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明1962年11月出生于景德镇。1984年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美术专业毕业,2009年评为研究员职称。2005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中宣部、中组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荣誉,2009年当选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 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选为“赣鄱英才5555_程”首批人选,201 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供职于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省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孙燕明陶瓷工作室,中国瓷画、陶瓷雕塑两项技艺精湛。
孙燕明,上世纪70年代进雕塑瓷厂彩绘车间学徒,1982—1984年在陶瓷职工大学深造,专攻陶瓷美术创作,在陶瓷艺术创作上耕耘前行40余年,是我市陶瓷艺术从业者的典型代表,是一个从普通职工成长为专业技术领域内国家级人才的典范,并于2016年初入选进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其主要事迹有:
坚持创作,作品丰富多彩。他坚持陶瓷艺术创作40年,每年都要自费出去写生,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坚持用陶瓷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赞颂新时期劳动者的形象,描绘生活中的真善美,宏扬社会正能量,每年精心创作各类优秀作品数10幅。作品大多表现生活、描绘风景、讲述故事、反映民族特色、反衬人与自然和谐等等,立意健康向上,引人深思遐想。如色釉彩陶瓷雕塑代表作《水乡风情》、《采茶姑娘》、《草原牧歌》,色釉彩人物画《丝绸之路》、《丝路风情》等众多作品都是如此。正因为这种对艺术自始至终的坚持和坚守,他先后成为江西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雕塑瓷厂建厂60年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者。
精益求精,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他积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陶瓷雕塑艺术。以高温颜色釉彩为装饰的主要材质来源,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技艺、多种材质、多种技术于一体,使用材料上不断创新,把瓷泥、陶泥、绞胎泥和彩色泥等都运用到雕塑的创作当中去,借用釉上釉下各种装饰技法,利用刻、填、堆、彩应有尽有的工艺手段,用泥料、釉料、彩料、着色剂等丰富的装饰材料配合,让陶瓷雕塑更显神采。陶瓷绘画与国画艺术相融合,把瓷画的釉色料色用笔和国画的造型笔墨相互借鉴、使用,提升瓷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正是这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先后获得30多项国家、省级工艺美术陶瓷奖。多次入选国家、省级学术性重大项目展览。两件窑变色釉陶瓷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特别是其掌握的高温窑变釉彩绘工艺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近期十件作品获国家版权登记和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团结奋斗,开创事业新成就。在雕塑瓷厂改制转型,原职工普遍悲观消沉的情形下,他于2006年在雕塑瓷厂文化创意基地组建成立孙燕明大师陶瓷工作室,带头闯市场,团结带领一部分陶瓷雕塑技术工人在陶瓷技艺上求卓越,在表现手法上求新颖,在表现内容上与市场接轨,开创了事业的新篇章。带动整个陶瓷雕塑瓷厂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先后有3人获国务院津贴、国家技能工作室1家,国家技术能手、标兵2人,各种省级职称荣誉获得者20多人。个人工作室成就斐然,成为景德镇对外陶瓷文化展示的代表窗口,2014年底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其工作室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全国陶瓷界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工作室。
总结传承,宣扬陶瓷文化。他积极总结陶瓷技艺经验,在理论上思考和创新,写了近20篇的学术论文,出版发行论高温窑变釉彩和陶瓷雕塑艺术的《瓷艺与画艺》等两本理论著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增添光彩。他坚持传艺带徒,培养年青人热爱陶瓷艺术,把精湛的陶瓷工艺技术传承下去。因此于2011年获江西省非遗传承人称号。他还利用《珠山讲坛》讲授“高温颜色釉彩饰技艺的发展与创新”,开办培训班等形式吸引陶瓷艺术爱好者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他总是说:“最感怀为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底蕴深深滋养,这个根本的东西不能忘。”
热心公益,担当社会责任。孙燕明陶瓷工作室为工商税务登记注册的单位,按时交纳国家税收,多次组织工作室艺术家参与各类陶瓷艺术展览和公益事业现场绘瓷表演,表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心;坚持投身公益,个人累计捐款捐物30多万元,捐献给国家、省级馆藏作品5件;担任“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爱心协会”会长,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团结帮助困难职工数10名。
一路走来的孙燕明用勤劳的工作作风、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艺术风格、执着的艺术追求、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阐释了景德镇这一代陶瓷艺术家的“工匠精神”。
孙燕明
陶瓷艺术研究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瓷画\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