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课设计与学分体制下的校本教材研究

2016-12-19 08:47钟雪丽曹菲
中国市场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微课

钟雪丽++曹菲

[摘要]教育在不断创新进步,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改革。课程建设,尤其是新型微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链条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正是改革的新成果,学分制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全面地发展。文章对微课和学分制进行了介绍,从教学需求的现状与特点入手,具体讨论如何更好设计适合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微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20

1微课简介

微课(Microlecture),又名微课程,以讲授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个问题为目的,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学习资源所组成。微课是相对常规课的一种说法,在时间上只有10~15分钟,不像传统课程一样有几十分钟。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师可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扩大知识范围。微课时间短,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课程重点。国内外教育者广泛关注微课,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形式,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授课方式以翻转课堂为主。翻转课堂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乔纳森·伯尔曼和亚纶·萨姆斯提出。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前置学习方式,在家通过讲座和微课教学内容自主学习,到学校补充教学及答疑解惑。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大显身手,教学流程、师生理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其次,学生在课堂完成知识内化过程,师生之间有更多交流沟通。

2学分体制

与学年制相对应,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基本方式,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毕业标准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高校设定课程学分、毕业最低学分绩点,指导学生选择相关课程。

学分制的鲜明特点是灵活性,在注重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学分制在教育创新与变革上的最好体现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毕业标准即可。传统的学年制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手段单一,以行政班为自然单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授课科目完全一致,要求学生在满足学年时间的前提下再评判是否满足毕业要求。学分制则以学生的自由选课为核心,在完成规定内容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这能够让学生真正把兴趣爱好融入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同时学分制的灵活性给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因为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再也不能以行政班为单位,学生的课程是独立的。

学分制下,学生个体行动和流动性不断增加,班级的观念逐渐淡化。学分制还造成了极大不确定性,教学管理的对象、内容不再单一,教学管理工作量急剧增加。学分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应改变原有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更加机动灵活、全面有序。学分制下,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保障管理人员能够准确管理学生,推动学分制的全面施行。

3课程目标、特点及对相应教材的需求

3.1课程目标

在微课与学分制下,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有与之相配套的学习成果。在课程设计时应考虑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设计合理,教学目标及学习成果明确,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授课上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

3.2课程自身特点

(1)微课特点:①开放性:学生根据微课进行自主学习;②局限性:教师决定进度;③兼容性:打破地域性与时空性的壁垒,实行线上课程指导,为翻转课堂奠定基础。

(2)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包括:①熟悉管理课程内容,做好微课备课工作;②开展教学设计,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组织教学;③发布作业单和活动,监控学习状态;④通过线下课程组织集中教学,答疑解惑;⑤确定考核方式,负责成绩评定及录入;⑥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学习成果。

3.3对相应教材的需求

学分制将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后学习成果的展示,而教材仍延用以前的传统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清楚地知道所要掌握的POC、SOC有哪些,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选择性学习完成成果展示。另外,教师利用传统教材,对于融合类知识也不利于清晰传授。另外,“微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学生课后根据微视频的内容进行学习、资料收集及讨论,那么在学习过后要掌握哪些内容、解决哪些问题,在传统的配套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写明,学生的课后资料收集及讨论学习大多盲目进行。因此,在微课与学分制下,在教学过程中需有配套的校本教材,教材中应在每章节前增加学习导向页,内容为包括明确学生所要掌握的学习成果、学习方法、学习步骤等,增加“微课”学习任务单。

4微课与学分制下的校本教材设计

(1)校本教材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也影响到培养人才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校本教材的建设和开发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度,既要为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服务,又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思路。为此,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观,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同时,要为学生自我学习留下发展的空间。

(2)校本教材建设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规划,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学院、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为原则,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教材。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植根学校、面向学校、为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大力实施切合学校特色,区别于统编教材的补充与延伸,是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校本教材的建设开发要综合考虑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办学设施、文化环境、专业需要等,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不顾学校实际或照抄统编教材,就无法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无法实现教育目标,也失去了开发校本教材的目的和意义。

(3)校本教材的建设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设计相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材内容、形式上,结合学校的现状,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融入学习设计单,在各章节前,明确指明预期学习成果及学习任务。同时教材的呈现方式是立体化的,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素材都可以纳入校本教材框架内。纸质教材、数字教材、网络课件都是优质校本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构建立体化教学空间。

5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正在流行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得到充分运用,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有效。作为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也在不断加快脚步。学分制背景下,校本教材设计突破原有课堂老师一言堂的局限,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有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2]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6学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B201514)。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