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如果不是根据二战故事真实改编,《血战钢锯岭》这个讲述信仰、
战争和生命的故事,没准会让人以为是导演梅尔·吉布森的
一次宗教狂热病爆发,
但正是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人创造了奇迹这种反差,
带给人一种正能量、神秘的心灵震撼感。
《血战钢锯岭》也是梅尔·吉布森继《启示录》之后,时隔十年的回归之作。
影片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让人觉得震撼,导演描述战争的镜头语言,
在战场视听语言中也实现了突破,
长达1小时的战争场面冷静客观,
让人身临其境。
在战争的戏份还没开始前,影片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交代人物的前史,来一点点显露出男主角的性格特质,所以在后续军营里展现男主角坚持信仰不持枪的段落里,不会让人觉得男主的动机刻意和生硬。虽然本片采用的是前史文戏+战争动作戏两大段落的线性叙事方式,在大段爱情文戏的展示中,并没有让人觉得“口水”,主人公爱情上的呆萌和信仰上的单纯形成一种默契感。包括在家庭背景、父子关系的介绍中,也侧面透露出对国家、公民、士兵、战争之间的探讨。
在战争场面中,男主人公不断的祈祷,赤手空拳救出一卡车伤员,让战友们震惊后,出现了重新冲锋前等待男主人公做完祈祷的场面,以及男主人公负伤后一定要战友帮自己找回遗落的《圣经》的部分。如果不是根据二战故事真实改编,这部分会让人觉得稍显刻意。大家都知道导演梅尔·吉布森是一个具有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如果说之前冷静、客观的文戏和动作戏部分都是在压制情绪、避免说教,那么在残酷而没有选择的战争面前,凸显信仰这件事即便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依然能获得共鸣。
冲绳岛战役在英文中被称为“Typhoon of Steel”,在日文中被称为“铁雨”, 可见战斗之激烈程度、火力之密度及盟军参战之战舰及车辆的庞大数量。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血战钢锯岭》呈现的就是为期82天的战斗中,最后三天两夜夺取胜利的最后一战。不同于以往战争片段式、高潮式的视觉轰炸,该片用冷静、写实、不紧不慢的节奏完整还原了夺取胜利的最后时刻。在展现群像杀敌的场面时,导演梅尔·吉布森没有任何主旋律仪式感的镜头流露,所有的大场面的镜头都保持一种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节奏平实、景别均匀、不刻意展现人性、不煽情亲情和爱国主义,就连冲锋和死亡都有一种家常的叙事姿态,这种写实的场面调度和平实的镜头感反而更加给人一种战场上的身临其境之感。整个战争场面长达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没有明显的高潮段落,每一分钟都是战争状态,都能激起观者的肾上激素。血腥暴力的程度是赤裸裸的一览无遗,被炸烂的身体血肉在镜头前一览无遗。面对死亡集体价值观高度统一,除了信仰,该片没有探讨在战争面前人性之外的其他东西,而不持武器的男主人公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成为一大看点。虽然是出自真实事件改编,能看得出导演梅尔·吉布森也没有对男主人公做一些夸张、夸大的处理,而是呈现男主人公以头脑和胆识、责任感取胜,和影片前半部分讨论信仰的文戏,形成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