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宗 政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2)
管理类专业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彭 宗 政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2)
管理类专业设计型实验不仅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传统设计型实验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且受到课时限制,应当将实验教学前移到课前并延伸至课后,拓展其外延性,在教学组织、内容安排、考核评分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探索与实践。在该过程中,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所起的是“导演”与“配角”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参与型,逐步成为设计型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高水平设计型实验历练,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磨练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与实践表明组织与构建高水平的设计型实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学; 设计型实验; 教学模式
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一般分为演示型、验证型、操作型、综合型与设计型等[1-2],这几种实验类型依次从初级向高级逐步提升。其中演示型、验证型属于较为初级的实验类型,是以教师讲解、示范或播放教学视频为主,将验证理论知识作为实验教学内容,学生一般只是观摩或进行模仿演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仪器的操作[3]。操作型则是根据理论课中的概念与原理,对应知识点,结合实验指导书的实验目的、内容、方法、步骤、要求等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最后填写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这类实验与理论学习衔接密切,束缚在实验指导书下,强调对实验工具的认识、使用以及对实验对象的观察、认知与动手操作技能。综合型与设计型则属于实验教学水平较高类型,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验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设计型实验,其根本意义在于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验参与变被动为主动,拓展实验教学外延,训练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设计型实验无论在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内容安排、考核方式、学生参与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新型的设计型实验教学策略与模式是提高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在掌握一定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模拟或结合实际,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总体方案[4],遴选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并加以付诸实施的创造性思维过程。高水平管理类设计型实验教学具有探索性、多样性、持续性、自主性与协作性。
设计型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实验完全依附实验指导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接触实际、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的实验方法、构建实验框架,把每项实验作为一个解题过程,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由于设计型实验具有探索未知、发现问题特点。因此设计型实验一般没有固定模式、标准可言,实验的方法、路径、方案甚至结果具有多样性。
设计性实验持续时间较长,往往不能在课时内完成,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而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和更灵活的时间安排[5]。在实验前期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遴选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构思实验方法、步骤等。另外,设计型实验与实验之间往往存在迭代与递进关系,实验结束后,需要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讨论、评价,为下一实验做准备。
自主性与协作性是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制定操作程序、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达到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目的。同时设计型实验又需要多人协作共同完成,建立协作团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彰显个人意志同时不乏团队合作精神是设计型的显著特点。
总体上看,高校实验项目中设计型实验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低,仅占所有实验类型的10.2%[6]。另一方面,目前设计型实验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实验内容名不副实,考核形式较为片面[7]。许多实验冠以设计型名称,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沿袭操作型实验套路,实验指导书必不可少,实验要求一致,采用的实验方法、路径相同,其实验结果也是大同小异。考核方式仍以固定格式的实验报告作为唯一依据,形式较为单一。
(2) 实验教学受到时空限制,拓展余地有限。设计型实验非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时数相对于理论课时数来说相对较少,在有限的实验学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其要求。设计型实验不同于验证型或操作型仅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即可,它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场地完成一系列相关活动,如课前遴选、设计、讨论及课后分析、质疑、评判、总结等。
(3) 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主动参与程度不够。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欠缺,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过度依赖他人[8],甚至有些同学根本没有参与进来[9],实验过程机械照搬书本,学生缺乏实验兴趣,不动手、缺勤现象时有发生。而设计型实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不乏团队协作意识。
(4) 过分依赖实验指导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缺乏。一些设计型实验内容安排往往是对书本已有知识的验证或是对实验对象假设或模拟,在实验过程的组织上缺乏对实际案例或真实情景的选择,尤其是管理情景很难在实验室内模拟。
基于设计型实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新型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包括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组织与内容安排、考核评分等几个方面。
3.1 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设计型实验最基本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因此,设计型实验教学组织应以学生为主导,由3~5人组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行选定组长,负责组内成员召集、分工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而教师所起的是组织与“导演”作用,扮演“搭舞台,布场景,编剧本”角色,遴选实际案例,提供实验素材,为学生实验做前期铺垫,不断引导学生步入实验场景。对学生在交流、讨论、不断探索中所涌现出新问题、新需求、新方案及时予以指导与校正,以提高实验的质量与成功率,实现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与把控。
3.2 教学组织与内容安排
设计型实验一般分为3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首先,在实验前期教师作为实验的发起人,精心设计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10],布置实验任务,确定实验目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前期准备,分配其工作任务及进度安排,制定实验路线、构思实验方法、搭建实验环境、商定实验方案等。其次,在实验课中,不同的小组按照各自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实施,教师则对实验实时跟踪、不断引导和启发,答疑解惑[11],鼓励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需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讨论、评价,撰写实验报告、体会、经验等,为下一实验做准备。同时,不同小组之间展开实验交流、陈述、质疑、答辩、评比等活动,互提建议以促使实验改进与提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建立协作团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验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广度。
3.3 考核评分多样化
设计型实验的考核评分应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综合评定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表现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验态度、方法、效果、有序性[12]。不再以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为评价依据,不求标准答案,但求独立思考。允许实验结果有偏差有失误甚至失败,求真求实,考核指标不设标准答案,而是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对实验的理解、感想和收获作为考核重要依据。最终考核成绩由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两部分组成,既激发了学生个人自身学习动力,展示了个人意志与才华又营造良好的团队互帮互助、协作共赢氛围,以期达到对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是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关键[13]。传统实验教学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受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限。针对设计型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其教学模式特点,需要建立课前课后交流、协作、共享平台。而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即时通讯等手段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些方式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碎片化,课内课外联系松散,无法关联上下文,对教学组织与过程管理缺乏系统性,信息不能共享,无法帮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密协作、互动,难以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所聚集的知识形成有效积累与共享。
因此,针对设计型实验教学特点与需求,构建一套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组织与管理的方式与平台,拓展实验教学外延,弥补实验教学学时不足,提高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该平台采用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其功能设计包括:
(1) 公告信息。由教师或团队组长发布各类实验公告信息,如实验任务、要求、相关材料等。
(2) 团队分组。由教师将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分为若干组,各个小组单独创立实验项目,拥有独立的讨论和资源共享空间。
(3) 任务分配。教师或团队组长进行任务分配及信息通知。
(4) 进度计划。安排实验过程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并可以根据实验进展进行实时更新。
(5) 资料共享。用于学生所搜集的相关资料的共享,如参考文献、实验案例等。
(6) 虚拟课堂。模拟课堂环境,教师学生通过白板、视频等工具进行实时交流。
(7) 提问答疑。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以非即时方式进行指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
(8) 评价评分。教师根据系统各类信息,如学生参与程度、实验报告、心得体会等,综合评价实验成绩。
(9) 文档存储。用于各类最终文档的归档,包括实验报告、日志、体会、感想等。
设计型实验教学是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高级阶段,高水平的设计型实验改变了以往“千人一面”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彰显个人意志以及锻炼学生团结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14]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可持续途径之一。良好的创新文化是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温床[15],教师与学生共同精心组织与策划设计型实验,通过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给予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充分选择余地与展示空间,使设计型实验教学乐在其中。
[1] 林青松. 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94-198.
[2] 王 磊,李翠霞,张永强. 高校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可拓评价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49-254.
[3] 王文奇,刘保县,宗莲松,等. 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科创新型实验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6.
[4] 张金龙,柴海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29.
[5] 丁雪梅,张晓君,王 鹏,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08.
[6] 周玉松,曹 慧. 整合实验实训中心,培养技能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99.
[7] 杜照奎,李钧敏,蒋 明. 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66.
[8] 黄婉秋. 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自主学习创新模式的[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7):223-225.
[9] 谢瑞杰.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 科技创新导报.2015(22):196.
[10] 郑 征,李伟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98.
[11] 张 惠. 基于翻转课堂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10.
[12] 柳 茜.实验教学质控体系的标准化与个性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59.
[13] 张慧妍,王小艺,王 立.新时期下自动化类实践教学的规划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167.
[14] 许英姿,沈玉凤,华 珍,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9.
[15] 深圳市前瞻商业资讯有限公司(前瞻产业研究院).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C]∥2014-1018年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与运行管理模式创新分析报告,2014:115-11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of Management Expertise
PENGZong-z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of management expertise not only represents an advanced stag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pat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 conven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was used to focus on classes and was restricted by teaching periods. Therefo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all be exten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with its expansionality extended. Thus, constant and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hould be made in respects as teaching organization,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assessment system. During this process, teachers transfer from an "imparter" to an "instructor", their role turn from "supporting" into "directing", while students from passively accepting to actively participating and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 player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dvanc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stimulates students' enthusiasm in independent study, unleashes their potential in innovation, trains their teaming ability and cultivates their 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capability, and finally incorporates every student into all phase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have indicated that establishing a high-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tal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2015-05-11
同济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专项基金”项目(2013-2015)
彭宗政(1964-),男,上海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研究与管理。Tel.:13701678545;E-mail:zzpeng@tongji.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6)04-02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