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地震发生了,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离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爆炸!近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4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24万城乡居民在这个世界上消失,16万人重伤残,7000多户家庭断门绝烟,百年城市毁于一旦,成为400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一时间,西方媒体断言,唐山在地球上将从此被“抹掉”。
有关这场灾难,更多活着的历史,珍藏在亲历者、知情者的记忆深处。深入唐山不难发现,散落街头的故事其实浩如烟海,几乎每个从大地震中走过的唐山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瞬间”与“永恒”。当时处于非常时期,严禁一般人员随便拍摄,然而每每提及那段特殊的岁月,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便会在许多经历者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破碎的几秒钟”的记忆背后
“市区全平了!”这个人口稠密的百万人城市,昨晚还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夜过后就变成一座末日之城。大地发了疯似的摇撼,几秒钟后,唐山破碎了。黑色的时间凝滞了…一
极震区内,所有建筑一律被摧毁倒塌,荡然无存。质量较低的砖瓦被挤成粉砾,钢筋混凝土的梁柱被撕裂、挤酥、扭断。房屋砖墙倒塌、预制板的塌压,造成严重伤亡。广大农村的砖石、土墙、房屋全部被毁坏,难有幸免。
只有少数当时未休息的人保留下那“破碎的几秒钟”的记忆:
一个值班的护士在那几秒钟看见西北方的天空特别亮,好像失了火,又听不见人喊,到处如同死了一般。这时空气中传来“呜——呜”的巨响,像百八十台汽车在同时发动。房子猛烈摇晃起来。这位护士奋力冲出屋,死死抱住一棵大树,只觉得大地晃悠,人和大树都往一个万丈深渊落下去……
一位当时在火车站候车室的幸存者永远忘不了地震的那声巨响。凌晨3点多钟,看见天色昏红好像在打电闪,她跑进候车厅。巨响瞬间她还以为是两列高速行驶的火车头对撞了。大厅摇晃起来,不断有东西落下来砸在人脑袋上的声音,被砸中的大人孩子一声接着一声惨叫。接着“轰隆隆”一声,整个候车厅落了架,几百人全被砸在里面,她听见很近的两声惨叫:“哎呀——”、“妈呀——”......
从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开始,中国进入了全民皆兵的战备时期,大地震的强光和巨响中,绝大多数惊醒的市民的第一反应都是:唐山受到原子弹的袭击!
这场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对于抗震烈度仅为6度的唐山而言,建筑物脆弱得如同一堆积木。7月28日,当晨曦来临时,触目所见,到处都是残墙断垣,几乎没有一幢完整的房屋,比当年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的景象还凄惨。在瓦砾堆里,到处都是死伤的人们,肢体横陈惨不忍睹。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被全部破坏,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也被破坏无遗,大量伤员无法就地治疗,也不能立即抢救迅速转移外地,情况极其严重。
就这样,一个闻名中国的城市在一个平静的夏夜被破坏了,震惊了整个世界。唐山在哭泣,中国在驰援,世界在祈祷!
新闻记者迟到的解密
这次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为3,2×1016焦耳,相当于400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不失为一场空前的人间浩劫。
遭受这次地震破坏的不仅是唐山市区,灾区面积共21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天津、北京和河北的一些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唐山大地震中有关死亡人数的“解密”却在3年之后。作为这篇“迟到新闻”的记者,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徐学江在晚年才披露当初发出这条消息的来龙去脉。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徐学江便被新华社派往唐山进行现场采访。在唐山采访期间,徐学江每天奔走在满目疮痍的瓦砾中,目睹了众多家庭房倒屋塌、亲人罹难的惨状。几天采访下来,徐学江凭直觉感到,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的死亡人数绝不是小数目。为了真实反映这场浩劫造成的灾难程度,徐学江在及时报道地震现场情况和广大军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的同时,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开始想方设法了解死亡人数。然而由于当时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限制,他以及全国各路记者始终没有采访到官方统计的死亡数字,A到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全部结束后,死亡人数仍像谜一样没有对外公布。
一转眼3年时间过去了,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依然扑朔迷离、讳莫如深,引得国内外各种猜测、议论不断……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在大连市棒棰岛宾馆召开,徐学江作为新华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报道工作的记者,受领导指派参加了会议的报道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有关方面向与会的地震专家们通报了3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数字为24万多人。这是徐学江时隔3年后第一次听到的官方数字,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他觉得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信息,是全国和全世界等待已久的重大新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条消息发出去,把真相告诉世人。
于是,徐学江抓紧时间写出了一篇《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稿件,立即送给大会秘书长(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处长)审核。为了说服他同意发稿,徐学江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徐学江回忆说:“当时,唐山大地震已过去3年多,由于一直没有公布官方的伤亡人数,国内外有很多猜测和谣言,如香港报纸就曾报过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超过70万等,与其让猜测和谣言满天飞,不如正式公布真实情况。”为了说服秘书长,徐学江还说,这次会议是个好机会,新闻是从地震会议上获悉的,报道出去比较自然,不需要解释官方为何在事隔几年后向外界特别宣布。
秘书长看完稿件,听了徐学江的要求,脸上露出犹豫的神情,他沉思片刻问:“你这篇稿件一定要马上发吗?”徐学江态度坚决地说:“我觉得今天一定要发,因为新闻讲时效性,不能发过时的消息。”听了徐学江的话,秘书长还在犹豫,徐学江一见赶紧补充道:“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人为造成的,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实事求是地报道就是了。如果等到达北京后再经过各级领导审阅,那新闻的时效性将大打折扣,弄不好还会引起新的猜疑和议论。”看着徐学江真诚而坚决的态度,秘书长又认真看了看稿件,一番思索后,终于在稿件上签了字。
得到批准后,徐学江马上着手把稿件传给新华社对外部,由于当时通讯条件不好,他只好拿着电话读稿,让北京的同事做记录。当年徐学江写稿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一一会议上,有关方面将1976年唐山地震没有预报出来的原因总结了三条理由:一、帮派体系干扰;二、没有明显前兆;三、地震预报科学不发达。徐学江写‘稿时,有意去掉了第一个原因,后来徐学江回忆说:“当时我认为,第一个理由是把政治往自然灾害上靠,有些牵强,就把它删掉了,稿子中就写了后两条理由,没想到,最后新华社发稿时把那两条原因也去掉了,所以在对外公布的稿件中,就没有这样一段文字阐述了。”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的消息发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徐学江也被说成了新闻界对外公布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的第一人。发出的稿件全文是:“新华社大连11月22日电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000多人,重伤164000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这是11月17日至22日在这里举行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唐山地震的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地震发生的地点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区,发生的时间是3点42分56秒(北京时间),正当人们沉睡的时候。地震部门事先未能发出预报。由于这些原因,它所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跟时间赛跑与死神擦肩的岁月
强烈地震不将华北工业重镇唐山化为一片瓦砾,而且近个中国均有震感,首都北京也遭严重波及,许多老旧民房倒塌。此时,北京中南海红墙内的毛泽东不但承受着地震的冲击,还承受着疾病的重大折磨。当时,中央听取有关人士的汇报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后,及时研究唐山抗震救灾方案,并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毛泽东圈阅了这份文件。
毛泽东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接受过记者的专访,他曾作了这样的介绍:“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死亡达2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抢险救灾的最大行动。河北省委、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组成唐山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紧急动员,除空军出动外,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的部队,以及海军、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共10万人,日夜兼程,赶赴唐山灾区,抢险救灾。
天津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原高级工程师张靓文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幸存者。“那一年,我们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的一支设计队伍,就驻扎在原唐山铁道学院的大院内。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在唐山大地时,人们都在睡梦之中。”
还没有等张靓文明白过来,身下的床板就猛烈地颠簸起来,一下子把她抛得老高。此时,张靓文才明白,是地震。
“整座楼房轰然倒塌。我只觉得四面八方的东西一起向我压过来,身子直往下沉。我来不及思考,也不觉得害怕,头脑一片空白。”张靓文说,在不停的抖动中,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整个儿被埋在瓦砾之中,动弹不得。
过了好大一会儿,张靓文隐约听到外面有动静,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清晰。张靓文立刻感到有救了,大喊救命啊!救命啊!……费了好大劲,终于把张靓文挖了出来。
“由于我被埋在里面4个多小时,下肢已经失去知觉,不能站立,更不能行走,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只能在地上躺着,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重伤员。队里的同事陆陆续续过来看望,可是谁也没有认出我来。原来我的脸上又肿又紫,满面淤血,眼睛成了一条细缝。”张靓文说自己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惨象目不忍睹。倒塌的楼房,崩裂的地缝,死者的尸体,寻找亲人的呼喊,让人撕心裂肺。幸存者悲伤、茫然和无奈的情绪,一时间笼罩于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上空。
但与此同时,一个救援唐山的行动也紧急启动了。一些人从悲伤和茫然中醒来,马上投入了抢救,用双手把呼救者从瓦砾中拉出,不管他是亲人、邻居还是陌路人。由于震情极其严重,许多被压埋在废虚里的受难者,由于难以及时发现而死去了。据统计,当时在半小时内救出的受难者,救活率为95%;第一天救活率为81%;第二天为53%。到第五天挖出的人,救活率就仅有7.4%。
内蒙古电力学校的干部李忠元永生难忘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当年19岁的他是作为数十万抗震救灾解放军中的一员而开赴灾区一线的。刚进唐山市,战士们就感到无比震惊,只见整座城市面目全非。漫天迷雾笼罩,桥梁折断,七零八落的混凝土梁柱东倒西歪,落而未落的楼板悬挂在空中,遇难者尸体的姿势各异。听到有全国各地的解放军开进唐山抗震救灾,唐山的幸存者们自发地组成欢迎队伍迎接进城的解放军战士,“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的高呼声让人感到这里还有生命的存在。
地震的废墟下埋葬了唐山24万人的生命,与此同时,也有数不清、说不尽的人间真情在废墟上诞生。当时,李忠元所在的连队负责刨尸体,起初是刨地面上能够看到的,后来再挖埋在废墟里或者钢筋水泥板下的。不敢用工具,战士们只能用手刨。7月的天气酷热难当,等过了几天后,废墟下腐烂的尸体开始变味儿。李忠元说,在那些日子里,究竟刨了多少死难者真的没法计算了。而在救人的过程中,好多战士身上穿的衣服没有时间洗,衣服上印出了一圈圈汗渍,有许多战士脚上被钉子扎破了多少道口子只有自己知道。
让李忠元和他的战友们感动的是当地群众对他们的深情厚谊。按理说,部队上有要求,不能给百姓添麻烦,尤其是洗衣服缝鞋之类的。可是,等他们走后,当地居委会的同志组织一些妇女偷偷来到连里帮他们洗衣服、拆冼被褥。等他们回来时,衣服和被子已经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各自的床上了。有的老乡还给他们偷偷送来吃的东西。
浴火重生新唐山
当年,震后唐山一片废墟,人们搭起临时窝棚度过了夏季。1976年8月6日,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召开建房工作会议,要求在冬季到来之前,让灾民住进不怕余震,又能保暖越冬的简易房。会上还提出具体建房方针:“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
群众从废墟中捡出石头、整砖和木料,在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帮助下,盖起了大批简易房。各种建筑材料也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到唐山。沈阳军区部队曾参加辽宁海城抗震救灾,有建设简易房的经验,他们率先建成第一批标准简易房。解放军每天投入6万兵力,唐山百姓也有10万多人参加建房。截至当年11月中旬,唐山地区建成187.9万间简易房,其中市区35万多间、420多万平方米。盖简易房成为震后唐山人一大创举。
1978年,唐山市揭开了恢复建设的新篇章,来自全国50多个援建单位的十万建筑大军鏖战唐山。唐山老百姓熟悉的火柴盒式楼房,就是那个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建筑物。1990年11月,联合国向唐山市颁发了“人居荣誉奖”,唐山因此成为我国首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城市。
经过大地震后,唐山被国家划定为8度基本烈度区。为此在建设中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均按8度进行设防。经历了地震、救灾、重建家园和加速发展的过程,“地震社会学”已在唐山这片土地上扎根结果,使人们懂得了地震后如何应对、死里逃生等,也改变了唐山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了唐山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现在,一旦遇到地震或紧急情况,群众就能够依照“出住宅、进街道、出市区、进外围”的疏散方式进行迅速转移。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曾诞生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条标轨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地震留给唐山的,更著名的是精神。就在外界以为唐山会被地震“抹掉”之时,唐山人在震后第7天组装出第一批白行车;震后10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20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凤凰涅粲,浴火而生。唐山因而得名“凤凰城”。今天,唐山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地震遇难者:建立地震遗址公园,公园里立起黑色纪念墙,刻上每一位逝者的名字。现在从唐山的街头繁华无法看出当年的痕迹,只有地震遗址能让人感叹于自然的毁灭性力量,也让人深刻感悟唐山抗震精神的伟大。
经历过大灾难的洗礼,唐山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座美丽、富饶、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唐山屹立在冀东大地。有人说,当年唐山地震碎了多少片瓦就碎了多少颗心!碎了多少颗心,就出现多少个坚强的唐山人140年前的那一天唐山顷刻毁灭,40年前的那一天唐山开始重生。“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以及新时期形成的“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仙人文精神,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液,已经成为唐山人团结奋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