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康
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作为一名随团十年的老记者感受十分深刻。融合工作带来的压力十分直接,某种程度上讲,“媒体融合”时代是摄影记者的时代,新媒体的实时性、大容量、多维度等优势给摄影记者开拓大展拳脚的空间。但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好舞台也可能演砸一场大戏,尤其对于从传统传播时代跨入新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全方位、立体式、同步化做好全国两会代表团的报道,除了一腔热情外,还必须迅速转换思路、方式、风格。
一、摄影记者从“做新闻”转向“推新闻”
媒体融合下,时效已成为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最基本需求之一。首先,记者要破除“做新闻”的态度。树立“推新闻”的意识。要把任何一条新闻都看成是某个信息链上的一环,新闻工作不仅要“复述”事件,更要“响应”关切,响应社会舆论对某一个事件走向的关注。如果忽略最佳“响应”时间,不仅会错过重大的舆论引导时机,而且可能会影啊社会对媒体的信任感。因此,要树立“推新闻”的意识——只要信息真实、连贯,记者将一系列的事件实时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借助自己的眼睛看清事件动态,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全国两会是大事件,新闻热点层出不穷,作为随团摄影记者。除了精心选择题材外,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快”这个关键点,及时响应省内外读者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把安徽代表团代表的整个活动过程作为重大“推点”,从代表们登上合肥至北京的飞机。我就开始在微信、微博上发布安徽代表团出发进京的实时图片;在飞机上,我投入到采访当中;下飞机后,我在机场不仅发布了代表团抵京的照片。还发布了代表在飞机上履职的照片,通过新媒体及时生动展示了安徽代表团进京的全过程。3月8日上午。安徽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对境内外媒体开放。49家境内外媒体的86名记者聚焦安徽,这是—场新媒体报道赛跑,我第一个到场并在新媒体发布平台通过海量精彩图片直播现场情况,让读者身临其境。吸引了大批受众参与互动。
二、报道内容发生“你关注什么,我提供什么”的转向
在媒体融合下,摄影记者要改变“我发规定动作。你就看规定动作”“我拍什么,就是什么”的思路。要树立“你关注什么,我提供什么”“你需要什么,我给你更多”的想法。学会“讲述”立体的“事件”,这样才能满足大众化、多口味的需要,弥补读者不在场的缺憾。这种做法效果十分明显。如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缪晓娟在人民大会堂前用手机进行视频直播,经记者拍摄发布,两会中的记者也引起大量网友关注。
以往,这种“多维度”难以实现,但媒体融合提供了实践这种理念的土壤。介绍全国两会的思想、温度、品质、情绪变得很容易。从技术层面上看,平台多了、空间大了、速度快了,摄影记者们已经能够更详细地讲述全国两会的台前幕后,让事件不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种情绪、一种氛围;让代表不再是一种统一的符号,全国各地都一个样,而是一个个独立的思考者、责任人。
一次安徽代表团小组会议结束后,几个代表仍然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我用广角镜头拍下了代表们讨论工作报告现场气氛热烈的画面,一经微博发布。就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转发、点赞,幕后故事补充了前台情景,使得安徽人大代表履职这个事件更加完整、完美,更加打动人。十二眉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当天,全国人大代表彭寿在人民大会堂前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题被媒体记者围住采访,我站在梯子上用高角度俯拍了一张彭寿代表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的画面,在微博上发表后再次引起大量转发与讨论。这些都说明,通过纸媒和新媒体的补充。不仅可以使“事件”更加完整,而且可以激发社会大众挖掘信息的兴趣,实现信息传播效用的最大化。
三、报道活动从“挤进去”转向“走出来”
媒体融合消解了传统媒体内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边界,缩小了中央新闻单位与地方媒体之间的距离。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但就摄影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消解了摄影记者的传统惰性。
当下,摄影记者要跨过媒体边界。适应并熟练运用各种媒体。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外。还要关注未来可能产牛的其他各类信息平台与传播技术,例如现在火热的虚拟现实技术。摄影记者要在内容、思路以及方法上体现出“开放”的心态。图片新闻要学会“讲述”故事,而讲好故事就要有好素材,仃了好素材还得有好的讲述技巧。因此,不能庆幸自己挤进了摄影圈,而要主动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原有的传统藩离,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对摄影记者的新要求,熟悉不同的思路,学习不同的方法,塑造不同的风格。
在思路上。要打破就现场说现场的传统做法。学会寻找其他与新闻相关的现场。以全国两会此类重大事件为例,代表们、委员们的行动不仅仅是在北京这个会议现场完成,这个现场只能是第二现场。第一现场是他们工作、生活、服务大众的地点。作为随团摄影记者。要想完成代表、委员形象刻画的任务,满足各种媒体和受众的不同要求,就必须走出北京这个现场。提前走向另外一个更为鲜活生动的现场,甚至第三现场。
今年,安徽省政协委员何宗文作为首位受邀全程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并作大会发言的地方基层政协委员,引起全球媒体关注。为了做好对何宗文委员的报道,报社安排记者在两会之前就去何宗文的家乡,收集素材,进行全方位报道。记者跟着何宗文跑田间地头,积累了一系列现场凋解民间纠纷的图片。两会期间,记者又系统拍摄了何宗文在赴京的列车上与全国政协委员交流、列席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小组讨沦、在房间准备发言材料等照片。这时,摄影记者就是个报道资料统筹员,在报社其他记者的配合下,这一组照片发表后,被大量转发,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真正的好记者不应把自己定化为摄影记者或文字记者,好记者应该是“多媒体记者”,开放地接受一切思路和方法。
《安徽日报》是全国较早开展新媒体研究和运用的媒体之一,也是较为成功地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的媒体,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报道中,通过新的媒体平台和报道模式,不断创新出彩。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安徽日报》主动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在确保传统平面媒体能量不减的同时,系统开设了“全国两会·安徽风采”微博、“全国两会”微信专栏和“全国两会·安徽声音”微评论等栏目,做到“一个内容、多个出口”,形成全平台、多渠道、多侧面的信息传送体系。在此体系下,媒体融合对摄影记者提出新要求。只有求新求变才能给报社带来新变化。(作者是《安徽日报》视觉新闻中心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