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2016-12-21 06:32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元正
中国石油企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油气石油世界

□ 文/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 彭元正

中国企业国际化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 文/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 彭元正

中国经济腾飞,一翼是改革,一翼是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获得了飞速发展,也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8%。过去5年,这一数字一直都保持在20%-30%,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数字显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的3.8%上升到新世纪前10年的20.9%。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上升到1/4以上,超越美国成为贡献最大的国家。

一个国家对世界的经济贡献,既与该国家经济规模成正比,也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中国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两个效应相互叠加,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几何级影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发动机。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所产生的巨大需求,不仅利于中国以内需为引擎拉动经济,而且对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也是巨大推力。对外投资合作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桥梁。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逆势上扬,流出流量创2011年以来的新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创下了1456.7亿美元历史最高值,占全球流量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

展开中国对外开放的画卷,可以看到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伟图景,具有规模技术优势的国有企业继续领航,体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迎头赶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

在这场由中资主导的双边、多边等经贸合作合唱中,中国石油企业的音色尤其明亮、音域尤其宽广。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石油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始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能源故事。

中国石油企业扬帆起航,走进国际市场,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读:一是国家视角,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通过在更大的能源市场获取资源,增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这种视角的分析框架是地缘政治学,内在逻辑是“零和博弈”,关注点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对峙。二是企业视角,是从行业规律、公司发展、股东价值角度来解读—中国能源企业走向海外市场本质上是遵循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视角的分析框架是商业经济学,内在逻辑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正和博弈”,关注点是石油供需稳定和公平。

经过20多年的追求与探索,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海外石油投资总额超过2700亿美元,拥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170个,分布在52个国家,油气作业年产量2.9亿吨,权益年产量1.4亿吨,每天为国际市场增加600万桶供应能力。海外共有炼油化工项目10个,原油加工能力为5360万吨/年。海外共建油气管道1.5万千米,输油能力为7800万吨/年,输气能力为604亿立方米/年。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有近1500支,包括物探、钻井、测井、录井、试油、地面建设等,分布在63个国家作业。国内建设LNG接收站11个(含在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每年可接收3500万吨LNG。油气进口基本建成4个方向的通道,东北、西北、西南油气管道,东南海洋运输通道。2015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超过1.4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6.6%。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权益产量分别为7300万吨、4436万吨和2350万吨油当量。

从“小舢板”,投石问路,积累经验,到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再到“跨国舰队”,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从南美、北非、中亚及亚太等传统资源国,迈向北美及澳洲等能源高端市场;从投资常规油气项目,扩展到油砂、超重油、煤层气、页岩气、深水等非常规油气项目;从立足上游延伸至下游的炼油、贸易仓储等油气全产业链……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体现的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世界是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中国石油工业,付出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二)

当全球油气从“一域两中心”—一个油气生产与出口地域(中东—前苏联),两个消费中心(欧洲和美国)格局,向“两带三中心”—“俄罗斯—中亚—中东”和美洲两大供给和出口中心地带,美国、欧洲、亚太三大消费中心变迁,带给世界石油工业新的思考:没有稳定的需求,石油工业的发展无从谈起。

由世界经济疲软、供需失衡引发的国际油价暴跌,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原油价格下跌10%,将使产油国GDP增速减少0.8-2.5个百分点,直接导致其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国内资产外流等;油价下跌还将拉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加大部分货币金融体系通货紧缩风险。分析数据显示,油价每下降30%,全球CPI将回落0.4-0.9个百分点。大宗商品价格是反映全球经济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油价过度下跌,不仅严重打击产油国经济,还将使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丧失信心。

在国际油价风雨飘摇之时,中国石油需求成为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的“定海神针”。

中国海关公布数据显示,中国9月原油进口量攀升至808万桶/天的纪录高点,同比增幅1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事实上,如果把石油产品净进口也算进去,中国早在2013年年底就已成为世界石油进口第一大国。2015年,中国全年进口规模3.4亿吨,较10年前增长近1.5倍。在过去10年间,伴随中国国内石油产量增长进入平台期,对进口石油需求出现大幅增长,成为国际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在世界石油格局中的角色转变,即意味着中国将更加依赖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能源体系,也意味着嵌入世界石油产业链条中的“中国需求”对全球石油市场的贡献度和吸引力。

作为特殊商品,石油既有资源品属性,又有金融品属性,同时还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上个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两伊战争、90年代海湾战争,以及21世纪伊拉克战争,这些重大政治事件无一不是由石油引发的。除需求、政治及投机因素外,油价还受到长期走势和短期波动叠加、传统供需与新兴市场因素交织、利益集团意志与市场自由主体对峙及产供贸需各链条环节相互制衡等影响,价格背后是全球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博弈图景。而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之一,中国并没有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市场地位,在国际油价暴跌中漫天要价、趁火打劫,主动承担起稳定市场的责任与使命,推动波诡云谲的石油市场由少数利益集团单方面定价向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市场定价机制转变,油价话语权不断地被分解稀释,油价“受力”更加均衡。

发生在石油市场上的故事再次证明,中国发展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而国际石油市场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三)

与西方列强依靠野蛮手段攫取全球资源根本不同的是,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全新的合作姿态,遵循的是规则,传递的是友谊,实现的是共赢。

比如,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同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互补互利。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开展石油合作中,大部分采用“份额油”(在当地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项目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份额)方式。这种方式获取的石油,一般都是就地销售,而不是回国内。因为高昂的石油运输成本使份额油运输到国内后变得很不经济。因为只是参股和投资,所以不会形成长久的专利和垄断,对资源国油气资产升值也有促进作用;因为不是直接从国际石油市场采购的“贸易油”,所以也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太大影响。这种最大限度考虑资源国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合作模式,有什么理由指责呢?更重要的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进入非洲方式—在签订每一份石油合同的同时,都会送上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医疗服务等厚礼。在回答西方媒体“中国是否在掠夺非洲资源”时,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秘书处首席执行官穆卡韦莱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你们去查一查,看看当年欧美人开采我们的矿产是什么样的条件,再看看中国与非洲国家签订的合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你们能找到一个国家的做法比中国做法更有利于非洲国家的吗?”

事实也胜于雄辩。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2218亿美元;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在人文交流上,中国一直协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并派遣技术人员、外援医疗队、青年志愿者、农业专家支援非洲国家的建设。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中国与非洲都是平等相处、互利共赢,与过去充满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的殖民主义形成鲜明反差。

中国石油企业践行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理念,追求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与资源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提升资源国石油工业整体水平、实现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重视兼顾所在国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按时足额纳税,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帮助业务所在国人民改善生活、医疗、教育条件,积极推动了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赢得了所在国人民的信任与尊重。统计显示,20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累计为资源国创造30万多个就业岗位,海外业务公益事业投入总额近8亿美元,500多万人直接受益。

从单一的油气上游投资到上下游一体化全方位合作,中国石油企业在资源国和周边国家合作开发油田,建设炼厂,修建管道……带动外交、商务、金融、文化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一座座炼厂竖起友谊的丰碑,一条条管道架起合作的桥梁。

(四)

从1993年到2016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创业故事,为中国观众讲述了什么?又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什么?

20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以海外油气合作为纽带,把经贸交往拓展到多层次合作,不仅增强国家能源保障能力,拉动内需,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石油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特征,而高投资意味着需要大量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投资巨大的油气合作项目带动国内市场,带动了油气产业重大装备国产化和产品质量升级。

—石油企业走出去,成功的探索产生示范效应和集群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了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在委内瑞拉,1998年之前中国投资为零,而中国石油企业开发油田项目后,带动了国内企业相继进入。目前到委开拓业务的中国企业超过50家,在委设立公司的超过40家,业务涉及石油、铁路、矿产、通信、电器、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在非洲,随着中国石油企业与资源国合作项目的深入,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也随之兴起。国内通信、市政工程、公路和铁路建设队伍竞相进入,拓宽了国际市场。

—中国石油企业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践行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弘扬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得到资源国和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赞赏,打造了中国国企新形象,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尼日利亚到西伯利亚,从阿姆河到尼罗河,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之路越来越宽阔,越来越精致,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喝彩!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国际化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谐而不是纷争,是共赢而不是独享。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合作框架与经营理念一脉相承,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自身特点量身定制产能合作模式,既契合各国各地区产能需求,又将提升资源国石油工业整体水平、助力其经济发展为己任,将“互利共赢”新模式呈献给全世界。

—在海外油气合作中,中国石油企业利用综合一体化优势,让水平井、欠平衡井、三次采油等先进技术在海外项目得到广泛应用,保证了海外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数据显示,20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累计为世界贡献了10.2亿吨作业产量。这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市场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企业亮相世界能源舞台,为国际石油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构建了全球成本分摊机制,推动了石油格局从一枝独秀向多元竞合转变。

中国发展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而国际石油市场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五)

“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描绘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车流如织的繁华胜景。往事越千年,昔日的丝绸之路如今重焕华光。

共建“一带一路”是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也是提振欧亚大陆整体发展水平、密切各国经济往来的伟大实践。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未来在欧亚空间将形成油气管线网络及其基本依托的多条经济走廊,沿线将出现涵盖能源上中下游领域的不同产业中心。

这次到瑞士的伯尔尼,的确感到不虚此行,我通过大家的交流和发言,真的认识到瑞士是世界的窗口,而伯尔尼是瑞士的窗口。瑞士不是世界市场的小玩家,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家。尤其是瑞士在高科技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伯尔尼也不是一般的小地方,而是一个很有品味、很有影响的大地方。它和达沃斯、博鳌、乌镇一样有名气,小地方有大影响,我也为伯尔尼感到骄傲。

我参加此次论坛,还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瑞士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小中有大;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大中有小。中国梦,瑞士梦,都是共同发展梦。我们一定会高兴地看到两国在更多领域、更多产业会有更多精彩、更多双赢的合作。

全球是一个村庄,世界是一个舞台,实现全人类和平进步、共同发展是一个目标。让我们共同携起未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朝着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幸福目标向前行进!

(本文为作者2016年11月8日至11日,在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与瑞士、捷克两国举办的“第十二届环球中国商务会议”和“中捷企业交流会”上的演讲,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油气石油世界
石油石化展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