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博升 周怡
摘要: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与发展,逐渐成熟的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玉溪卷烟厂作为两化融合的领跑者,在两化融合的推进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动力车间空压制冷作业区作为优秀班组,结合作业区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应用设备管理系统,实现移动办公。
关键词:设备管理系统;自主开发;移动办公;空压制冷作业区;管理方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051-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30.025
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发展,逐渐成熟的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玉溪卷烟厂作为我国两化融合的领跑者,逐步深化了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认识,而动力车间空压制冷作业区作为其中一个班组,能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现场业务流程、维修过程等,实现优化空压制冷作业区的设备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动力车间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管理现状,结合Spring MVC三层架构、Java等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应用设备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维修业务移动办公。
1 动力车间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管理现状
1.1 管理方式需优化和改善
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规格型号复杂、数量多、专业性强、价值大,分布点多面广,设备技术参数、故障记录分析,管理方式为手工、纸质管理。作业区设备维修、维护、安全以及故障记录等,均以文档资料夹的方式存放,设备跟踪管理和调配过程繁琐,易造成设备的利用率、维修效率较低。
1.2 设备数据需细致化
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的详细信息、故障维修信息没有完整的存档,设备维修经验个人化,新员工学习维修经验、维修方法较为困难,需要长期动手实践,不断加强自身维修技能。设备信息资源不共享,维修人员不能充分利用设备历史数据,较难实现设备维修与教学一体化。
1.3 设备管理需信息化
空压制冷作业区缺乏完善的设备信息管理,在日常设备维修中,维修人员简要地把维修过程的步骤、故障现象等记录下来,形成纸质材料。容易发生资料缺失的现象,而宝贵的维修记录、维修经验和维修步骤信息也随之丢失。精益维修则需查找历史的技术参数、图纸和维修方法等台账信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翻阅,耽误维修时间、增加维修成本、耗费人力物力,同时影响设备的正常生产和使用。
2 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案
2.1 系统目标
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管理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作业区业务流程、维修过程、精益管理等,对设备信息数据监管、共享和整合的综合设备管理系统。它为作业区的设备管理建立一个集中的共享数据库,实现设备信息管理的数据收集、数据共享、维修教学和移动办公一体化,能够使各种设备的安全、保养和维修等信息整合,实行精益维修,提高设备维修率、功能投入率和精度保持率,确保作业区设备正常运行和能源供应。
2.2 系统架构
系统构架分为服务层、运维平台以及应用层。对目前所需的技术要求做好构架与规划,运用相关的开发工具,有序地完成任务。如图1所示:
2.3 程序设计
2.3.1 前端设计。采用Bootstrap实现UI展现,JQuery为前端基础架构,JQuery是辅助JavaScript开发的库。JQuery向网站提供AJAX交互,能够让用户方便地处理events、HTML,实现动画效果等。
采用Dropzone实现批量拖拽上传图片与附件。基于拖拽的程序访问工具,直接将文件拖拽到Dropzone图标上,支持开放的API,并能激活其他程序应用如图片上传、FTP上传等。
2.3.2 后端设计。采用Java语言,使用Spring MVC代码架构,MVC作为WEB项目的核心环节,控制器(controller)将视图、用户客户端(view)与模块、业务model分开构成了MVC。如图2所示:
ORM采用MyBatis实现数据访问层,Shiro框架是Java的一个安全框架,能提供认证、授权、加密和会话管理等功能,实现用户分组与增、删、改、查的权限管理。
2.3.3 数据库设计。采用MySQL关联数据库管理系统,关联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大仓库内,这样就提升了速度并增加了灵活性。鉴于空压制冷作业区使用数据量属于小数据量,故采用单台数据库部署,使用MySQL+MyBatis实现数据访问层;若今后数据量达到千万级,则需采用集群部署或者主从节点部署。
2.4 开发工具
Eclipse/MyEclipse/Idea、windows7、MySQL、workbench/navicat。
2.5 运行环境
Tomcat服务器+windows操作系统。
3 设备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作业区设备管理中的设备分类、台账管理、计划、原始记录管理以及图片、数据的上传与下载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维修人员实现手机移动办公,查询相关接线图纸、维修方法、技术参数等历史记录。作业区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了集团、工厂以及车间降本增效的目标,为设备管理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基础保障。系统界面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图4
3.1 设备基础管理
设备基础管理主模块,可以将空压制冷作业区的每个设备进行区域分布划分、设备类型划分、管理模块划分等。以作业区的班组命名将区域划分为卷烟区空压站、卷烟区制冷站、办公区制冷站、中水与抽水组、电气修理组和机械修理组;将每个区域按照设备类型划分为三个子模块: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控制设备;每个设备的管理信息划分为安全管理、故障维修管理和维护保养管理,每个设备的管理信息都以图片、文字表述和附件文件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3.1.1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块,可指导设备的安全使用,向用户及维修人员提供有关设备维修安全手册、安全操作规程、危险源的资料等技术文件;以图文并存的方式实现对维修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发现和消除事故与危害的能力;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3.1.2 故障维修管理。故障维修管理模块,将维修人员对设备的正常状态、故障现象、维修步骤和维修标准等的详细信息对比分析,逐渐形成故障维修数据库并存档;将设备维修经验个人化,转变为故障维修信息、经验和教学一体化;新员工和维修人员充分利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自身维修效率和学习效率,及时预防设备故障发生。
3.1.3 维护保养管理。维护保养管理模块,可以将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与卷烟生产计划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出维护保养最佳方案,避免冲突。维修保养管理能够将紧急的、到期的维护保养任务及设备使用部门提出的维护申请综合考虑,确定优先级,安排好维护保养人员;结合以往设备维护保养原始记录卷,制定相关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提高设备维护保养效率。
3.2 辅助管理
辅助管理模块,实现对作业区图片、文档和计量器具等的管理。文档与图纸是维修的重要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纸上的信息、维修信息和资料文档转化成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图片或电子文档),比如doc、txt以及jpeg等格式,内容涉及接线图纸、说明手册、设计文档、维修记录以及经验心得等。
3.3 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模块可由最高管理员根据各类用户的需求分配相应的权限,比如:维修组长分配超级管理员权限,可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增加、删除、更改、查询的操作;维修人员分配管理员权限,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查询或增加、删除、更改的操作。根据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或安全规则,各类用户可设置个性信息,例如用户名、密码、邮箱、联系方式等,用以安全登录认证,确保信息安全。
4 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4.1 设备管理的优化和改造
引进两化融合管理理念,结合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管理的业务流程,从管理业务流程、维修教学和组织模式上对现行的设备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造。具体内容包括:实现维修人员联合办公,提高维修班组效率;从专业化角度进行作业区设备管理流程优化改造,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设备管理流程,实现设备手工、纸质化管理向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升级和改造。
4.2 信息共享
有效整合了设备管理中的业务流、资源流和信息流,杜绝了设备信息孤岛,为设备管理搭建了一个集成的业务运作平台和数据平台。系统把数据集中起来,使维修人员的设备管理工作及时准确,从而实现设备信息跨班组、跨专业的流转,有效实现了空压制冷作业区的设备管理信息共享。
4.3 维修教学化
设备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常见故障的诊断数据库,列出故障现象、故障原因、解决方法等。不断积累维修维护工作的成果,提高工作的效率。消除设备维修经验个人化,促进新员工学习快速成长,使设备维修与教学一体化。
4.4 移动办公
维修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查询设备的详细信息、技术参数和图纸等,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实现随时随地查阅资料。以维修人员为中心,通过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功能,将维修人员与维修经验、维修人员与效率、维修人员与信息和维修人员与设备,这五类关系以高效、精益的方式管理起来。利用有效资源及时传递信息、消除信息孤岛、确保信息安全、提高维修效率,实现维修人员移动办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5 结语
空压制冷作业区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耗时498天,编写代码约4万行,取得较好的成果。作业区设备管理转型信息化,日常维修处理得以精益化,大大缩短维修时间,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设备维修经验得以信息化,促进新维修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维修技能快速提高,使设备维修与教学一体化;维修业务得以移动化,维修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可通过智能手机查阅设备资料,使得繁琐过程简单化。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作业区建立了一支熟悉设备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机械类以及电气类等专业的全能型维修员工队伍,这也为玉溪卷烟厂两化融合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倩.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绩效[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
[2] 刘振亚,等.卷烟工业企业物流系统设备精益管理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