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美的方式演奏主旋律

2016-12-19 17:10佘登科施敏杨美
曲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诗性苏区曲艺

佘登科+施敏+杨美

9月20-22日,由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四川省曲协、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巴州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在四川巴州剧院首演,前来参加“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军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的部队首长,老一辈革命家和老红军的后代及其亲属代表,军事系统的领导和专家,有关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川陕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和专家,巴中市区各界人士以及来自重庆、陕西和四川相关市州的同行们共600余人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望红台》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是一台诗情洋溢、曲艺鲜明的好作品。满台土生土长的川剧工作者、曲艺工作者、群众文化与机关干部组成的演员,经过三个月的合力打造,奇迹般地将作品活生生地搬到了舞台上。他们用现代舞、民族舞、民间傩戏作为故事的纽带与桥梁,用抽象的舞蹈语言诉说了巴山蜀水壮怀激烈的历史,用脍炙人口的四川曲艺委婉深情地表现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热望、依恋和与苏维埃同命运、共风雨的高尚情操及对未来的期许。剧中没有一句空泛的词语,而是句句情真意切的艺术表达,唱词质朴中蕴藏激情四射的革命理想;音乐清纯无比,如巴山怒放的烂漫山花;演员饱含深情的演唱,如清冽的山泉;一曲曲天籁之音,传达着巴人的淳厚质朴……

《望红台》这部剧突破了以往,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剧目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着一枪一炮表现长征

四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和重要战场所在地之一,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强渡嘉陵江、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等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四川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经过地和出发地,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血洒疆场,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

要创作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四川和巴中都有着丰富的素材,但也很难——难就难在出新上。因为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太多了,音乐作品已经有了《长征组歌》《十送红军》,电影作品已经有了《万水千山》《长征》,电视剧又推出了《战地黄花》《长征》和《十送红军》……这些作品犹如一座座高山,早已成为经典之作,再写这个题材,如何写出特色?如何才能避开已有的套路?怎样才能绕开那一座座高山从而出新出彩?

主创人员经过苦苦思索,决定另辟蹊径,从侧面来表现长征。《望红台》立足川陕苏区,从苏区人民的角度表现长征,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截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的甘甜、红军走之后的守望,从而彰显共产党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题。作品为篇章结构,分序幕《犀牛望月》、第一章《苦水台》、第二章《甜水台》、第三章《望红台》和尾声《活着》,这样的篇章结构一如散文——形散神聚。

底层人物的命运才是历史的真实命运,普通百姓的生活才是社会的真实生活。作品设置“大山”和“杜鹃”两个人物贯穿始终,并扩大人物含义——所有的男人都是“大山”,所有的女人都是“杜鹃”,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反映社会变化和历史变革。作品没有直接表现战争,而是立足苏区、立足苏区人民,讲述的不是个体故事,而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是关于时代变革的整体的社会故事,并站在今天的角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注入思考,审视历史,展望未来。

什么是望红台?——是苏区人民用坚定的信仰和一颗颗滚烫的红心筑起的高台!

哪儿是望红台?——巴中大地就是望红台!川陕苏区就是望红台!全国十二大苏区都是望红台!

谁在望红台上?——当年的苏区人民,今天的老区人民!

什么是长征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寻独立自主的梦想、国富民强的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行走的光辉道路……

长征路在哪里?——我们一直在长征路上……

不着一枪一炮表现长征,这也许在众多反映长征的作品中独树一帜。

二、立足四川曲艺表现长征

艺术作品必须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用四川曲艺来表现长征,这是《望红台》的典型特质之一。

《望红台》所采取的艺术形式是四川曲艺剧。一般来说,曲剧或曲艺剧是曲艺化了的戏曲,即舞台的呈现是戏曲表演,音乐和唱腔是曲艺的音乐和唱腔,且一般都是采取一种曲艺音乐来表达。但《望红台》几乎将四川重要的曲种都用上了,这种集合多种曲艺形式来表现内容的曲艺剧是过去没有的。

序幕首先采取的是四川方言朗诵《犀牛望月》,接着是四川扬琴《花儿年年开》,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四川文化味道。在接下来的表达中,根据四川曲艺的特点和相关内容的表达需要,将曲艺形式和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艺术表达的共同体。如第一章《苦水台》,整体反映红军到来之前穷人的苦,在曲艺形式上就要选取最能表现“苦”的曲种,如《背二哥苦》用的是四川扬琴,《卖儿歌》用的是四川清音,而讨口叫花的唱腔用的是四川莲花落,表演采用的却是四川谐剧,反映穷人哀叹采用的是四川竹琴。

第二章《甜水台》要整体反映红军到来之后人民群众的甘甜和幸福,在曲种上又要有准确的选择和运用。如表达红军到来的喜悦的作品《半夜三更出太阳》,采取的是又唱又跳、且歌且舞的四川莲厢;在《当兵就要当红军》中,因要表现大山命运的变化,所以依然采取四川莲花落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与大山前面的命运形成对比;反映妇女翻身解放采取的是四川盘子;反映大山与杜鹃的爱情采取的是四川扬琴;表达苏区人民幸福采取的是热闹而又抒情的四川车灯。

第三章《望红台》反映的是苏区人民对红军的守望情怀,极具抒情性,因此在曲艺形式上选取的是极具抒情表达功能的四川扬琴;而尾声《活着》是立足今天回望历史而作出的关于未来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极具思想冲击力,因此采取的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群体四川金钱板。

作为曲艺剧,《望红台》在形式上出了新。一是在曲种的运用上改变了过去以一种曲艺音乐为主的传统手法;二是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舞台上既是戏剧呈现,又是曲艺坐地传情的传统表达,这两种舞台呈现方式有机结合,成为《望红台》独特的个性之一。

立足四川曲艺表现长征,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巴蜀文化特质。四川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李蓉说:《望红台》表现长征,同时也是一次民族艺术的长征。

三、把握人情人性表现长征

艺术是艺术家关于生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意象表达。一个艺术作品要温润人的心灵,就要具备真诚的情怀。

无论编剧秦渊,还是作曲向胜,在创作过程中,都反复地通过灵魂置换,用人性去理解人性,用我心去置换他心,用真情去感受真情。剧中人物杜鹃,既是个体又是群体——作为女人,她用一生的时光守望着爱人、守望着红军、守望着信仰,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

如《守望》中穿越时空的真情表达:

杜鹃: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望断天涯望断云,站成了望红台。

大山: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红军二万五千里,处处望乡台。

杜鹃:哥哥看过来,我脚穿绣花鞋。风吹白发飘起来,莫得当年乖。

大山:妹妹登高台,你脚穿绣花鞋。风吹白发飘起来,妹妹依然乖。

杜鹃:多想你回来,好想你回来。当年建的苏维埃,今天好精彩。

大山:鸟儿天天来,虫儿夜夜来。风儿时时传消息,处处都精彩。

杜鹃:你在哪里生,你在哪里埋。人不回来魂回来,我等你在望红台。

大山:我在路上生,我在路上埋。年年岁岁花儿开,就是我回来。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唱段,作品采取革命浪漫主义手法,将杜鹃站在苏区的现实守望与远在他方、行进在长征路上的大山的灵魂呼应起来,这是人情的交织,是人性的回归,是真情的表达,加上舞台上大写意的人物内心外化的表演呈现,总是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流下真情的热泪。

作品没有一句标签式的语言,没有一句口号式的表达,而是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出发,解读苏区人民坚定的信仰和纯真的情怀,并在这种情怀中,生动地揭示了共产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政党本色,生动地表达出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爱戴共产党的不变情怀,进而艺术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采取诗画手法表现长征

中国传统戏剧与诗歌历来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望红台》的诗性追求,有别于传统戏剧,这是由曲艺特征和红色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曲艺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艺术,生活化、口语化是曲艺文学最基本的特征;而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红色文化,其特征是主题鲜明化、内容生活化、表达平民化。这两大文化特征决定了该剧诗性的追求方向——摒弃文人诗情,彰显大众诗情。因此在创作过程过中,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性,借鉴民歌体的创作手法来彰显诗性。

民歌体自有民歌体的特点和要求,在赋比兴的运用上,很见功夫。如四川莲花落《当兵就要当红军》:

……

乡亲们哪仔细听,

有了红军才翻身。

种地要种翻身地,

当兵就要当红军。

当红军,当红军,

刀砍竹子不死根。

当红军,当红军,

火烧芭蕉不变心。

……

“刀砍竹子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这是巴山情歌的原词,编剧却巧妙地运用到红军战士的宣传里,十分生动贴切。

再如四川扬琴《薅秧歌》:

杜鹃:大田薅秧排对排,红军哥哥走过来。还没喝口老鹰茶,连忙下田脱草鞋。

大山:大田薅秧行对行,行行秧苗对太阳。头上的太阳天天照,幸福的日子喷喷香。

男女:大田薅秧薅大田,薅了大田薅江山。江山薅得溜溜顺,幸福的生活蜜蜜甜。

这也是对巴山民歌的改编,为了彰显红军的主张,编剧借用民歌手法,将大田与江山联系起来,实现了在诗性基础上的主题升华。

在导排上,中国评剧院一级导演安凤英采取大写意的手法,将剧目诗性地呈现在舞台上。几个规则的几何体布景,寓意深刻:可以随意移动的长方体,既是自然大山的轮廓,也是人物大山的背脊,还是座座丰碑的意象;舞台后方两边的梯子,既是山的抽象表达,又是长征路的大写意。

舞台上的多维空间处理,也具有诗性。曲艺演唱的空间、情景再现的空间、红军灵魂与百姓对话的空间、春夏秋冬一生盼望的空间等多个维度相互交融,使整个剧目张扬着诗性,从而诗性地表达主题。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别人的灵魂,首先文艺家自身要有干净的灵魂。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够引领思想的正确,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够塑造灵魂的干净,只有真诚的情怀才能够换来情怀的真诚。文艺作品要润物无声地影响观众,不仅需要文艺家具备正确的思想、真诚的情怀、干净的灵魂,还要具备娴熟的艺术手段,生搬硬套的、口号式的、标签式的表达,不是优美的方式。用优美的方式演奏主旋律,《望红台》做得很好!

猜你喜欢
诗性苏区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卷首语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曲艺泉城》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