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平
摘要:我国是农业发大国,农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隐患,尤其是北方的高粱产业在管理和培养方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我国高粱产量相差很大。
关键词:栽培方法;高粱产量;管理方式
高粱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自身抗逆、抗旱性强,加上耐盐碱、耐瘠薄等明显特征,是干旱、盐碱地区作物的强中之王。目前,高粱不仅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发展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在发展加工业方面,高粱也成为重要原料,在酿酒方面,大部分都是来自高粱作物,以其作为原料制造酒业。所以,高粱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高粱生产量,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更多新的培育方法,以达到高粱产量效果最佳化。
一、科学地配置种植作物
应该来说,能否合理地搭配作物衔接直接影响高粱的丰收产量,由于川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差异明显。冬季严寒不明显,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光照充足,年雨量多;无霜期时间长,以紫色发育的土壤为主,土壤资源比较丰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已经成为优质高粱生长的最佳区域。据川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所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种植模式:第一,小麦、玉米;第二,小麦、高粱;第三,油菜、玉米;第四,油菜、高粱。然而,这些种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无法为高粱产量的增加提供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的白酒产业的发展迅速,而酿酒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高粱,酿造愈加名贵的酒业,高粱的身价就日益愈高。为了提高农民增收产量,我们研究了“冬洋芋+杂交高梁+再生高粱”新型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冬洋芋的生育时间较短,产量较高,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效益显著。冬洋芋的收获时间正好适合杂交高粱正常移栽时间,对蓄留再生高粱有重要作用,很好地保证了再生高粱的生长安全。这种模式大大促进全年丰收、季季丰收、提高高粱产量。
二、实施新型的栽培技术
1.通过种植冬洋芋实施的栽培技术
通常选择与气候特点相适应的良种,选择适合在川南浅丘地区生长的冬洋芋品种,先把未发芽的薯种进行堆闷催芽,然后用湿润稻草上下铺盖,等薯块萌芽后,切成小型方块状,为了使每个薯块有多个芽眼,再用草木灰拌种和消毒。最后选择适合播种冬洋芋的土壤,深挖坑口,精心整地。冬洋芋的最佳播种时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次年3月即可收获,整个生育期时长大概在130天,经济效益取得良好的效益。在冬洋芋生长期间,田间管理是也是一个重要过程,田间管理是在追肥中耕培土,还需要注意病虫防治。在2月下旬左右,冬洋芋的市场逐渐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好销售势头,价格也随之飙升。
2.在杂交高粱下的栽培技术
根据川南地区显著的气候特征,选择一些植株性状好,抗倒伏能力较强,丰产性良好,品种优良的高粱品种,适合酿造国家名酒,酿酒率高,再生力强,生育期适宜蓄留再生高粱,通过高粱杂交技术,保证再生高粱能顺利的杂交出高粱新品种,杂交高粱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播种的最佳时期。在播种前,首先要注重苗床整地,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在阳坡和背风破地段深挖,整平土壤表层,备好充足的秧苗,确定种植秧苗的面积。第二,播种前用粪便、磷肥、泼施苗床,再把之前用药液浸泡好多的种子均匀播种,最后用细泥土将种子覆盖,用盖膜盖住。第三,加强苗床管理,待秧苗出土出叶心以后,适当给秧苗施与一些化肥,以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再用清水粪便提苗,每隔3到4天提苗1次。当膜内温度达到28℃时,特别注意在中午时刻,将地膜两头的盖膜揭开,让秧苗通风降温,有利于秧苗生长。傍晚时分,将盖膜盖好,以保证秧苗生长温度,避免冻害,待气温稳定,再揭膜炼苗。如果发现土壤表层变白,秧苗叶枯萎,要及时施加清水或粪水,发生病虫灾害,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三、显著的增产效果
1.冬洋芋
2013-2014年种植冬洋芋1500 hm2平均产鲜洋芋23.004 t/hm2,鲜洋芋市场销售价格1600元,t,产值36 806.4元/hm2。除了种子、肥料和农药的投资费用4800元/hm2,收益达到32 006.4元/hm2。
2.正季杂交高粱
根据2014年的新型杂交高粱品种,实收杂交高粱34户,平均产量7.483t,hm2,2013年,实收杂交高粱142户,平均产量6.984 t/hm2。2年实收总数共计176户,平均产量为7.233 t,hm2。杂交高粱在市场销售的平均价格为3200元,产值23147.2元/hm2。除了种子、肥料和农药的投资费用2310元/hm2,收益达到20837.2元/hm2。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冬洋芋+杂交高粱+再生高粱”的新模式,提高了高粱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连续三季产量增到17.007 t/hm2,产值达到76510.4元,hm2,收益达到68 425.4元/hm2。这种模式在高粱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已经逐步在川南地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