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谷说起

2016-12-19 07:51周惠民
世界博览 2016年23期
关键词:摩西面食烤箱

周惠民

导语:如果店里摆得是八仙桌,卖的是香片,光饼或疙瘩馕,恐怕只有老赶才会上门。

贝谷在华人社会流行了一段时间,各地叫法不同,北京叫贝谷,台北叫贝果,香港洋气重,多直接用英语,叫Bagel。不管这玩意儿叫啥名字,东西都是一样:发酵过的面团,揉成环状,用水煮过,再放进烤箱烘焙即成。烘烤时,也有人撒上芝麻、罂粟花籽等,添加香味;吃的时候,不妨涂抹酱料,果酱、鲑鱼慕斯或是鲜乳酪都行。要不,夹点熏鲑鱼、奶酪片,都能令人食指大动。

翻开网络报导,对贝谷传言颇多,多半说这种犹太食物是东欧犹太人发明,随着犹太人移民北美洲,贝谷也在美洲落地生根,甚至还有美国品种与加拿大两个流派,长相不同,吃法也有异,这些说法难免让人心里生疑。

犹太人原本在西亚、北非活动,以面食为主,与各地无异,只有无酵饼还有些典故。话说当年,摩西眼见犹太人遭埃及国王役使,心生愤懑,便要率领族人远离埃及,几经周折,总算可以上路。这一段故事,可以看看《旧约》的《出埃及记》。临出发之际,摩西特别交代族人,家家户户先杀头小羊,要烤着吃,还要把原本春耕用的种子磨粉,做成无酵的饼,和面后不可发酵,立即上炉烘烤。平常人吃羊肉,不太吃羊羔,更不会烤着吃。再说了,农民再怎么挨饿,也不能把春耕的种子给吃了,否则来年肯定得闹饥荒。摩西这么交代都说明赶时间。后来,犹太人把无酵饼当做纪念逾越节的食物,还有讲究:根据生物学理,空气中自然存在酵母菌,如果面团放置超过18分钟,就要开始发酵。因此犹太人制作无酵饼时,必须掌握时间,从和面到进烤箱不能多于18分钟,否则无酵饼就成了无效饼。

除了无酵饼,犹太面食与基督徒或穆斯林的面食都是该烤的烤,该烙的烙,无甚区别。犹太人安息日或宗教节日惯吃“哈拉面包” (challah),就是白面加上鸡蛋、油和白糖,面团发酵后,搓成三股,制成辫子状。一般人也都能吃,并不违反任何宗教的清规,倒是贝谷的形状,颇值得讨论。

面包大概可以分成主食类面包与点心用面包。供主食用的制成饼状或块状,禁得起放,随时可买,倒是当成点心用的小面包得趁新鲜。半夜时分,面包店师傅就得开工,将面团放进烤箱,天一亮,就有客人上门,比起咱的煎饼果子摊还热闹。这时候,可就没有人做大块面包了。

除了小面包,一般人也把贝谷当成早餐或点心,面包师傅自然得卯上,可是一大团子面不容易熟,如果先煮熟再烤,还把面团揉成环状,自可快些。世界各地都有类似作法,不限于贝谷。俄国的布布里克(bublik)、土耳其的西密特(simit)长的差不多,也不是谁模仿谁。咱中国有种“继光饼”,简称光饼,也长这样。有人说光饼是戚继光练兵时的军粮,其实发源地在河南光州,才称为光饼,唐代陈元光带兵到福间开垦,就这么传到福建,成了当地特色。新疆疙瘩馕是环状,同一个道理,难道还是中国人抄袭犹太美食?

八世纪以后,犹太人跟着穆斯林进入伊比利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受许多限制,不能买田种地,只好在城里打零工、做小生意。卖吃食本小利薄,也能过日子,穿街走巷的生意,不能光卖犹太食物,否则客源受限,只要勤快,起早摸黑,挑个担子卖贝谷,也许真能财源滚滚。现在,许多人以为贝谷是犹太食物,只许犹太人卖,就好像除了武大郎,谁也不准卖炊饼。

这些年来,美国连锁企业前进世界各地,连最简单的贝谷都能整得热热闹闹,各地街头洋馆子窗明几净,来个贝谷,一杯咖啡,平添许多小资风情。如果店里摆得是八仙桌,卖的是香片,光饼或疙瘩馕,恐怕只有老赶才会上门。话说回头,这种场景换到柏林、巴黎,倒真是个卖点。

猜你喜欢
摩西面食烤箱
得到的都是笑脸
Do You Know?
太阳能烤箱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摩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