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 创新发展 敢与世界强手论伯仲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发展纪实

2016-12-21 02:02:05董少鹏胡潇滢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重工海洋

董少鹏 胡潇滢

优化结构 创新发展 敢与世界强手论伯仲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发展纪实

董少鹏 胡潇滢

多年来,面对全球造船市场严峻的竞争形势和我国加快发展海洋事业的迫切需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勇于担当,果断出击,整合优化结构,力促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辽宁舰”出海,“蛟龙号”入海,中国动力重组融资超百亿,中船重工今年一季造船接单量逆势增长48%,巨大成就举世瞩目。近日,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胡问鸣接受记者专访,畅谈了发展思路和愿景。

整合优化结构 提高公司品质

2016年,我国改革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升产业层级和公司品质。中船重工结合行业特点,将旗下的四大船厂合并成两个造船集团,重组率达80%。

首先将北船重工资产划入武船重工。武船重工在海洋防务装备、工程船、桥梁钢结构等领域的建造能力和新品研发设计能力较强,产品以护卫舰、常规潜艇、登陆舰、海警船、海监船、军辅船等船型为主。但大型军民用船舶、特别是大型护卫舰、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军辅船和海洋运输船舶的建造能力受到长江航线的制约,正谋求拓展建造大型舰船能力;北船重工基础设施齐全,大型船舶的建造生产能力较强,但船舶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军品少。两厂在军民用船舶研发设计、海洋防务装备建造、大型民用船舶生产能力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强互补性,重组后可有效推进军民融合。

此后,又把中船重工持有的山船重工100%股权划转给大船集团,山船重工成为大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就出自大船集团。大船集团的军工产品还包括导弹驱逐舰、油水补给舰等。山船重工主要以生产民船为主,包括船舶造修、海洋工程装备、石油生产平台等。两家船厂合并,大大提升了军工市场竞争力。这些举措使中船重工削减产能500万载重吨,约占总产能的三分之一。

大力进行内部造修船资源专业化整合,也是中船重工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公司品质的重要举措。以前,中船重工集团对中国重工的定位是综合性的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很多资产不分专业门类都装入了中国重工,这种方式无法有效实现企业的专业化运作。根据集团“十三五”规划,未来中船重工起码要发展十个专业化的产业,其中包括已经上市的中国重工和中国动力。

今年初,中船重工集团将中船重工、中国重工等持有的包括5家军工科研院所核心动力资产在内的16家公司资产注入风帆股份,打造成中船重工统一的动力业务专业平台,风帆股份也更名为中国动力。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动力上市公司包含这么全的动力技术门类。投资者对于这一重组给予高度认可,已募集资金134.82亿元。

未来,中船重工将有进一步重组合并,把创新成果及其形成的成长性业务分专业渐次整合。比如将深海业务和其他海洋装备建造维修等资源逐步并入中国重工,进一步丰富中国重工海洋装备的内容,增强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实力、军民融合水平和专业化、产业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重工的实力和品质。

中船重工还将陆续把一些盈利能力差、亏损额大的非海洋装备建造维修企业或业务从中国重工剥离出去,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年初,中国重工就把旗下严重亏损的重庆齿轮箱和陕柴重工两家子公司的股权出售给中船重工集团,这两家严重亏损企业将不再纳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中国重工2016年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创新重组结合 提升技术实力

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制造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装备,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蛟龙号”是中国装备中几个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端装备之一。目前,我国可以深入7062米的深海进行载人作业,采集样本,已获得大量海底生物、矿产样品,充分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底地形和超深环境作业的系统功能。

现在,美日等国在加速研制一万米以上的载人作业潜水器。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必须保持第一,中船重工集团责无旁贷。集团已向国家申请承担此项工程任务,并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集团所属702所是项目研制总体单位。但万米潜水器研发的探索意义更加突出,表现的是技术能力与探险胆略。全球海洋中万米甚至以上的海沟并不多,世界上80%以上的海洋资源集中在深度4500米以内的海域,因此,中船重工正在研发生产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应用范围广、未来需求多,批量生产与服务的前景广阔。

海底油气资源和矿业资源都非常丰富,我国人口众多,海洋疆域辽阔,需要也可以向深海要资源。目前,海底的铁矿、可燃冰、锰结核等都还没有开发。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具有巨大战略价值。可燃冰的开采难度主要在于向海面输送,目前技术还在探索阶段。为此,我国还要建造深海空间站,实现人员、装备甚至资源的驻留、对接和输送。中船重工集团将突破海底压强、光源、电磁波水传播、海水强腐蚀、深海救援保障等技术难题,加快研制步伐。

造船业是一个多学科、多种技术集成的产业,围绕造船形成的大量非船技术和生产资源,中船重工也认真抓了这方面的创新和整合。首先抓了动力平台的建设。中船重工下属研究所703所是从事蒸汽、燃气动力装置和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的国内顶级研究所。中国第一代、第二代核动力潜艇和航母、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就是该所研制的。中船重工在对中国动力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中,注入了703所资产。

其次,中船重工承担了海洋核动力平台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海洋核动力的需求巨大,不仅体现在海上石油开采方面,还体现在海岛开发等诸多需求方面。新加坡填海造地花费颇多,却在外海有几十个岛屿尚未开发,主要原因是缺乏能源保障、供电、供水、供冷。未来如果要扩展外海空间,开发利用海岛,海洋核动力是最好的选择。预计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上百亿元的核动力装备产值。

第三,中船重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创新成果。其中,风电设备和组网运控技术方面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配套的海上风电叶片已经达到130多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海装”风机已成套出口美国,在美运营的风电场已并网发电,运作良好。电子、通讯、智能装备等在技术上已有所突破,未来也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目前,“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各行业全面推进。中船重工以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切入点,搭建了面向船舶工业、创客资源的“智·海”协同创新平台。以中、英、法、俄、西、阿拉伯等六种语言同步向全球发布信息,通过互联网征询创新题目解答方案,吸引全世界的智慧来帮助解决技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目前已征求到技术需求139项、需求标的2642万元,收到技术解决方案6项,成功对接1项。

勇担历史责任 敢超世界强手

中国船舶行业发展很快,在20世纪末中国造船量仅占世界份额的4%多,如今成长为船舶业大国,已经占到了世界份额的40%以上。但是,中国船舶工业基础依然薄弱,工程制造数据与经验积累仍不够,要实现质的跨越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中央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两条,一个是政治责任,就是遂行党的意图、为党执政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保障;另一个是经济责任,也就是引领所在的行业与世界强手竞争、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如果一家央企不能引领所在的行业,不能与世界强手竞争,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中船重工处于造修船行业引领地位。他们所做的一系列改革与科技创新努力,都是为了保证成为技术上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决策主体。中船重工平均每年研发投入占到营业收入的5.79%,科技活动投入占到收入的8.64%。仅去年一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就高达130多亿元,科技活动投入超过190亿元,投资力度远远超过一般企业。

就全球船运业而言,对新造船的需求测算是平均一年8500万载重吨左右。但由于造船能力膨胀,目前全球造船业处于供大于求的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不能靠低价,要靠创新、靠提升技术能力、提高质量,否则不可能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今年一季度,在全球新接订单出现暴跌的情况下,中船重工的船舶接单量逆势增长了48%。通过品质提升,中船重工坚持不承接边际利润小于零或现金流为负订单的经营接单底线,造修船价格得到相应提高,每修正总吨均价同比提高了9.9%,为船舶制造企业提质增效作了贡献。中船重工的产品耗油少、全寿命成本小、品牌价值大,不仅能减少船东的维修成本,未来转让价值也有保证,受到客户欢迎。

虽然造船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主要是低端、管理水平的产能过剩,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高端产能不存在这个问题。未来随着行业调整、优胜劣汰,产能会逐步向高品质的企业集中,资源越来越集中到有研发设计能力、经营管理好的优势船厂,行业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厂数量不多,产能将逐步集聚于像中船重工这样的专业集团。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中船重工已正式启动智能制造工程。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追赶日韩水平;特别是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稳扎稳打,就能实现目标。

猜你喜欢
重工海洋
山金重工有限公司
黄金(2023年12期)2023-12-21 05:37:40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公路(2020年16期)2020-10-14 06:33:40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公路(2020年9期)2020-05-26 08:17:12
台朔重工(宁波)有限公司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海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