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级市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

2016-12-20 02:22武以敏褚影影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发展潜力实力安徽省

马 兰,武以敏,刘 雪,褚影影

1.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1;2.南京龙晓智能化系统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安徽省各地级市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

马 兰1,武以敏1,刘 雪1,褚影影2

1.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1;2.南京龙晓智能化系统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度量城市综合发展潜力的三大指标体系:社会经济指标、公共设施水平指标和教育科技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例,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选取公因子,接着作因子旋转,最后计算出各城市的因子得分、作出综合排名。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地市发展差异较大,得分较高的城市并不多。各地市要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综合发展潜力;因子分析;经济指标;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各地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找出各地市发展差异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安徽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领域较多,如王冠孝、梁留科对山西省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1];张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环境综合分析[2]。对地区综合实力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如年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安徽省地级市经济实力的差异,并按发展实力将各市分为四类[3];李壮壮利用主成分法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的发展进行评价研究[4]。但是运用因子分析对综合发展潜力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从反映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选取3个指标组,共15个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发现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安徽省各地市协调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选择

按照功能性、可获取性、完备性、非重叠性、可比性、层次性原则[5],选取评价指标。本文根据安徽省各地市实际发展状况,确定3组15个指标(表1)。

1.2 数据来源与整理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5)》、各地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发展统计公报,获得了16个地市2014年的原始数据,并对其作一定的整理[6]。

表1 城市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2 实证分析

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按照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把相关性强的变量合为一组,找出公共因子,对复杂现象作降维分析。这里,运用统计软件SPSS 20.0来分析。

2.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首先对原始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即对所获得的变量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确定所选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7]。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一般而言,KMO值大于0.5即可作因子分析。由表2可知,本组变量的KMO值为0.584,说明所选变量较适合。

2.3 因子载荷及因子旋转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选出3个公共因子。另外,从表3可看出前3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了83.955%,所以提取3个公因子是恰当的[8]。图1的碎石图可以得到相同结论。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图1 碎石图

表4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是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工业总产值(X2)、固定资产投资额(X3)、财政收入(X4)、非农业人口数(X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X6)、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7)、科技活动人员数(X8)、在校学生数(X9)9个指标决定。这9个指标在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因而作为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因子,可用来表明各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状。

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X5)、就业人数(X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1)、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X14)上的载荷值较大,F2可代表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X1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12)上的载荷值比较大,是反映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

防汛抗旱取得新的胜利。安全利用雨洪资源和收好湖库尾水累计25亿m3,提供用水87亿m3,抗灌农田2 576万亩(171.73万hm2),解决240.1万人的饮水困难,实现抗旱减灾效益285亿元。科学应对相继出现的9场次大范围降雨过程,累计抢排入江32.5亿m3,解除457万亩(30.47万hm2)农田渍涝威胁,全省防洪减灾效益76.8亿元。

2.4 计算因子得分

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因子得分,再由表3可知,公共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43.370%,F2的方差贡献率为28.853%,F3的方差贡献率11.732%。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各因子得分作加权处理,即可得出各地级市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F[9]。

F=(43.370×F1+28.853×F2+11.732×F3)

+83.955

运用SPSS 20.0计算综合得分时,在“计算变量”选项中键入上述表达式,可得结果如表5。

表5 各城市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

注:F1、F2、F3表示各因子得分,F表示综合得分。

2.5 结果与讨论

由各地市的公因子得分可知:第一,安徽省各地市社会发展潜力的差异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额为2.76;第二,得分高的城市不多,与其余城市存在明显差别的只有合肥市,得分为2.15,其余城市的得分大多小于0;第三,在公因子F3上,差距最为明显,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得分相差4.03。

2.5.1 城市发展潜力相对较强的地市

作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心,合肥市的综合因子得分为2.15,它的综合发展潜力最大。从表4可见,因子F1、F2的得分较高,说明合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城市;因子F3的得分并不高,说明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

2.5.2 城市发展潜力处于中等的地市

芜湖市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较好。该市应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10]。

安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但要提高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阜阳市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经济总量较高,今后应加强在环境、公共设施的建设,使经济、社会和人口素质共同进步[11]。

2.5.3 城市发展潜力相对较低的地市

六安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但经济实力不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该市应利用自身皖西最大工贸城市的区位优势带动自身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蚌埠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今后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从而提高综合发展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12]。宿州、亳州两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属于农业大市,综合发展实力较低,发展潜力靠后。

3 建 议

3.1 以合芜蚌为中心,逐步推进

经济建设是其他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潜力的得分。由表4排名可知,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经济发展较好,可以从自身条件出发,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建立跨市经济开发区,拉动其余地市经济共同发展。而皖北各地市经济实力较弱。

3.2 因地制宜,提升实力

芜湖、铜陵、马鞍山三市临近长三角,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继续提高经济实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淮南、淮北两市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但是,由于煤炭的不可再生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它们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淮南和淮北两市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开发新产业。黄山、六安、池州三市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旅游资源丰富,这些城市应当推进绿色经济,继续做强旅游业。

宿州、亳州两市位于安徽省的北部,综合发展实力较低,今后应当加强与省内外城市的经贸联系,注重人民生活水平、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3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安徽省各地市综合发展潜力不一,在今后的发展中,经济较好的地市要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加大对落后地市的投资力度;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辐射各地市;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安徽省要秉承统筹兼顾的原则,积极引导各地市协调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综合发展差距。

[1]王冠孝,梁留科.山西省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9):203-207

[2]张杰,林琼,许继琴.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研究[J].产业与区域经济,2016(2):39-45

[3]年翔.安徽省地级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评价[J].蚌埠学院学报,2015,4(2):37-41

[4]李壮壮,彭国富.安徽省地级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评价[J].宏观管理,2011(3):54-56

[5]叶依广,何伟.江苏省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及差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95-99

[6]武以敏,李壮壮,朱翔.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5):38-40

[7]沈渊.SPSS17.0(中文版)统计分析及应用实验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26-232

[8]汪国辉,赵国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皖江城市带经济质量评价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5(4):52-53

[9]张丽.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经济实力评价研究:以山西省各市区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1(6):40-41

[10]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2-171

[11]田冰,王东,姬妍,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安徽省城市综合实力分析评价[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7,35(4):58-60

[12]张学良.安徽省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6):8-9

[13]方归.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13:19-43

(责任编辑:周博)

2016-06-1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安徽省区域环境效率评价研究”(SK2016A1006)。

马兰(1989-),女,安徽涡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1.007

F282

A

1673-2006(2016)11-0025-04

猜你喜欢
发展潜力实力安徽省
成长相册
软实力致胜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实力抢镜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