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航天尖兵 为梦想导航
——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改革重组的行与思
控制系统常被比作飞行器的“大脑”,而惯性导航产品则是控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
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惯性导航专业的高度关心和重视,航天系统先后成立了13所和230厂,分别从事惯性导航专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作为我国惯导技术领域的“国家队”,在几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两家单位为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几十载的各自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武器装备发展的新要求以及航天强国建设的新目标,为打造研产紧密结合、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新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强、精密加工手段先进的惯性技术专业研究所,在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各级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经过长时间的充分酝酿,一次“大的动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开始了。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国务院国资委“深化企业改革,调整布局结构、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在集团公司2013年战略管理委员会“支持惯性器件专业资源重组”精神的指导下,九院决定实施13所和230厂改革重组,“打造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惯性导航科研生产联合体,为九院惯性导航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先行试点,积累经验”。
被任命为13所/230厂责任人的王巍院士,与班子成员一道,担当了主持改革重组,推进集团公司惯导专业资源优化的重任。
新时期的改革难以再摸着石头过河,必须突出战略引领的作用。2014年10月,一本厚达58页的《13所/230厂三年发展战略目标》新鲜出炉,“三年夯实基础、六年转型升级、九年加速发展、十年实现跨越”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成为指导所厂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南。
一切事情都要人来完成。在改革重组中,面对繁重的型号攻关、研制生产和市场开发任务,作为领头羊的王巍,并没有使用“休克疗法”,而是采取“梯次开发,持续变革”的策略,逐步融合队伍、稳步推进改革,用较短时间实现了队伍状态的全面提振和研产资源的实质性整合。
与此同时,13所把传统的机电专业积极向精密光机电专业技术方向拓展。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跨部门、跨系统协同创新”的流程重整方式,实现产研一体化整合。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总结和提炼出“从项目团队到事业部制,从事业部到专业化公司”的转型模式,形成一所带动多个专业化公司的整体经营模式,力争将惯性技术拓展成“惯性技术+”产业。
一组数字证明,以市场为牵引的创新之路“走对了”。改革重组近三年,13所营业收入由16.9亿元提高到今年的27亿元,航天技术应用收入由3.5亿元提高到今年的6.2亿元,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且呈现加速提高趋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如今,航空、船舶、兵器等军工企业,甚至文化产业、卫星通信服务、智能工业制造、运动测量及装备等领域,都是13所掘金的市场。
13所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做好产业发展和市场拓展、提升经济规模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领先,为此必须做好内、外两篇大文章。
内,就是要牢牢抓住惯导专业这个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攻关和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巩固提升13所在国内惯性导航专业的领先地位,努力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外,就是要面向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大力拓展动态测试仿真设备、“动中通”通信系统、光电感知及智能工业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领域,将惯导专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市场优势,自我造血、扩大规模,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扭转。
三年来,13所狠抓技术创新:某新型惯性平台和仪表精度攻关取得稳步进展,多次参与飞行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某平台工程化改进获得用户认可,投入批产;以MEMS惯性器件、量子惯性器件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成果取得突破,进一步奠定了在惯导技术领域的领头羊地位。取得国际航天标准领域首个立项的光纤光学类标准,国家惯性技术产品质检中心成功挂牌运行,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集团公司级以上奖励13项。
搞技术、抓型号、带队伍的同时,13所能力建设的脚步同样未曾停歇:多条现代化、智能化的精密加工自动化生产线、惯性平台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惯性技术产品的数字化批量生产和装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新技术研发楼、平台研制楼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惯导科研楼即将启用,形成了永定路、永丰、大兴基地“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3所结合发展实际,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狠抓综合管理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建立全体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基础上,出台了针对高端人才引进的“罗汉计划”,意指在5年时间内组建一支500名规模博士的高学历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等政策,实施“英才计划”、“星火创新工作室”、“人才特区”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措施。
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俄罗斯包曼国立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同时,与清华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学府及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此外,多项专题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5年年底,启动集成产品开发管理项目(IPD)项目试点工作,形成了产品开发项目流程等多个模块,加速产业化项目发展;2016年6月发布《工艺工作行动纲领》,科学、详细地规划了工艺工作线路图;2016年9月发布《信息化工作规划》,提出了“十三五”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框架……在此基础上,质量、流程、绩效、信息化体系(简称“3+1”体系)建设工作在13所全面展开,旨在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立于时代潮头的现代化高技术企业和专业研究所。
王巍表示:“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永远是决定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成败的核心根本力量。我们相信,随着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13所将在更多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更好地助力市场化、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