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莉
摘 要:新疆内高班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听、说、读、写方面存在极大偏误。笔者对这些偏误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力图提高学生对汉语声调的听辨与认读能力。该教学方案由声调理论教学和声调实践训练两部分组成。经过训练,学生增强了声调意识,提高了声调辨读能力。
关键词:汉语;声调;教学
一、声调偏误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一)偏误现象
1.在听辨与阅读方面,学生听到或看到汉字、词语或句子时,往往很难正确判断其声调类型。由于汉语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听辨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说话者语意的误解,并将阻碍自己的正确发音。而阅读时声调的辨识与否虽然不会影响对文字的理解,但却造成学生平时标调的错误,也不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在读、说单音节词时,上声最难发准,表现为“拐弯”不够明显,不是降不下来就是升不上去,要么就是上升或下降时间过短、过长;其次是阳平,常常升不上去。较容易的是去声,但也有学生降不下来;最容易的是阴平,个别学生发声起点过低。但学生在读单音节词的声调时只要多加注意便能发准。
3.在多音节词或语流中,学生的偏误现象最为明显。例如,在读“阴平——阴平”类型的双音节词时,他们会将第二个阴平发成阳平;在读“阴平——阳平”类的双音节词时,他们会将阳平发成阴平;在读“去声——阳平”类的双音节词时,他们又会将阳平读为阴平。总的来说,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产生的声调偏误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但出现最多的现象便是:四声中的其他三声在各种情况下都极易发成阴平。可见,学生在发音时没有明确的声调高低概念,四声发音趋平。
(二)偏误原因
1.母语负迁移。内高班学生的母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它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没有声调而有重音,后者有声调,且其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另外,后者是表意的方块字,前者是表音的拼读文字。
学生应用汉语时出现了母语的负迁移,在读或说时,因为母语没有声调而造成四声趋平;又因为母语有重音导致有时在语流末尾将字发成接近去声的音调。文字的差别也使得他们缺乏声调意识,日常交际中不关注语流中汉字的声调,书写汉语拼音时往往也不标调。久而久之,对声调的认知也就越来越模糊。
2.学习环境影响。在来内地读高中之前,这些少数民族学生都生活在新疆各地。他们平时生活中从不说汉语,只有在作为外语学习的汉语课堂上才能接触到汉语,而担任汉语教学的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教师,他们自己对汉语的声调可能也掌握得不够准确。当然,新疆有不少汉族定居者,这自然形成了一个汉语语境,但这些汉族人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各自有别于普通话的不同方言,反而不利于新疆学生正确地学习汉语声调。
3.汉语声调复杂多变。汉字数量庞大,且不具备表音作用,从字形上看不出读音,每个汉字的声、韵、调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对母语为表音文字的内高班学生而言确实比较难学。另外,汉语中还存在多音字、轻声、变调、音变等现象,这无疑又加大了汉语语音学习的难度。
二、声调理论教学
(一)增强声调意识
利用汉语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一点,笔者准备了几组声调不同的双音节词语让学生进行听辨。如:达人——打人——大人——大任
通过听辨练习,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汉语声调在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声调意识。
(二)了解声调知识
在完成听辨练习之后,笔者借助表格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声调知识,诸如汉语声调中四声的调类、调型、调值。表格如下:
在讲到调值时,笔者在黑板上用五度标记法标出了四声的调值辅助理解,接着帮助学生树立了相对音高意识,即我们发声时关注的不是绝对调值,而是发某个声调过程中的相对高低变化,突出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例如,在发阴平时,起调要高,并保持下去;发阳平时,要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且起调不高不低;发上声时,起调相对较低,接着向下降一调,再向上升三个调;发去声时,音调由最高降到最低。
三、声调实践训练
训练初期和中期的形式主要是朗读,初期以多音节词为主,中期以句、段为主;后期的形式是表达与听辨,以对话、演讲等为主。单音节词的训练是基础。
(一)单音节词训练
结合上文对学生声调偏误现象的描述,笔者确立了单音节词的四声训练顺序:先练习最不易出错的阴平,接下来练习去声,之后分别训练最易发错的阳平和上声。
1.手势法。借助黑板上用五度标记法画出的四声调值图,在学生发音时辅以相应的手势,让学生根据手势发音——手势不停,学生的发音也就不能停,这样能有效避免学生因发音过于短促而造成的四声趋平问题。
2.声带控制法。声调的高低与声带的松紧有很大关系:声调高则声带紧,声调低则声带松。因此,针对学生对四声辨识度不高这一现象,笔者让学生发音时摸着自己的声带,以直接感知自己发音的正误。如发阴平调,发音前将声带拉紧,能感觉到声带位置提高了,接着发平调,声带位置不变。
(二)多音节词训练
由于双音节词占汉语词汇的大半,因此多音节词的训练以双音节词为主。
1.连读法。汉语双音节词按照四声的排列组合,可以有十六种不同搭配。笔者在每种搭配中选取六个常见的双音节词让学生进行连读,基本模式为:自由练读——个别试读——师生评读——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根据学生对汉语四声掌握的难易程度,笔者确定了十六种组合的训练顺序(由易到难):阴平+阴平——去声+去声——阴平+去声——去声+阴平——阴平+阳平——阳平+阴平——阴平+上声——上声+阴平——去声+阳平——阳平+去声——去声+上声——上声+去声——阳平+阳平——阳平+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上声。
为使学生更熟练地读准四声,笔者还借助四字词语进行了四声交错的连读训练,如“加油努力”“热火朝天”“中国电影”等。
2.类推法。在多音节词或更长的语流中,单个字因为受到前后声调的影响,其发音多少都会出现弱化、同化等现象。这也正是内高班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的困惑之处。
其中最明显的应是上声的变调:上声在与上声连读时,第一个上声变为阳平;在与其他声调的组合中,实际发音为半上。对此,笔者将刘若云老师的第三声类推法教学“拿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收效显著。刘若云老师的方法是:以“你好”类推“上声+上声”的发音,以“你听”类推“上声+阴平”的发音,以“你来”类推“上声+阳平”的发音,以“你去”类推“上声+去声”的发音。
笔者受此启发,将类推法也推广应用于其他组合的变调练习中。例如:以“说你”类推“阴平+上声”的发音,以“留你”类推“阳平+上声”的发音,以“笑你”类推“去声+上声”的发音,等等。
(三)语流训练
语流训练由依稿朗读逐渐过渡到脱稿表达,在脱稿表达时,听者也可训练自己的听辨能力。
1.扩充法。所谓扩充法,就是由某个词扩充为某个短语,再继续扩充为句、段的声调训练方法。例如:
(1)多少——多少钱——这件衣服多少钱?
(2)商场——逛商场——周末我去逛商场。
(3)周末我去逛商场,看中了一件衣服,我问售货员:“这件衣服多少钱?”
另外,汉语中的多音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利用多音字的一字多音多义特点,让学生对常见多音字进行扩充,既强化了多音字的掌握,又辅助了声调训练。例如:
挑——挑(tiāo)选、挑(tiǎo)战——班主任要在班上挑选一个人向二班学生挑战。
2.提速法。在语流训练后期,需要有意识地加大难度,让学生加快朗读或表达的速度。最能训练学生发音速度与辨识能力的莫过于绕口令了,为此,笔者课前搜集了与声调分辨有关的绕口令让学生当堂练习。如《妈妈骂马》:
妈妈种麻,我去放马,马吃了麻,妈妈骂马。
3.交流法。这主要用于后期的脱稿表达阶段。笔者列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与他们共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既有表达也有听辨。例如,笔者以“我的童年”为话题,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童年的趣事,学生兴趣盎然,认真倾听,接着都踊跃说出了各自的童年往事,其他学生则随时纠正其发音的错误。此外,笔者将每一节语文课的开头三分钟专门留出来给学生进行演讲,以强化声调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根据不同情况,将以上诸种方法综合使用,并时时进行声调发音的巩固训练。巩固的方法主要是对某个声调的重复练习,以及对不同声调的对比、交错和掺杂练习。
总之,学生经过近一年的汉语声调训练,已自觉形成了声调意识,其声调的听辨与认读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他们以后的汉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国.如何进行声调训练[J].汉语学习,1996,(2):45.
[2]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3.
[3]海尔尼沙.谈汉语声调教学[J].科技信息,2007,(10):168.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