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陈思进整理/透明
金融作家陈思进:成功就是把爱好做到极致
口述/陈思进整理/透明
回望20世纪90年代的出国潮,闯荡北美的年轻人陈思进当属其中翘楚。他曾进驻全世界财富中心华尔街一线,成为全球五大投行副总裁;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是9· 11事件中的幸存者;辉煌与洗礼后,他和才女爱人小玲合著了畅销书《闯荡北美》、《独闯华尔街》、《华尔街大骗局》等。近期,这个“尖子生”又要交出高效的成绩单——以他生活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绝情华尔街》即将搬上荧屏,围绕其人物故事展开的命运三部曲《归·去·来》正蓄势待发……
这么多璀璨的光环,陈思进还是当初那个怀揣梦想的文艺青年吗?这样的疑虑,在感受到他的亲和力后,便消散了。和陈思进聊天,没有丝毫的距离感,与其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一场分享。分享他纯美的爱情、浓厚的亲情以及通透的心态,而问及他是怎样将人生过得如此丰盈时,他说:“我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网络上搜索陈思进的名字,会弹出这样的关键词:华尔街投行副总裁、9·11事件幸存者、金融作家……其中,陈思进最喜欢的是“作家”这两个字。写作是他年少青衫时的梦想,至于另外两个“头衔”,虽然已时隔多年,陈思进每每回忆起来,依然心生感触。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梦吸引着一大批年轻人。陈思进正是其中一个。1990年,天性热爱自由的他放弃上海安稳的生活,踏上美国的追梦之路。本以为到了美国就可以舒心地做自己,不承想,初到美国,他就被生存问题击得梦碎一地。“一个逼仄的房间,除了两只箱子,就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垫。”这是陈思进的爱人小玲第一次追随丈夫来到美国,走进出租屋时映入眼帘的画面。
后来小玲才知道,那张床垫是陈思进在大街上捡回来的,到美国以来,丈夫吃了整整三个月的热狗。直到2010年,在央视《人物:金融作家陈思进》节目中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小玲还会哽咽:“当天晚上,我在房间整理东西等他回来,结果他进门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零钱数起来……”原来,当晚陈思进打工回来,因为当天的小费特别多,他兴奋得来不及喊累,一心想把钱数好交给小玲,却没有注意到爱人流下心疼的眼泪……
陈思进的辛酸奋斗史,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当初,为了支付昂贵的学费,他和非洲的黑人兄弟一起做卡车装卸货物的搬运工;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又找不到工作。后来,还是在小玲的“包装”下,他的华尔街征程才正式开启。
陈思进仍记得那个猎头的名字叫布朗,他待业在家,接到布朗的电话兴奋赴约,可一见面,就被对方数落一番:“你的西装好像不是纯毛的吧?皮鞋也不行,袜子太短了……”
别看美国人平时穿得随便,正式场合可不含糊。“不如就听他的,包装一下。”小玲听后提议。陈思进直摇头,为了让他安心学习,小玲养家持家全都自己扛了,他不能再挥霍。可拗不过小玲的坚持,第二天,两人来到百货公司。新西装一上身,滑稽的一幕出现了——陈思进的旧衬衫、领带、袜子和皮鞋都被映衬得相当不和谐。小玲一咬牙说:“干脆全换掉!”他们一下子花光了仅有的积蓄。
再站在镜子面前,陈思进像换了个人,小玲赞叹道:“哇,绝对不比007差!”果然,当他再次出现在布朗面前时,对方的眼中大放光彩,拍着他的肩膀说:“‘酷毙了’!有句俗语叫First impressions last.(最初的印象永不改变)。”这次,陈思进赢得了当年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银行家信托的工作。
自此,陈思进在华尔街大展拳脚,到了2001年,他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金领”,彼时,他的工作地点是高耸入云的世贸大楼,在精英荟萃的双子楼里,他有自己的办公室,上流的生活羡煞旁人。然而,拥有越多,心越不安,他常常自问,这是我来到这里初心吗——素有“人肉绞肉机”之称的华尔街,在金钱的内在驱动下充斥着残酷、厮杀、凶险与贪婪。去留之间,他纠结踌躇,不料,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替他做出了决定——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袭击让傲然挺立的世贸大厦轰然倒塌!
回忆起那惊魂的一幕,陈思进这样写道:“那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开车载着小玲行驶在街道上。当时小玲怀有身孕,当天正好是我们约好去医院检查的日子。在世贸大厦楼下,我嘱咐小玲去附近的商场逛逛,等我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半小时后,突然一个巨大的震动,把正在办公的我吓惊呆了!我看见对面的大厦火光冲天……
“我只身冲下80层,待我跑出楼道重见天日时,我看见拥挤的人群里,小玲被警戒线拦隔在远处,我朝着小玲奔跑而去,我们相拥而泣,庆幸躲过了生命的劫难。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急速的奔跑和巨大的恐惧中,小玲引起强烈的宫缩,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孩子……”
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陈思进和小玲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9·11事件后,陈思进从纷乱的华尔街全身而退。2008年,他们摒弃浮华,回归本真,举家搬至风景如画的加拿大。
静好的岁月,唯有创作不可辜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生存,陈思进不得不“封笔”,“‘精神贵族’也离不开柴米油盐,当时连我自己也以为小时候的作家梦不可能实现了。”陈思进曾在文章中感叹。终于有了闲暇,陈思进和同样酷爱写作的小玲开启“手拉手”的合作模式,先后合著了《闯荡北美》、《独闯华尔街》、《华尔街大骗局》、《绝情华尔街》等书,作品一上市,便收到很多赞美,并稳居畅销书排行榜。
在简洁、舒适的书房里,放上一曲古典乐,煮一杯咖啡抑或泡一杯清茶,或读或写——这是陈思进和小玲在多伦多家中的生活日常。“现在是我最惬意、最满意的生活。”对比过去的惊涛骇浪,陈思进欣慰地说。
即使相伴多年,陈思进和小玲两个人的爱情,已经延续到了两个人的亲情,他对小玲的依赖却丝毫未减。平时,陈思进在外面忙的时候,小玲从来不会打扰他,反倒是他,小玲一不在家,他就会一直打电话催她早点回来。连陈思进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了小玲的家才踏实吧。”陈思进笑言。也难怪,这些年小玲把陈思进照顾得事事妥帖,才让他心无旁骛,全力打拼。
从青春到成熟,仲夏入初秋,二十几年,陈思进和小玲有些照片都已经微微泛黄,但他们却把生活过成了诗,寻常的琐碎也变成了美好。环顾四周,像他们这样经得起实实在在的磨砺,写就一段人间佳话的爱人着实不多见。有什么经营秘笈吗?面对疑问,陈思进的答案很简单:他觉得爱情没有年代的区别,每一代人都年轻过,而每一个年轻人也都会变老。“真正的爱情,过了荷尔蒙、多巴胺作祟的阶段,幻化成为亲情后,自然会不离不弃。长情的陪伴、真实温暖的相处,才是珍而重之的幸福。”他笃定地说。
如果问起陈思进多年异国生活最思念的人,答案一定是外公外婆。陈思进从小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他们是他生命中的至亲。
陈思进的外公是个大家,曾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任总经理。听外婆说,少年时的外公清新俊逸,性格坚韧,当学徒、做家教,搞翻译;青年时期,他温文尔雅,每天早出晚归,倾心工作;可惜,受动荡年代的影响,外公的晚年饱经磨难,可他依旧挤挤挨挨的活过来,“虽然外公晚景凄凉,但修改、编辑孙儿们的信件,是那时外公最快乐的一件事。”陈思进回忆。
纵观外公厚厚的履历就会发现,外公对陈思进的影响,根植于发肤血液里。外公也曾一度弃官从文;并且始终心怀一个非常朴素的观念:中国人就要为中国做点事。这份爱国情怀,对文学的痴迷以及洒脱的个性,在陈思进身上很容易找到印记。
如果说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对应一个条件反射的话,提起外公,陈思进的第一反应除了想念,还有膜拜;而想到外婆,他怀恋的,却是一粥一饭的养育之恩。陈思进记得,“小时候,虽然家里拮据,但外婆却把我养得白净壮实,当外婆领着我走在大街上,总会有人停下来问外婆,这孩子长得真可爱,那么胖,你给他吃的什么?”
凡事都有两面。陈思进幸运地拥有外公外婆完满的爱,遗憾的是,他生命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他的父亲,却因与他的母亲失和,在他的成长中缺了席。陈思进的父亲是杭州一名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但‘富二代’和我不沾边儿,因为我并没有待在父亲身边。”陈思进曾在采访中,坚定地说道。
和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桥段一样,父亲希望陈思进继承家业,他却坚持独立发展;父亲希望他和门当户对的姑娘联姻,他却崇尚自由恋爱,和心爱的姑娘小玲生死不渝,后来的故事不难想象,陈思进和父亲几近决裂,他和小玲远走高飞,掀开了“创二代”的人生篇章……
好在,时间是良药。这些年,陈思进和父亲的关系已经有了舒缓,当年的沟壑已被岁月和包容填补。现在,陈思进和小玲虽然久居多伦多,但每年都会回老家探两次亲,家人团聚,孙儿绕膝,是父亲现在最幸福的事情。
读过小说《绝情华尔街》的人,会记得这段话:“过去他总认为爱情靠不住,只有血脉亲情可以天长地久。然而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才意识到,亲情是命脉,爱情是肋骨,爱情和亲情无法割裂……”这样的感触,正是陈思进内心里爱情和亲情的真实投影。
工作之外的陈思进,比我们既定印象中的金融精英要可爱得多,他不仅有才,而且有趣,生活状态当得起“丰盈”两个字,业余爱好多得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我年轻的时候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喜欢唱歌、跳舞,学很多种乐器,弹吉他、弹钢琴、拉二胡、吹笛子,什么都玩过。”聊起青葱岁月,陈思进兴致十足。
大学时,陈思进参加过大学生辩论赛,角色都是难度系数极高的二辩、四辩,他反应敏捷,陈词激昂,还拿过奖。现在,他依旧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学得非常快,绝不落伍,和他合作的影视剧主创团队的人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陈思进和他们根本没有代沟,“我还会使用他们的网络用语。”陈思进笑言。
爱好中,陈思进坚持最久的就是写作,他从8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大学毕业。近几年,陈思进和小玲的创作密度很高,而且好评如潮。网上红极一时的话“只有十分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同样适用于陈思进和小玲。为了有一个安心的写作环境,他们在多伦多定居下来。“特别是写长篇小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闭关。”陈思进坦言。
跨国金融商战长篇小说《绝情华尔街》是陈思进和小玲的代表作,故事以他们的生活原型为基奠,将“青春梦”与“华尔街梦”融为一体,唯美跌宕,直指人性。为了方便阅读,陈思进还特意规避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平实的语言,将“金融盲”也轻松地拉进了他们的读者群。
《绝情华尔街》一面世,便引发了轰动效应,有很多影视公司向陈思进抛出橄榄枝,能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所有作者的梦想,陈思进心动了。“就好似我们在小说里孕育的人物和故事‘活’了起来。而‘触电’更是我和小玲从小到大的梦想。”聊到改编影视剧,陈思进毫不讳言。
目前,《绝情华尔街》已确定由旗下签约杨幂、李易峰等众多一线明星的欢瑞世纪公司投拍影视剧,该项目将会采用“多屏联动模式”创作,拍摄成24集类似美剧《纸牌屋》那种类型的超级剧,及一部大结局电影。届时将和好莱坞一流制作团队合作,剧本正在改编阶段,预计今年底开机,市场反响好的话,还会筹划第二季。
同时,小说《绝情华尔街》的下部正在撰写当中;围绕其人物故事展开的命运三部曲《归·去·来》的第一部将在下个月出版;《归·去·来》以及陈思进和小玲的另一部科幻题材的影视改编也正在筹拍之中……这几年,陈思进和小玲的作品越来越密集,且辐射全球,事业的满园春色,真是关也关不住。
为此很多人艳羡不已,不过成功与否,是外界给予的评价,从未被陈思进列入他的愿望清单。面对赞誉,他淡然一笑,他说:“其实没什么,我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那句英文谚语:If you really want something,just go for it.(如果你喜欢一件事,那么就去做),其中的含义和陈思进的座右铭“尽人事,听天命,做任何事情都享受过程”不谋而合。
有了喜欢,就有了价值,这是陈思进体恤自己的一种方式。他说,经历了9·11事件的劫后逃生,他更深刻地感悟到“活在当下”的意义。就像现在,无论周遭如何更迭,他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已经修炼到了可以全身心享受创作的高度。尽管我们猜测陈思进和小玲还将会有多少部作品面世,是一件很徒劳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家底”实在太厚。不过,我们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许,毕竟,陈思进和小玲的名字,足以是我们读一本书、追一部剧、看一场电影的理由。
编辑/张德博
对话陈思进
Q:作为金融作家,家里的财政大权是您来管吗?
A:这个不用多说,当然是交给我小玲来管的,我觉得女性理财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建议大家把财政交给太太来管理。
Q:您和爱人是比较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这和现代大多媒体宣扬的“女权主义”的风向不太一致,您对此怎样看待?
A:我觉得一个家庭男主内、女主内并不重要,要看双方的性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这也只是个说法,事实上,我们家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我太太说了算的。
Q: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A:投资自己的大脑,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用来投资你的大脑,因为大脑里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要像经营企业那样经营自己,把自己变成最有价值的商品,随时为你带来财富。
Q: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持拜金的心态,作为“创二代”、成功人士、金融作家这样的多重身份,有好的建议给年轻人吗?
A:这个要剖析一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目前很多人已经将底层的三个需求:生理、安全、社会得以满足,现在他们需要获取更大的财富来满足被尊重的需求,而在很多人眼里,有钱就是衡量成功的标尺,所以才导致了物欲横流的现象。我想,这是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吧,当然,每个发达国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等到我国经济恢复新常态的时候,人们的观念会渐渐地改变、回归,到那时,大家就会慢下来,灵魂也会跟上来,不再金钱至上,会有那么一天的。
Q:您认为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A:关于成功,我更倾向北美人衡量成功的标尺,定义一个人是否成功,他们多半儿不会想到金钱、地位,而是会自问:第一: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喜欢?第二:在这一行里是否杰出?第三:是否可以靠这一行谋生?只要以上三点都答“Yes!”就是成功人士了!
Q:很多人羡慕您的生活,您怎样评价自己的人生?
A:每个人都容易羡慕别人的生活,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却忽视自己所拥有的。可能是因为我信佛的原因,我觉得其实生活中的任何坎坷,都是对你的一种修炼,是来造就你的人生的。每个人的一生,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沿途的风景。既然是风景,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暴风骤雨就都会有,而生活的坎坷就像不同的气候,如果每天只看蓝天白云,也没意思了。
Q:聊一聊《归·去·来》吧?
A:《归·去·来》有四个看点:浪漫、曲折、传奇和宏大。故事以大时代变革为背景,讲述了老上海、北京、浙江三大家族百年沉浮;人物来自梨园世家、商贾名流、书香门第三个不同类型的大家族,有近十位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每一位人物都来自真实原型,主人公的经历比《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更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