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的中国国际河流研究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

2016-12-21 02:52屈维意王恒伟
江西农业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流水资源协同

孙 雯,屈维意,王恒伟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 国际河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3.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基于协同的中国国际河流研究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

孙 雯1,2,3,屈维意1,2,3,王恒伟1,2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 国际河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3.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立足国际河流研究及实践现状,充分考虑知识的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基于协同视角,构建了面向时间、面向概念、面向能力的国际河流研究知识地图。将知识地图的构建视为实现国际河流知识协同及行动和利益协同的途径方法,并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在对国际河流相关显性知识梳理的同时,对其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

国际河流;知识地图;协同;文献计量;“一带一路”

国际河流是指流经或穿跨2个或多个国家的河流,既包括穿越不同国家的跨国河流,又包括划分不同国家作为边界的界河。全球共263条国际河流,流域范围占陆地面积的47%,涉及人口达全球总人数的50%。我国国际河流数量世界第3,年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40%以上,影响与周边诸国关系及三成以上国土安全。

国际河流涉及要素较多且有强外部性,水资源需求增加、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等,导致国际河流争端摩擦层出不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水资源的协同管理[1]。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布局下,如何协同各方,围绕国际河流开展经济、文化、政治、安全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合作,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切入点,更是助推器。

除资源环境学科视角外,学者还从其他视角对国际河流进行了研究。Gander[2](2014)从法学视角对国际水法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Voza等[3](2012)从政治学视角对国际河流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了研究,Van den Brink R等[4](2012)从经济学视角对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福利分配进行了研究。然而,当前知识产生机制复杂、内容多样、形式多变,信息搜索时“仅凭关键词难以完全表达含义”、“一词多义”、“不同翻译习惯”、“概念间联系难以描述”、“信息孤岛”等,都为国际河流研究知识的搜索、获取及应用带来了障碍。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是基于人类客观知识结构所绘制的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图[5],本质上是一组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相关知识源链接口的一组概念及其关联的表述[6]。而协同是指自然或社会系统中2个或多个子系统、要素间通过互为依赖所形成的“1+1>2”的联合效应[7]。

为此,基于协同视角对国际河流知识进行地图构建,充分考虑知识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将相对抽象的信息以可视化表达方式进行呈现[8],以通用、直观的方式指示国际河流知识资源位置,降低信息过载[9],促进组织学习[10]。以期国际河流研究的知识协同,实现国际河流的行动、利益等协同。

1 面向时间的国际河流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构建第一步是进行知识的获取,为保证知识样本的可靠性及科学性,考虑知识动态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知识选取:时效性——知识样本能反映最新研究前沿(为更好地明晰知识脉络,还应搜集历史数据);权威性——知识样本在本研究领域具有权威影响力;全面性——知识样本能涵括知识内容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

“国际河流”进行知识检索。截止2014年底,共搜集文献837篇。而基金资助反映了知识管理部门对于知识研究的重视及支持程度,对历年国际河流相关研究文献发文量及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图1)。

部分文章受多项基金支持

根据图1,可将国际河流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4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的蛰伏期、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成长期、本世纪至今的发展期。与此同时,对各阶段文献标题进行词频分析(表1)。

表1 国际河流研究文献标题词频分析

1.1 20世纪70年代前的蛰伏期

从研究数量来看,本阶段共发文5篇,其中最早的是于1958年10月发表在《世界知识》杂志上题为《合作闪耀在多瑙河上》的文章。

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献中多次提及“社会主义国家”、“红色”、“中苏合作”等字词,研究重点并不仅是在国际河流本身,而更多是国际河流所隐含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反映特定时期的研究倾向。

1.2 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期

从研究数量来看,本阶段共发文40篇,1988年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赵维城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恒申请的《独龙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为国际河流研究所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基金,翌年,该课题还获得云南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年第2期。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阶段多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并开始展开了对于合作开发和国际水法等问题的讨论。

1.3 20世纪90年代的成长期

从研究数量来看,本阶段共发文145篇,累计获得基金24个(占发文量的16.55%)。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阶段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国际河流争端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大方向,探讨涵盖了灌溉供水、发电防洪、航运交通的国际河流综合利用及整体开发。但该阶段研究,仍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对国际河流经济利益的开发。

1.4 本世纪至今的发展期

从研究数量来看,本阶段共发文647篇,累计获得基金135个(占发文量的0.87%),可见,国际河流问题引起知识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从研究内容来看,以“水权”为主线的法学视角,以“利益”为研究主线的政治学视角,以“产权”为主线的经济学视角[11]相互融合,跨学科研究趋势愈加明显。研究目标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目标发展,涉及要素不仅包括自然要素,还包括人文要素。研究对象从管理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管理发展,研究重点更关注于如信息传递与共享[12]、主体协同及合作治理[13]等涉及战略、管理、技术的多层次合作机制[14]的研究。与此同时,事件分析法[15]、文本分析法[16]、云模型等新的研究方法开始应用其中。

2 面向概念的国际河流研究知识地图

关键词反映研究内容要点,相关的关键词分布代表研究领域的热点,而文献中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同现频次反映相互间联系。以“国际河流”为关键词(与主题词不同),截止2014年底,获得文献786篇。统计出与其同现频次较多的前10个关键词(表2)。

表2 相关关键词频次统计

为更好地明晰相关关键词之间内在联系及所代表研究领域间交叉程度,引入关键词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1)

由公式(1)可知:λ(A→B)≠λ(B→A),当λ(A→B)和λ(B→A)数值都很高时,则表示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领域间交叉度越大。计算(过程省略)并绘制关键词关系图(图2)。

括号外数据表示λ(A→B),括号内数据表示λ(B→A)

根据图2的计算结果,例如,“国际河流”和“水资源开发”关系为:λ(A→B)=12.21%,λ(B→A)=2.04%,表明“国际河流”研究文献中,有12.21%的内容涉及到“水资源开发”研究,而在“水资源开发”研究中则仅有2.04%的内容与“国际河流”有关,反映了在水资源开发中对于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拓展。

再如“国际河流”和“国际水法”关系为:λ(A→B)=9.16%,λ(B→A)=82.76%,表明:“国际河流”研究文献中,有9.16%的内容涉及到“国际水法”研究,而在“国际水法”研究中则有高达82.76%的内容与“国际河流”有关。相比之下,“国际河流”和“国际水法”研究交叉度较大,也凸显了国际水法的特定研究内容。

3 面向能力的协同创新研究知识地图

3.1 研究机构分布

国际河流研究机构从类型上讲,主要以科研型大学及政府下属的研究机构为主力,且根据文献作者提供的单位信息(许多作者身处高校及研究机构),学研合作态势明显;从位置分布上看,研究区域分化严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东部沿海城市,尽管西部地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但研究机构明显缺乏,有必要增加研究投入,缩小区域间研究差距(表3)。

3.2 专家关系图

专家关系图主要通过对专家间研究方向、能力水平、地域关联等进行分析,挖掘相互间关系密切程度,从而有利于专家团队的构建及隐性知识的发现。

以“同一作者”、“共同文献署名”、“同一单位”、“相同关键词”、“相似机构”为指标,使用判别矩阵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两两对比,若要素a比要素b重要打2分,同样重要打1分,不重要打0分)依次为:0.36、0.28、0.20、0.12、0.04。公式为:

(2)

以发文量排名前5的专家为例,对其关系分析形成专家关系图(图3)。

表3 研究机构分布

栏框依次为:姓名、单位、机构、方向、发文量

4 小结

(1)立足当前国际河流研究特点及现状,充分考虑知识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基于协同学视角,参考霍尔系统工程三维分析框架,构建了面向时间、面向概念、面向能力的国际河流三维知识地图。借助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际河流显性知识进行梳理的同时,也对于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

(2)从时间来看,中国国际河流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前的蛰伏期、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成长期以及本世纪至今的发展期,跨学科研究、多研究目标、多层次分析、多研究方法的趋势日益形成;从概念来看,国际河流和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国际水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水权、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澜沧江—湄公河等有着紧密联系;从能力来看,尽管学研合作态势明显,但研究区域分化严重,还未形成高水平核心专家团队及稳定规模的研究队伍。

(3)为方便研究,主要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知识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文数据库及其他web数据库内容,有必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拓展知识来源,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4)所建构的中国国际河流知识地图,尽管目前还只是一种思想和理念,但日后可以为构建相关国际河流知识地图的协同网络平台提供思路。同时,国际河流知识地图并不仅限于用于国际河流研究领域,可以形成引导开展相应的其他学科知识地图构建,形成更为广阔的研究。

[1] 贾绍凤,张杰.变革中的中国水资源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102-106.

[2] Gander M J. International water law and supporting water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transboundary agreement between riparians in international river basins[J]. Water International, 2014, 39(3): 315-332.

[3] Voza D, VukoviM, Carlson L, et al. International wat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the role of power relations among riparia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2, 2(11): 56-66.

[4] Van den Brink R, Van der Laan G, Moes N. Fair agreements for sharing international rivers with multiple springs and external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 63(3): 388-403.

[5] 何绍华,黄艳艳.知识地图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5):187-189.

[6] Brookes B C. 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Part IV: the changing paradigm.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1, 3(1): 3-12.

[7] Nguyen S H, Chowdhury G. Interpreting the knowledge map of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1990~201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64(6): 1235-1258.

[8] Haken H. Synergetics[J]. Naturwissenschaften, 1980, 67(3): 121-128.

[9] 张铁男,曹洪亮,唐书林,等.基于知识地图和蚁群算法的知识识别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8):1206-1211.

[10] Hao J, Yan Y, Gong L, et al. Knowledge map-based method for domain knowledge browsing[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4, 61(1): 106-114.

[11] Abel M H. Knowledge map-based web platform to facilitat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eturn of experie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51:960-966.

[12] 周海炜,郑爱翔,胡兴球.多学科视角下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国外研究及比较[J].资源科学,2013,35(7):1363-1372.

[13] 周洲,丰景春,张可.国际河流信息合作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资源科学,2013,35(6):1238-1244.

[14] 罗巍,张阳,唐震.基于主体协同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治理机制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6):29-35.

[15] 周海炜,郑莹,姜骞.黑龙江流域跨境水污染防治的多层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9):121-127.

[16] 周秋文,杨胜天,蔡明勇,等.基于事件数据的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国际河流安全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3(4):127-133.

[17] 周海炜,王洪亮,郭利丹.基于文本分析的国际河流信息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资源科学,2014,36(11):2248-2255.

(责任编辑:管珊红)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ap of International River Researches in China Based on Synergy

SUN Wen1,2,3, QU Wei-yi1,2,3, WANG Heng-wei1,2

(1. School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2. International River Research Cente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3. Jiangsu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orld Water Valley and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njing 211100, China)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sufficiently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systematic and complex features of knowledge, the author constructed the knowledge map of international river researches in China based on synergy, which faced to time, concept and capa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ap was regarded as the way to realize the collaboration of knowledge, action and interests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With the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alysis, this paper teased the dominant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and also analyzed their tacit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river; Knowledge map; Synergy; Literature measurement; One Belt and One Road

2016-05-18

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与周边国家水资源合作开发机制研究”(11&ZD168);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国 际河流战略与情报监测研究”(IRT13062);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苏政办发 [2014]22号)。

孙雯(1992—),女,江苏高邮人,硕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方面研究。

X-1

A

1001-8581(2016)11-0103-05

国学术期刊

总库,输入主题词

猜你喜欢
河流水资源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河流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流放自己的河流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