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2016-12-20 07:25杨泽艳周建平王富强吴毅瑾孙永娟
水力发电 2016年9期
关键词:堆石堆石坝石料

杨泽艳,周建平,王富强,吴毅瑾,孙永娟

(1.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2.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48)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杨泽艳1,周建平2,王富强1,吴毅瑾1,孙永娟1

(1.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2.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48)

依托古水、茨哈峡、马吉、如美等坝高250~300 m级、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水电站工程,对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评价方法、坝体设计与安全标准和工程措施、堆石料工程特性及本构关系、变形特性及渗透稳定性、抗震安全性及措施方案、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结果表明,按照特等工程、特级建筑物设计安全标准,建设超高面板堆石坝是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的。研究提出的相应设计安全标准和安全控制指标可供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借鉴。

300 m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安全评价;坝体设计;变形特性;抗震措施;安全监测

1 研究背景

由于河流梯级水电开发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未来我国西部还将建设一批调节性能好的高坝大库工程[1]。有些坝址适宜建设高堆石坝的水电站,但考虑到土心墙堆石坝方案填筑量大、防渗土料占用耕地多、环境影响大,有的工程坝区附近甚至没有可利用的防渗土料,从而会抬高水电站建设成本,电价竞争性降低,投资效益变差,故工程建设各方迫切希望在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上有所突破。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因其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良好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近年建设的几座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在取得成功及宝贵经验的同时,部分工程出现坝体变形比预计的偏大、面板出现挤压破损、坝体渗漏量较大等问题,业内一些专家对能否安全建成250 m级或更高面板堆石坝表示担忧和质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正面临从200 m级坝高向300 m级坝高发展的技术挑战。

2006年,启动了《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适应性及对策措施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结束。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虽然取得了“在适当条件下,采取适当的工程技术措施后,建设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是可行的”结论意见[2],但由于受时间和经费等限制,适应性课题仅以分析研究为主,未开展大量试验研究,也没有回答安全性问题。从2012年开始,依托古水、茨哈峡、马吉、如美等坝高250~300 m级、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水电站工程,开展高面板堆石坝安全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提出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指标,解答建设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的安全可靠性关键技术问题,明确4个依托工程安全设计要求及应采取的关键技术,为大江大河上游、高山峡谷地区、交通运输不便、经济不发达地区选定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可在古水、茨哈峡、马吉和如美等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坝型选择上应用,并可在其他水电站工程上应用。

该课题的研究存在如下技术难题:

(1)堆石体本构规律等基础理论存在局限性。筑坝堆石料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不均匀性和多相耦合性,本构规律极其复杂。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堆石体本构模型很多,目前用得多的还是邓肯E-B模型、沈珠江双屈服面模型或清华K-G模型。本构模型缺陷已严重制约超高坝应力变形预测的准确性。因此,通过研究提出广泛认可、适用超高坝特点并且实用的本构模型是主要技术难题之一。

表1 课题依托工程特性

序号坝名地点河流设计阶段坝高/m坝长/m泄洪量/m3·s-1正常蓄水位/m库容/亿m3装机容量/MW地震设防烈度1古水云南德钦澜沧江可研243430130022651818008度/0286g2茨哈峡青海兴海黄河可研2575700911029804120008度0226g3马吉云南福贡怒江可研2708001410015704742008度/0227g4如美西藏芒康澜沧江可研3158001340029003730008度/032g

(2)试验检测手段受限。三轴试验中堆石料“缩尺效应”明显,堆石料长期变形性态、超高围压下颗粒破碎很难通过试验手段准确检测。堆石料试验参数的检测手段有限,导致无法准确描述堆石料的力学特性的变化,也是其主要技术难题之一。

(3)大坝填筑模拟及应力变形计算手段有限。除受堆石料本构模型、材料参数等的影响外,大坝静动力应力变形预测精度还取决于计算方法、网格的精细程度、边界条件的简化、坝体填筑、挡水、渗流等加载卸载的模拟方式等,是亟需突破的瓶颈之一。

(4)坝体内部变形安全监测仪器失效率高。由于线路或设备结构超长、施工质量及维护等影响,超高面板堆石坝出现了安全监测仪器失效和耐久性差等特点,严重影响对大坝性态的监测和评价。

2 研究主要内容

2.1 依托工程

本课题依托工程与适应性及对策研究一样,主要为正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古水、茨哈峡、马吉和如美等4个工程,主要工程特性参数见表1。这些工程地震设防烈度均较高,坝址都位于交通不便、深山峡谷、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

2.2 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除包括深化筑坝材料、坝体应力变形及渗透稳定等内容外,增加了抗震安全性和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等,不再针对面板混凝土特性和防裂抗裂技术、大坝施工技术等开展研究。课题共分解为6个专题若干个子题[3- 9]。

(1)专题1。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主要对国内外面板堆石坝技术进展进行回顾,说明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典型高面板堆石坝存在的问题,提出面板堆石坝安全性评价方法,开展风险分析及调控研究。

(2)专题2。设计与安全标准和工程措施研究。在总结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针对300 m级高坝的特点开展依托工程面板堆石坝结构设计,提出改进措施,量化设计控制指标及控制标准,明确工程措施。

(3)专题3。堆石料工程特性及本构关系研究。深化坝料工程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多途径研究提出考虑缩尺效应、颗粒破碎影响后统一的计算模型参数。包括:依托工程堆石料现场爆破碾压试验研究、堆石料室内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堆石料数值剪切试验研究、堆石料工程特性及计算模型参数研究等。

(4)专题4。变形特性及渗透稳定性研究。采用经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反演分析及并经进一步修正后的计算模型、方法和统一的坝料参数,开展坝体变形及接缝位移等常规及精细化计算分析,或必要的模型试验,量化变形预测参数,以及开展堆石体高水头渗透稳定安全性研究。

(5)专题5。抗震安全性及措施方案研究。总结面板堆石坝抗震特性,进行坝料动力特性试验和计算及动力反应控制标准和工程措施研究,充实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性。

(6)专题6。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总结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技术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研发适应300 m级面板堆石坝较大变形的新型坝体变形监测技术。

3 主要研究成果

3.1 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评价[3,4]

(1)通过对高面板堆石坝技术进展的回顾和调研分析可知,200 m级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是成功和可靠的,其坝体布置、坝体分区及筑坝材料、防渗结构、坝基处理、导流度汛与填筑分期、堆石填筑和面板混凝土浇筑、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安全监测等实践成果及经验,可以在300 m级高面板坝的建设中参考和借鉴。

(2)高面板坝堆石坝安全性评价需从整体安全、稳定安全、结构安全等3个层次进行评价。整体安全为第一层次,主要包括洪水设计和抗震设计标准、坝顶超高等方面;稳定安全为第二层次,主要包括变形稳定、渗透稳定和抗滑稳定,核心是变形稳定;结构安全为第三层次,主要包括对筑坝材料和坝体结构的相关要求。

(3)研究表明,高面板堆石坝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坝顶漫流,蓄水后坝体变形过大,面板结构性裂缝和挤压破坏,坝体和坝基渗漏及渗流破坏,地震引起的面板破坏、止水失效,计算和分析理论不足等。坝坡安全系数和可靠度都呈现随坝高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对250 m级以上的面板堆石坝需要适当放缓坝坡,增加坝坡稳定的可靠度。

(4)正常工况坝坡抗滑稳定目标可靠指标取4.45~4.7,对应坝坡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可按1.6和1.7控制。变形可靠指标在竣工期和蓄水期分别为2.22和2.02,蓄水期面板挠度可靠度指标为1.766,大于欧洲结构设计规范Eurocode 0的指标1.5。坝体渗透稳定可靠度指标为9.91,说明大坝渗透稳定具有足够的安全裕度。

3.2 设计与安全标准和工程措施[3,5]

(1)根据各依托工程特点,开展了面板坝坝体布置、材料设计、坝料分区、防渗结构、基础处理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在筑坝料选择、坝体断面设计、材料分区及设计指标、面板结构设计等方面均提出了比200 m级面板堆石坝更高的要求,计算结果表明,坝体抗滑稳定、渗流、应力变形均在已有经验范围内。

(2)归纳总结提出适用于300 m级面板堆石坝的安全控制原则及标准。安全控制原则包括枢纽整体安全、渗流控制安全、变形控制安全和抗滑稳定安全,安全量化控制指标包括防洪标准、抗震设计标准、坝顶安全超高、大坝渗流控制指标、坝体变形控制指标、面板变形及应力控制指标、接缝变形安全控制指标、抗滑稳定控制指标等。

(3)工程措施包括上限设计标准、适当超高的枢纽整体性安全措施,坝料、接缝渗流控制措施,坝体整体和不均匀变形控制措施,较大的坝顶宽度、上部坝高放缓坝坡、坝内加筋、加强护坡措施、提高坝体压实密度等抗震措施。

3.3 堆石料工程特性及本构关系[3,6]

(1)针对4座依托工程筑坝材料的强度及应力应变特性、密度及缩尺效应对筑坝材料强度的影响、颗粒破碎特性、复杂应力路径的影响、堆石料的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室内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砂砾石料的K值高于块石料;随着孔隙率的减小,模型参数提高对抑制坝体变形影响显著;小于5 mm的颗粒含量越少,破碎率越高,在高围压条件,颗粒粒径越大,颗粒破碎越明显。

(2)堆石料的颗粒破碎存在两种与尺寸有关的细观机制:一是大颗粒易于破碎,导致大试件材料参数低于小试件;二是大颗粒的咬合作用强于小颗粒,导致大试件材料参数高于小试件。两种机制之间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缩尺效应。从实际安全监测数据看,表现为高坝的实际变形值大于计算预测值,大坝堆石的实际变形参数低于室内三轴试验值。

(3)通过室内大型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模拟等3种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结果表明,高围压条件下颗粒破碎是导致缩尺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堆石料最大粒径的增大,初始摩擦角φ0稍有增加,摩擦角衰减值Δφ明显增加,试验最大围压越大,缩尺效应越明显,随最大粒径的增加,体积变形模量明显减小,杨氏模量系数变化相对较小。应力路径对堆石料强度影响不大,堆石料的流变量和流变趋稳时间均有所增加。

(4)通过茨哈峡筑坝料现场碾压试验,并参考已有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实践经验,研究提出了300 m级高面板坝坝料碾压参数及施工控制标准。堆石料孔隙率按17%~19%控制为宜;砂砾石料相对密度控制标准应大于0.90,按照0.92~0.95控制为宜。现场原级配试验的最大、最小干密度均大于室内试验值,计算得到的相对密度均小于1,不会出现室内试验计算得到相对密度大于的不合理现象。

3.4 变形特性及渗透稳定性[3,7]

(1)通过研究开发并验证了适应于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分析的数值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相比200 m级面板坝的计算分析程序主要有如下改进:反映堆石颗粒破碎特性的堆石本构模型;堆石材料的流变特性及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堆石材料特性的时效变化规律及其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堆石与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接触特性及相关模拟方法;精细化建模及大规模数值计算的并行计算方法。

(2)通过典型高面板堆石坝的数值计算分析表明,当混凝土面板坝坝高达到300 m量级时,坝体和面板的总体应力变形规律与200 m级坝高的混凝土面板坝基本相当,但堆石体的位移和混凝土面板的应力均有较为明显的增大。研究揭示了高混凝土面板坝面板挤压破损机理。

(3)根据对4座依托工程的应力变形计算分析成果,大坝应力变形分布规律合理,符合高面板堆石坝的一般规律。对于古水和茨哈峡坝,在采取一定的变形控制措施后,坝体变形可以控制到与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大致相当的水平;对于马吉和如美坝,由于坝高相对较高,蓄水后面板局部应力偏大,可通过平顺两岸趾板地形、设置缝间柔性材料等措施解决。

(4)通过渗透变形试验研究,验证了古水和茨哈峡工程的垫层区与过渡区的反滤关系。垫层料承受渗透梯度200时未发生渗透破坏。渗流分析成果表明,不考虑面板防渗作用,当垫层料渗透系数达到10-4cm/s量级时,垫层料在过渡料的保护下不会发生渗透破坏,但下游堆石料的渗流出口需要适当采取措施做好渗流出口保护。

3.5 抗震安全性及措施方案[3,8]

(1)改进和发展了筑坝堆石料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真非线性模型、循环本构模型和三维弹塑性接触面本构模型;提出了高面板坝波动分析方法和波函数组合法的非一致地震输入、面板塑性损伤分析、非线性库水与大坝耦合及涌浪的精细化分析方法。

(2)通过MPI并行计算、GPU加速技术、多任务、内存优化、高效求解算法等先进技术,集成了上述理论与方法,发展、完善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大规模三维静动力分析软件。

(3)建立了基于稳定分析、变形分析、面板防渗体系的高面板坝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结合古水工程,论证了坝顶下游坝坡加钢筋网、面板上部设置永久性水平缝、面板中部压性竖缝内间隔填充复合橡胶板等抗震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3.6 安全监测关键技术[3,9]

(1)通过对天生桥一级、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垭和糯扎渡等5个典型大坝的监测仪器设备及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现有监测仪器和设备已不能完全适应300 m高面板堆石坝建设要求。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00 m级面板堆石坝内部变形监测、表面变形监测、实时动态监测等技术的改进方向和新型仪器设备研发方向。

(2)针对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的监测关键技术,研发了管道机器人、柔性测斜仪、1 000 m级超长管路沉降仪、土石坝监测廊道等内部变形监测仪器和监测技术,实验表明,精度满足高土石坝监测要求。同时深入研究了SAR数据的特征以及各类SAR数据的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处理流程,形成了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数据InSAR与D-InSAR处理技术,实验结果表明精度在2 cm以内,可满足高面板堆石坝外部变形监测要求。

(3)在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监测实时动态智能反馈与预测系统方面,设计了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演化算法,提出了实用的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高面板堆石坝的安全指标体系和应急预案原则,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高土石坝智能反馈与预测平台系统的开发方案,概述了各模块的具体功能、数据和展示要求。

4 主要结论及建议

4.1 主要结论

(1)国内外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工程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经验,工程实践和大量科学研究更加深化了对高面板堆石坝的工程特性和运行状态的认识,查明了高面板堆石坝变形较大、面板挤压破损和渗漏量过大的形成机理和原因。2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建设总体上是成功的,技术是可靠的,这为更高面板堆石坝建设奠定了必要基础。

(2)高面板堆石坝工程安全评价体系涉及防洪安全、抗震安全和大坝稳定安全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评价涉及大坝抗滑稳定、变形稳定和渗流稳定。鉴于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的特殊重要性,研究提出了更高的安全目标(可靠性指标),建立健全了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评价方法和安全标准。

(3)通过大量案例研究,系统甄别了堆石坝枢纽工程及大坝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评价可能造成的危害,研究提出了改进工程布置、设计和计算,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等的工程技术和风险防范措施。研究表明,严格按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更高面板堆石坝的安全性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4)综合开展了堆石料室内三轴试验、现场碾压和数值剪切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缩尺效应”及堆石材料的强度和应力应变关系,初步揭示了堆石体高围压情况下,式样尺寸、颗粒形状、颗粒破碎、流变以及复杂应力路径等因素对本构关系和力学参数的影响,结合大坝变形反演分析,提出了修正高坝堆石料本构模型和计算参数的意见和建议。

(5)结合古水、茨哈峡、马吉、如美等依托工程的条件,研究提出了改进后的堆石料静动力本构模型及其设计计算参数,发展了三维静动力分析软件。通过依托工程大坝数值模拟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高坝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应力水平和不协调变形问题,提出了保障工程安全的对策措施,论证了抗震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6)为满足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内部变形监测的需要,研究提出了管道机器人、柔性测斜仪等内部变形监测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径;研究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SAR)在大坝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和技术改进方向。提出了1 000 m级超长管路系统和坝内廊道系统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按照特等工程、特级建筑物设计安全标准,建设超高面板堆石坝是安全可靠的、风险可控的。研究提出的相应设计安全标准和安全控制指标可供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借鉴。未来还需要结合各个工程的具体条件,进一步深入研究筑坝材料特性、坝体结构和坝料分区,预测大坝应力应变规律,细化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4.2 建 议

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本课题研究中仅对茨哈峡水电站筑坝材料进行了堆石料现场爆破和碾压试验。对超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而言,还需进一步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

(1)针对坝型选定的面板堆石坝工程,应考虑缩尺效应和颗粒破碎影响,开展具体坝料工程力学特性研究,取得计算分析参数。

(2)继续开展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大规模精细化数值仿真计算方法的研究,综合面板混凝土损伤模型、面板与堆石体非线性接触模型以及堆石体真实本构模型等,模拟施工、蓄水和地震作用等,精确预测大坝应力变形的变化。

(3)跟踪、总结大茅坡面板堆石坝管道机器人及羊曲面板堆石坝坝内监测廊道的应用情况,为下一步在300 m级高土石坝中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5 结 语

针对300 m级面板堆石坝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

(1)综合采用现场碾压、室内三轴、数值剪切等多途径,首次揭示了高围压、复杂应力路径条件下堆石颗粒破碎规律、“缩尺效应”影响物理机制及规律,提出了反映堆石颗粒破碎特性的本构模型以及考虑缩尺效应影响的模型参数变化规律。

(2)采用模型坝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揭示了坝高从200 m级到300 m级坝体、面板应力及变形的差异,坝体最大沉降量与坝高的关系介于线性与平方关系之间,量化了中硬岩堆石料级配、孔隙率等关键因素对大坝变形的影响。

(3)通过大规模精细化数值分析,首次揭示了高坝面板挤压破损机理。造成面板挤压破损的宏观原因是过大的堆石体变形,细观原因是面板纵缝处的接触挤压效应。接触挤压效应包括转动挤压和位移挤压两个方面的作用。

(4)开发了状态相关的广义塑性模型,集成了人工边界和等效波动方法,对高面板堆石坝进行了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论证了高面板堆石坝顺坡向瞬时动拉应力区集中在0.5~0.9H(H为坝高)和0.2L(L为坝轴向长度)范围内,提出了局部钢纤维混凝土面板的抗震措施。

(5)集成研发了300 m级面板堆石坝关键监测技术。通过构建内外部相结合的监测体系,首次提出了大坝内部设置廊道布置仪器的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管道监测机器人、柔性测斜仪、1 000 m级超长管线沉降及水平位移计等新型监测仪器。

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古水、茨哈峡、马吉、如美、拉哇和大石峡等水电站坝型选择和工程设计中应用,其中古水、茨哈峡、拉哇和大石峡等工程已确定面板堆石坝为选定坝型。

[1]杨泽艳, 周建平, 蒋国澄, 等. 中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J]. 水力发电, 2011, 37(2): 18- 23.

[2]杨泽艳, 周建平, 苏丽群,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适应性及对策研究综述[J]. 水力发电, 2011, 38(6): 1- 5.

[3]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及关键技术研究[R]. 北京: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2016.

[4]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报告[R]. 贵阳: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

[5]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设计与安全标准和工程措施研究成果报告[R]. 贵阳: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

[6]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堆石料工程特性及本构关系研究成果报告[R]. 西安: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

[7]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及工程措施研究成果报告[R].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5.

[8]大连理工大学,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性及工程措施研究成果报告[R].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5.

[9]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等. 300 m级高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报告[R]. 昆明: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

(责任编辑 焦雪梅)

Research Summary on Safety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300 m-Level Face Rockfill Dam

YANG Zeyan1, ZHOU Jianping2, WANG Fuqiang1, WU Yijin1, SUN Yongjuan1

(1. China Renewable Energy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120, China; 2. Power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of China, Ltd., Beijing 100048, China)

For constructing Gushui, Cihaxia, Maji and Rumei hydropower stations which are currently in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and will construct a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with height about 250-300 m respectively, the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s, dam design, safety standards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rockfill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eepage stability, aseismic safety and measures, and safety monitoring of 300 m-level face rockfill dam ar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and a series of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ultra-high face rockfill dam is safe and reliable when design the dam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special-class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 The proposed design safety standards and safety control indicators can be referen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300 m-level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safety evaluation; dam design; deformation property; aseismic measure; safety monitoring

2016- 08- 01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GW-KJ-2012-16),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研究

杨泽艳(1962—),男,湖北老河口人,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结构师,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电工程设计、咨询及管理工作.

TV641.43

A

0559- 9342(2016)09- 0041- 05

猜你喜欢
堆石堆石坝石料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高面板堆石坝变形控制技术分析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面板堆石坝填筑施工质量控制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软岩作为面板堆石坝填筑料的探讨
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堆石)坝技术创新
堆石体密度附加质量法计算方法研究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
胶凝砂砾石料动力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