更多的人,包括其他伙伴、家长在内的多种人群成为学生习作的阅读者。一方面,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读者,扩大学生习作的影响,增大习作的自身价值。试想,如果一篇习作诞生之后,始终存放在尘封的角落,也就失去习作本真的意义,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创作的热情;其次,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人尝试着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让学生在多维度的建议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操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优秀习作作为班级周报,以报刊发行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在报纸设置“读编信箱”栏目,引发学生对习作的探讨与交流,引导学生以理性的视角关注习作、提升习作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橱窗、园地、报班等阵地,张贴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鼓励其他学生多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并要求阅读之后与作者进行交流,交换自己的认知意见,从而促进学生在分享碰撞中不断提升;当然,笔者也积极向相关的报刊推荐、投稿,学生的习作在正规发行的报刊中作为铅字刊登出来,拿到自己的稿费,对于全班学生习作积极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习作教学,很多教师一直都致力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研究上。殊不知,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指导过程的弥补,更是长久保持认知动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只有强化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初中习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指导的教学策略,更要从习作之前的素材积淀、习作之后的完善指导、修改之后的交流分享等多种渠道进行引导,从而有效突破初中习作教学的瓶颈限制,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浦南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交流作文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