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接阳 吴小燕
陶瓷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就青花瓷而言,通过用毛笔蘸取天然钴料进行描绘装饰,然后加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制而成,充分展现出一种传统中国水墨画的韵味。青花瓷,一个国家的标签,一个民族的荣耀。青花瓷的产生标志着中国陶瓷已由素瓷向彩绘瓷过渡,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国文化深厚积淀的证明。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的雏形就渐渐形成了,元青花是成熟期,清康熙是高潮,现如今,青花瓷的地位只增无减,依然屹立在陶瓷工艺的顶峰。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属于釉下彩的一种,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氧化钴烧制出来呈蓝色,加上透白坯底,犹如玉般优雅,得名“青花瓷”。
中国青花瓷器,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品之一。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交流的发展,对许多国家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青花瓷器自从在中国元代创烧后,后来流传到朝鲜。明代宣德、景泰年间,中国曾三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先后将景德镇产的青花碗、盘、杯等瓷器赠送朝鲜皇帝。朝鲜皇帝得到这些青花瓷后,视若珍宝,又令建立官窑仿造。此后,不仅皇室官窑造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青花瓷,而且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陆续造出了青花瓷器,从造型、青花纹饰及勾勒、渲染方法来看,主要取法于明代青花,其风格与明宣德、景泰间景德镇所产青花瓷极为相似。日本的青花瓷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将青花称为染付,所用钴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一般认为,青花瓷技术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至日本。1592~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称为“陶器战争”,从战争中带回的陶工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日本陶艺家五良大甫对日本制瓷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于明正德年间(1510~1511)随日本的僧人了庵、桂悟来到中国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五良大甫在中国学艺五年,五年间他刻苦学习,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师傅、工匠们请教、取经。在师傅们的传授和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全套的制瓷技术,并在中国景德镇亲手制作了上万件瓷品,于正德十年(1515年)回国。(亦说正德八年1513年)。同时带回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土和釉料,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把中国的青花制瓷技术带到了日本,开始了日本青花瓷器的制作年代,为日本民族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瓷圣”。欧洲人认识中国是从瓷器开始的,300多年来欧洲各国从仿造中国瓷器到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其中,中国瓷器产品最受西方欢迎。对于仍使用铁制品的欧洲人来说,它的轻巧、美丽、干净和实用令人非常惊异,在欧洲各国是上流社会才可享用的高档品。
青花的出现是在唐代,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前后在扬州的唐城遗址发掘出了几件残破的青花瓷器,这次考古发现促成了唐青花概念,把青花的产生从元代上升到唐代时期。
青花瓷中有许多不同的纹饰,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接下来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①龙凤呈祥。龙风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风,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②龟鹤齐龄。龟,《龟经》载:“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终结。”鹤,仙鹤。相传龟鹤皆有千年寿,这里喻长寿。③福寿双全。两个古钱,喻“双全”蝙蝠喻“福”,寿星、寿桃代表长寿。组成图案叫“福寿双全”。
元代青花无疑是青花的一次高潮。元代政府为了拉动海外的巨大市场,也为了捍卫中国瓷器的世界独特地位,为了宗教和文化产品对海外藩属国文化影响力的渗透,结合蒙古统治者自身尚蓝尚白的一些民族习惯,必须考虑推出代表国家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载体物,顺便也压制阿拉伯地区逐渐成熟起来的多彩绘陶器势头。在这种背景下,元青花在元代中期逐渐试验成功,虽然有阿拉伯影响的因素,除青花钴料依赖进口而外,元青花的文化背景、装饰构图、纹饰绘画、瓷器工艺都属于本土发掘,大量借鉴和结合中国历代传统工艺和传统纹饰基础上进行创新。元青花的整体风格非常的粗犷、潇洒自如,整个画风非常的随意、古拙、不拘泥,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重点就是要体现元青花时代的风格,它的画风、画法,比如说八大码、蕉叶纹、龙纹、鸳鸯、水藻、缠枝莲和牡丹纹。比如:1962年山西博物馆入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1966年江苏金坑出土的青花云龙罐,以及景德镇陶瓷馆最近几年来在湖田古瓷窑址发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碎片来看,无论从器型、料色、釉水、花纹等方面,足可证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质量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种成熟定型的产品。可是元青花的胎土由于使用的是马仓土,加上那个时候制作的工艺特征限制,胎的制作不是特别的精细,尤其是大件器。由于胎土制作的不是特别的细腻,经常在胎中可看到这种气泡、气孔,甚至是层与层之间那种分层的感觉,这是元青花的那个时代特征。那个时候它的制胎还不够细密,至少跟永宣和清三代相比,它的制胎还是显得粗糙,也符合它以粗犷为主的时代特征,基本上有很多这个手摸和器物修胎的痕迹。由于生产的发展,元代统治阶级对景德镇瓷业的剥削也更为加紧。对瓷窑苛税榨取,是极其残酷的,关防也极严密。在窑座方面,则是“窑之长短,率有相数,官藉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藉纳金”。在关防方面,则“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
自明以来,景德镇压倒了历史上一切著名窑场,一跃而成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永宣时期青花瓷器达到了顶峰,首先有非常明确的官窑制度确立和保证,虽然有官搭民烧,但是整体质量非常高,胎更加细腻坚实,偶有气孔和气泡,但是没有元青花那么多。元青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是看元青花瓷片,是有气孔有断层,甚至在釉子表面有气孔造成的一些针孔。只有真正在永宣时期才对苏料有了一种文人的理解和解释,有的说是因为苏料的一个缺陷,也有的说是文人对苏麻离青的晕散、锡斑赋予了另外一种美,就是一种灵动一种变化,使它不是那种拘泥的单一的蓝色,使蓝色在凝重中有了沉淀,更具有文化的范围,我想文人给它一个另外的审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宣德的属款非常自由奔放,可能属在器物的任何地方,属款有大书法家沈度的笔意味道,有古法古韵。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和提高。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器则美各,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实际上康熙朝既兼具了文人画的一个特征又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官窑时代,康熙朝对青花运用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境界,因为他甚至可以把青料当作墨彩来运用,可以达到用青花来绘画的效果。就是说他刚好生存在一个非常好的土壤上面,既有最好的青料,又让工匠的才艺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说康熙出现了很多经典的青花瓷器。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和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而且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其更是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