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研究

2016-12-19 05:16周妮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调查

周妮

摘 要:选取武汉市三所高校新生429名,调查问卷是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基础上改编的。结果显示,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最好的是生活自理,最差的是经济适应;是独生子女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维度要好于非学生干部的农村籍大学新生。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52-02

由于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异,使农村籍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许多适应问题。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由依赖走向独立,从佼佼者变为普通人,农村籍大学新生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有人顺利过渡,适应大学的生活,但也有人却无法适应,开始自闭、逃避、甚至仇视社会。据相关研究发现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农村新生适应情况相对较差。2011年基于北京4200名新生的调查数据,16.9%的学生表示其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占了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11.2%的学生表示有非常大的经济压力,47%的新生感到有非常大或者一定的经济压力。[1]农村大学新生适应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全面了解农村籍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完成角色转换,整合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所高校的2015级新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5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42份,其中有效问卷429份。样本构成情况如下:男女生分别是222人和207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别为180人和249人;担任班干部与没有担任人班干部的分别为321和108人;城镇与农村新生分别是249人和180人。需要说明的是,在分析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现状时只分析来自农村的180人,并在家庭来源上对城镇与农村二者进行比较。

(二)测量工具

调查问卷是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他的量表在大学生适应性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为了更好地调查农村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本问卷增加了经济适应维度。“职业选择适应性”在他们的生活中暂时不凸显,在本问卷中予以排除。量表题目分正向题与反向题,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适应性越好。在本研究中,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3,信效度良好。

(三)数据处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现状

对农村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分析,得出学校适应性量表的总分为(206.01±3.30)分,各维度得分为:学习适应性为(28.31±5.11)分、人际适应性为(39.38±5.92)分、角色适应性为(32.47±5.46)分、生活适应性为(24.96±3.39)分、经济适应性为(20.55±3.36)分、环境适应性为(22.50±4.34)分、身心症状表现为(37.81±5.94)分。因各维度的项目数不同,不能直接对各维度适应程度的高低进行比较,经过对各维度平均分的综合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2可知,(1)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各维度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生活自理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角色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经济适应性,表明农村籍大学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经济适应性情况则较差。(2)由于量表采用5分制计分,中等水平的计分为3分,表1的总量表分为3.55,说明农村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呈中等偏上水平。但是,经济适应性维度却没有达到中等水平。

(二)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独生子女差异

对农村籍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性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独生子女差异的T检验。由表2可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农村大学新生在身心症状表现维度(t=2.243,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的总分比非独生子女高,说明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较好。

(三)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是否胜任过班干部的差异

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见表3,可以看出,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性维度(t=2.035,p<0.05)和角色适应性维度(t=2.368,p<0.05)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担任过班干部的农村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上要好于非学生干部的农村籍新生。

(四)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家庭来源差异

不同家庭来源对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情况的影响差异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1、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新生在学习、人际、角色和环境适应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新生在身心症状表现维度(t=2.377,p<0.05)、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t=0.425,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在身心症状表现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城镇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好。

三、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最好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是身心症状表现,最差的是经济适应性。在性别因素上,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是独生子女的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里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明显要好于非独生子女,加之家庭成员少,他们往往更注重与同学、朋友的交往,家庭会倾注更多人力、财力用于孩子的发展,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在面对陌生环境他们能迅速调节,适应能力比农村非独生子女要好。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和角色适应上。学生干部会在学习之外处理更多事情,面对更多挑战,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对他们进行磨练,也提高了其适应能力。在家庭来源上,农村的大学新生在身心症状表现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城镇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好,因为农村大学新生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学生,他们从小就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但是人际适应性方面农村新生适应状况略低于城镇新生,这就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如经济条件、语言习惯、穿着打扮、个人见识等等与城镇新生有一定差距,使得农村大学新生在交往中会表现的胆小、自卑且敏感。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本文为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5113。

参考文献:

[1]杨钋,毛丹.“适应”大学新生发展的关键词——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3.

[2]范敏,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3).

猜你喜欢
调查
关于“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