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2016-12-21 19:17严生周思颖
亚太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科普机制

严生+周思颖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增多,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的管理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由当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出了提升内驱力、拓展组织建设空间、加大参与力等四项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机制

一、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一)成员动机不纯,更新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人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仅是为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缺乏公共服务的动机。此外,骨干和成员更新快也是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骨干成员的任期一般为一学年,在任期内由于年级或专业的差异致使在课业工作量方面也存在差距,使组织骨干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当中,新加入的成员因缺少经验和工作思路致使一些科普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二)运作模式单一,组织管理架构有待强化。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大部分是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服务分队等形式为组织单位,在运作模式上属于垂直性管理结构。由团委负责总体协调与指导,对于成员的日常管理与考核方式和其他组织区别不大,未能突出科普志愿服务的科学性和服务特性。再者,从组织机制的运行来看,缺少长期开展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和以项目为单位的日常运行机构,成员的管理松散,作为科普性学生组织的特点不明显。[1]

(三)宣传意识不够、宣传效果不佳,活动缺乏影响力。大学生科普志愿活动通常存在着注重活动的开展过程而轻视宣传工作所起到的推力作用,许多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宣传方面不够下工夫,宣传意识松散,在拓展校外传统媒体资源和网络新媒体渠道上不够主动、不够用心,所开展的科普活动自然很难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2]

(四)形式多样化不够,活动质量不高。由于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定位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发起的科普性活动缺少全程规划和科学的实施方案。此外,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对所服务的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亦对政府在公共事业发展中的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缺乏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所以,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公益活动的前期策划、实施过程、活动宣传等环节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目性,呈现出了活动质量良莠不齐、活动过程“动静大,效果差”的局面,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发展。[3]

二、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组织架构,加强管理,提升内驱力。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要想长期稳定发展,首先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许多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缺少完善的框架结构和战略目标,由于开展的科普志愿活动与成员存在短期性和流动性,导致所开展的活动仅仅是短期有效的,不利于长期有效的发展。在倡导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时应在明确科普志愿活动的发展目标、开展范畴、组织管理结构、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文件,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各个环节高效运转,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活动的核心内驱力。

(二)搭建多方协作平台,拓展组织建设空间。校园是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孵化母体,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科普性活动则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科普志愿组织要做强、做大就必然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但其产生背景、生长环境和成员结构决定了其存在着社会资源欠缺的瓶颈,大大制约了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效发展。高校首先能做的就是定期开展科普志愿的培训,为大学生科普志愿组织奠定人才基础;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开拓思路,作为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部门要学会用“社会化”的思路规划社团的发展,积极地帮助他们对接社会资源,为科普志愿的发展壮大提供外部动力。多方资源的联动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活动的长期深入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打造品牌项目,扩大影响力。众所周知,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组织如果成为品牌那么将会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输出更大的能量。同样,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具有更大的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更容易聚集社会资源从而聚合力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打造品牌科普项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对科普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整体升级:(1)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科普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2)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提升核心内驱力;(3)创新科普志愿模式,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校内外科普基地的建设。

(四)协同政府社会服务,加大参与力。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政府垄断公共权力的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方阵中。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不妨将自身定位为社会治理的一支力量,直接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提升科普志愿服务能力的前提下,致力于向政府申请并承接科研项目。只有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独立的社会治理力量,才能在公共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

大学生积极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是落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重要形式,也是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课堂。因此,高校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产生、成长与发展的制度设计上做研究,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长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何荧居等.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26-227

[2]朱才毅,宋晓阳.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2012,10(19):208-210.

[3]李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必要性分析[J].青年时代,2015,(16):155.

[4]高峡.现代科学普及的作用和意义[J].科协论坛,2003,18(11):4-6.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科普机制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