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居期间的生活经历、深刻感悟等都成其为写作内容,并且成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立足这一时期的经典词作赏析,领略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谪居时期 经典词作
北宋文豪苏轼一生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尤其谪居期间更是佳作迭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被一纸诏书调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在接下来数年远离官场喧嚣险恶的谪居岁月中,苏轼身处江湖之远才情四溢,幽居散淡的时光使他静心思量人生进退,折射到作品中则呈现出别样的意蕴。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初到黄州时生活困顿,苏轼如是描述:“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混杂于市井,声名湮没,亲友弃之。所幸黄州的山水张开了温暖的怀抱,迎接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凄惶的天才文人。他在荒芜的军营旧地上耕种,自给自足。日日劳作于黄州东边的山坡之上,还自号“东坡居士”。再后来,他于东坡上修筑屋宇,题之曰“东坡雪堂”,并作《雪堂记》。原本清贫苦寒的落魄生活因之有了一缕诗意、温暖。元丰五年(1082年)春,东坡在游清泉寺时,眼见寺前兰溪水向西倒流感慨万千,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既是自勉,也是壮心不已,彰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乐观精神。他在给李常的信中写到:“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间”,虽然境遇如斯,但初心不改,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
元丰六年(1083年)好友王巩从贬谪地归来与苏轼相见。一首《定风波》应运而生,“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牵连几乎遭致杀身之祸,被贬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艰辛的日子里幸得其歌妓柔奴毅然一路随行。席间,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的谪居岁月,柔奴答之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心有所感,情动于衷,遂作此词赞之。柔奴之言触动苏轼心思,正是相似的人生际遇激发的具有深刻哲理意蕴的慨叹。全词语浅情深,清新简练,自有一股淡然从容之气。传神地描摹出柔奴柔美的外表和坚毅的内心,赞颂其直面艰难险阻而又泰然处之的风范气度。柔弱女子安之若素的言行使得苏轼深有觅得知音的畅快,借柔奴之言阐发自己多舛仕途、随遇而安的豁达胸怀。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转折的时期,也是他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黄州成全了苏轼,又何尝不是苏轼成全了黄州?
二、人间有味是清欢
公元1084年4月苏轼作别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四年多的黄州生活苏轼圆润平和很多,性格中的棱角日渐消磨。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这年的十二月,写下《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是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作者在上阕用素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素雅的动静相宜的水墨画:岁末残冬的清晨,寒雨斜飞,雾气缭绕垂柳依依。河边突然阳光挥洒、豁然开朗,清浅河水浩荡向前。下阕抒发作者的游览感受:品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简单朴素的寻常生活蕴藏着无尽的闲适美好。清新淡雅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凸显了作者雅致、闲逸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全诗的“诗眼”,仿佛轻描淡写,却又自然浑成,照彻全篇,这一具有哲理性的命题,为全篇平添一抹情调和韵味。
公元1097年,时年62岁的苏轼再贬海南儋州。幸得当地百姓和一些文人学子友情援助,帮他修造五间草屋,勉强应对风雨。苏轼将草舍命名为“桄榔庵”。儋州生活极其艰苦,苏轼“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还常以紫芋、红薯果腹。但是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侄孙书》)。在《答苏伯固书》中他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也”。苏轼以著书立说充实捉襟见肘的日常生活,并视陶渊明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入寺》一诗云:“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人生风雨,仕途波澜悉数散去,繁华落幕归于平淡。苏轼预测此去再无生还希望,历经万般险阻,最终闲看古树,倾听钟鸣,于寂寥空阔中静心思量平生。
苏轼用一管竹笔书写千般遭际、万般情怀,为后世留下诸多熠熠生辉之作。尤其人生路上的坎坷使之妙笔生花,佳篇杰作至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姑且将之视为苦难予以苏轼的馈赠吧。
(作者介绍:谢雨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