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对锦州市大田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锦州市大田以玉米、花生为主。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当地干旱频发,当地大田作物严重减产甚至部分地块绝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本着水利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对近年来干旱对锦州市大田作物的影响加以剖析,同时提出应对措施,供当地群众在生产中参考。
1.1 干旱类型。锦州市大田作物的干旱类型可分为春旱、伏旱、秋旱三种类型。春旱一般为4~5月份,具体表现为土壤墒情较差,大田作物不能适时播种或缺苗断垄现象严重;伏旱发生在7月份,由于大田作物处于旺盛生长期需水量较大,作物蒸腾作用又造成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这时降雨量较少或降雨间隔时间较长就会造成玉米抽雄吐丝困难,花生下针困难甚至整株枯死;秋旱当地又叫秋吊,是指发生在8月中旬~9月中旬的干旱,此时正是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同时秋吊会造成红蜘蛛等病虫害的大发生,进一步造成减产。
1.2 干旱对大田作物造成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当地旱灾频发:2010年,锦州市农业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大田作物成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9.5%,绝收面积达12.9万hm2;2014年全市农业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大田作物成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9.5%,绝收面积达12.9万hm2;2015年,春季近30 d均未出现大于5mm的降雨,夏季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的最严重干旱,造成大部分大田作物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干旱程度及干旱面积历史罕见。
2.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干旱对大田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源缺乏,灌溉设施缺失,更谈不到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普及,大部分耕地不能够有效灌溉。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首先要积蓄有效的水源,地上水源以方塘为主,以截流蓄积河流水源为辅,地下水源以机井为主,以小管井为辅;其次要建设节水型输水系统,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议以防渗明渠为主,但管道输水速度快,损失少,也可适度推广。
2.2 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
2.2.1 局部灌溉。应用于大田作物的局部灌溉主要指滴灌技术,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将水加压引入滴灌管,水靠一定的压力滴灌到作物根系附近。滴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滴灌与施肥结合,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土壤,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实现节肥增效。
2.2.2 表层灌溉。主要是指喷灌,是通过设备将灌溉水加压输入管道,再通过喷嘴将水向四周或定向喷洒到土表上。与大水漫灌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投资较大,能耗消耗较大,同时不适合玉米等高秆密植作物,具有局限性。
2.2.3 关键时期灌溉。锦州市一般在7月初进入严重干旱期,此时正是玉米的抽穗吐丝期、花生的下针期。如果此时严重干旱,建议必须完成1次灌溉,以保证作物正常的生长。
2.3 农艺措施
2.3.1 选用抗旱作物、抗旱品种。不同作物的抗旱能力差距较大,花生比玉米更耐旱,谷子等杂粮作物的抗旱能力更强。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抗旱性也有差异。在抗旱品种方面,玉米可选用密植品种,密植品种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抗逆性强,抗倒伏,特别是抗旱能力较好。花生可选用花育23等抗旱品种。
2.3.2 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可供给作物养分,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与缓冲性。目前,全市玉米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仅为15.21 g/kg,处于缺乏状态。采取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有效减轻干旱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
2.3.3 增厚土壤耕层。近年来,由于土壤深翻、深松作业的减少,全市土壤耕层严重变浅,一般只有10 cm左右,造成作物根系不能下扎。耕层严重变浅使单位面积内供给作物吸收利用养分、水分的土壤体积变小,作物抵御干旱的能力也就变差。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打破犁底层,增厚土壤有效耕层,才能确保玉米稳产、增产。
2.3.4 创造早播条件,适时早播。在秋冬或春播前及时深翻灭茬,同时注意耙压保墒。一旦10 cm地温达到10℃,遇墒情满足播种条件时及时播种玉米;10 cm地温达到12℃时播种花生等作物。避免春旱时因土壤墒情不足造成播种困难。
2.4 其他措施
2.4.1 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增温抗旱、保肥、保水等作用,黑色地膜还可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地膜覆盖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称为膜下滴灌技术,保水的同时可以灌溉,效果更优。
2.4.2 应用保水剂。市场上销售的保水剂主要成分为高吸水性树脂。大田作物应用保水剂,一般采用播种保水剂随种子下播的方式施用,有效保障作物苗期正常生长,同时保水剂在吸水充足的情况下,遇到干旱情况能够释放水分,供作物生长需要。
[1]毕素艳.锦州市耕地地力评价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21013 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陈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