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学效率才会得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自主意识;习惯;交流;兴趣
当今教育提倡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起主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才会有效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相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在做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一旦遇到稍微难一些的题,思路就会堵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文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的确是这样,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的自主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就会非常被动,很难得到进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可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非常关键。然而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优秀学生的影响,然后在学生本人的摸索和探讨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主探究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只要教师讲究方法和策略,这些潜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一旦学生有所长进,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加,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教师在讲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要掌握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思考探究相对容易的题目,在学生取得正确答案的时候,再慢慢引入稍有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既有所准备,又有较大的兴趣,其主体作用就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数学学科逻辑性很强,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关键。例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养成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养成课后反思、及时整理错题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能有所学,有所掌握,有所进步。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就凸显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习惯呢?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可以采用一些限时训练等等。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中,一大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数学好难。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针对这样的认识,教师就要有意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去学,乐意去探究。比如学生在学函数这一内容时,觉得很难理解,缺乏足够的兴趣。这时笔者就有意识地创设了一种情境,从生活入手,从他们的切身实际入手,鼓励他们寻找出变量的关系,如体重和年龄的关系,经验和实践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懂得数学学科和生活是很贴近的,还可以让他们根据函数的意义,预知未来的一些事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游戏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原来这么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评判现代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起来,是否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是否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和教师、同学进行了互动……这些已经成为学生是否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的评判标准呢?因为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很多,例如数学的很多知识点是彼此关联的,一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看看谁的解题思路最缜密,谁的解题方法最简单。讨论见智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要远远超过教师单纯的讲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即使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是那么尽人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尝试和锻炼,更是一次反思和警醒。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都要有分析和总结,这样学生才会在讨论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保障。
[1]王玉琼.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J].新课程 (教研),2010(03):16.
[2]鲍化丽.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开拓教学改革思路[N].学知报,2011-7-3.
050000 石家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