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面对更加年轻、专业的“新生代”保姆,“大龄保姆”黄树珍除了感受到压力之外,更意识到自己应该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多年的她感受到了工作、生活的不易
40多岁的黄树珍在2016年的年末,第一次有了与人“严肃认真”地谈话的经历。在接受《小康》杂志记者采访时,起初,她为她的这个“第一次”而感到紧张、不自在,十多分钟后,她才逐渐放松了心情。
尽管这样的“谈话”是黄树珍的第一次人生经历,但自称“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她却说出了“转型升级”这样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在她看来,面对更加年轻、专业的“新生代”保姆,她们这一代“大龄保姆”除了感受到压力之外,更应该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
12年前,黄树珍背井离乡,来到了离广西凭祥最近的一线城市广州。当时,31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儿子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女儿4岁,正在上幼儿园。2004年的春节刚过,为了生计,黄树珍狠了狠心,离开了两个正需要母亲陪伴的孩子。
“闯”入大城市的黄树珍感到非常茫然,除了打扫卫生、侍候病患、照顾老人和孩子外,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刚开始给人家搞卫生只有1200元,后来照顾小孩,工资涨到两千多。”黄树珍回忆道。3年前,工作负责又细心的她被雇主张刚(化名)夫妇看中,此后,黄树珍终于迎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
这三年来,黄树珍一直照顾着张刚的母亲,老人家患有中风,每天给老人洗漱,推着轮椅带老人到小区里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打扫室内卫生,做饭等等,成了黄树珍每天必做的工作。
“现在工资每月有四千五百元,在雇主家里包吃包住,一年下来有几万元的存款带回家里去,比种田好多了。”说起这一年来的感受,黄树珍表示很“知足”。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保障领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4亿人。受此因素影响,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以黄树珍所在的广州市为例,去年发布的《广州市家庭服务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广州地区的家政服务员缺口已达30万人,雇主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家政服务领域。
在黄树珍看来,其实做保姆并不容易,不仅仅是因为价格的问题,保姆是一项需要与人朝夕相处的工作,时间长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难免会闹矛盾,更何况一个外人与一个家庭的相处了。如何与雇主相处,对于所有的保姆来说,都是难题。无论是黄树珍还是张刚,他们都认同,雇主对保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今年1月,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一老一小”使得市场对于保姆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像黄树珍她们这些年过四十的“大龄保姆”来说,面临的困难还不仅仅是来自雇主家庭的困扰。最近几年,保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比如月收入可以达到一万以上的月嫂,只需要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照顾儿童的要承担陪孩子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工作;照顾病人的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简单的医学常识。
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有条件的雇主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不计成本”地来寻求专业性比较强的保姆,而黄树珍能够坚持3年照顾中风老人,完全靠的是经验积累,但她也感到,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上有些吃力,这些都是令她考虑“转型升级”的因素。
虽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但黄树珍还是更习惯于别人称呼自己为“阿珍”,每年让她感到最开心的事情,也是暑假时一对儿女能够来广州与她相聚,抽空带孩子们看看自己工作的“大城市”,对于她而言,无比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