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娟
例谈“U-S”伙伴协作的实践与思考
●谭娟
“U -S”伙伴协作,即大学(Uni⁃versity)与中小学(School)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构筑伙伴协作关系(part⁃nership),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合作方式。“U-S”合作对于促进中小学校管理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为例,谈谈对“US”伙伴协作的实践与思考。
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于2012年秋季建成开班,由于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在办学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让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仅凭学校“孤军奋战”显然难以实现。于是,学校开始积极寻求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经过多方面努力,学校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三峡大学结成“U-S”合作关系。
为了明确发展方向,厘清发展思路,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深入调研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等因素,从学校内外部环境入手分析,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从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到实施路径的学校未来发展战略,搭建了结构化的整体行动策略,为学校未来走向绘制了明确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学校确立以“绿萝”为生发点,以“自然的生态、自由地生长”为核心理念,以“清雅的生机校园、和谐的生态管理、智慧的生命课程、灵动的生本德育”为办学路径,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节律,追求师生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学校发展规划赢得了全体教师对学校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了群体价值目标,赋予了学校发展的蓬勃生机。
两所大学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教育研究的高端学府,拥有强大的教育理论根基;三峡大学作为地方大学,也有很多如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把学校发展需求与大学优质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深度滋养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学校每学期都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就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展开面对面对话,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另一方面,学校借力三峡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请三峡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的博士在校内开辟的《绿萝讲坛》上,给全体教师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讲座,拓宽教师视野。同时,鼓励教师到大学进修,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短期培训班。以高校为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在学校已经初具形态,教师们在与专家的对话中获得真实的发展。
拓展丰富学校课程内容。三峡大学是我们本地的大学,因交流便利,学校与三峡大学多个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于三峡大学教育的沃土,以学校自身确立的“课程哲学”为核心,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大学生带动小学生开展地质探究、工程结构学基础动手实践、校园足球等,弥补了学校特色课程师资缺乏的问题。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再开发和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构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独特风格和品味的课程“蓝图”,如灵动乒乓、儿童海量歌唱、“卡漫”、戏剧表演等,形成了学校独树一帜的特色课程体系和独特文化品格。
“U-S”伙伴协作,可以让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在学校改进上,我们主要实现了三大变化——
一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学校改进,最重要的是学校文化的改进,学校成员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有一种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就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与大学建立伙伴协作后,学校教师逐步打破一元思维方式,学会多元的思维方式,变线性思维为统整思维。
小学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做”,而大学教师更多的则是追问“如何做”背后的东西,这种追问引导小学教师思考、探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意义和价值何在”等问题。在不断的对话与碰撞中,大学教师唤醒了小学教师的理性思考,唤醒了他们深埋在心中的发展欲望,唤醒了他们自信的气度,让小学教师开始将实践中的行动策略自觉地与教育理论相结合。
二是管理方式的变化。首先是从关注事转向关注人。学校通过价值引领、尊重赋权、自主创新实现教师的主动发展。学校鼓励教师从问题出发,把问题变成研究项目,自由组合,在与大学教授的交流中修正方向,夯实理论根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其次是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如每学期的学生评语,原来都是在学期末由教师填写,后来发现对综合学科教师而言,由于授课班级数量多,加上都是大班额,在学期末统一写评语有诸多困难。针对此情况,我们开会讨论,认为写评语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孩子,给学生更多指导的作用。于是,我们把评语册下发的时间由学期末提前到学期初,让教师针对关注对象,进行观察辅导,实时记录。再次是从纵向管理转向多向沟通。学校管理不是自上而下线性的,应是多维交织网状的。每个角色因为分工不同、视角不同,对工作的理解程度自然有差别,如果沟通不够,很容易出现管理效益不高的现象。大学的介入,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三方,可以在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搭起一架桥梁,通过管理者和教师、大学教授三方的共同参与,让管理的决策更加亲民、科学、有效。
三是校园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的介入,带来学校求真、包容的学术文化。学校倡导每个师生不断超越自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寻求教育的真谛,学生在校园里彰显个性,优势发展,师生生命一起获得丰盈成长。同时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鼓励学术争鸣,构建“合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形成真实的教学研究生态。每学期,学校召开教师教育创新成果分享会、教师读书头脑风暴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并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用教育理论指引教育活动。教育立场儿童化,教学风格个性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教育评价多元化,让师生的行走方式悄然改变。
“U-S”协作是大学与小学文化的有机互补。大学知识是理论上位,小学教学注重实践,二者的协作正是两种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在合作初期,小学教师认为大学教师太重理论,不切实际,无法给小学教师“支招”。大学教师又认为小学教师缺乏对教学论和方法论的常识,这些“偏见”在合作之初不可避免。但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和在交往中的不断碰撞,二者的融合得以彰显。绿萝路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重点课题的研究,都得到大学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大学理论对小学的支撑,可以让小学的管理由依据经验走向科学理性,由松散变得紧密。
“U—S”协作要保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清晰地认识到,“U-S”协作不是大学知识的拿来主义,小学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大学,这种合作应该是大学与小学文化的磨合与统整,是小学基于实践生长起来的一种“发展模式”。作为小学管理者,要排除依赖、等待的心态,主动思考,勇于实践,既要有海纳教育科学理论的理想,又要有尊重本校生命特征,正视学校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创造性地激发学校内在变革的能力。
“U-S”协作需要制度进行保障。“U-S”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真实的发展,而不是外表的包装,所以不能急功近利。长期的、良性的合作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推进教育治理,系统规划区域性协作方略,来保证大中小学的协作过程更具有自主性、科学性、持久性,从而提升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协作的效度。
毋容置疑,“U-S”伙伴协作对中小学校变革带来的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但它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握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我们相信,通过大学与小学的牵手同行,共同的教育理想终将实现。
(作者单位:宜昌市绿萝路小学)
(责任编辑 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