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的学问

2016-12-19 06:48陈超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和文大会堂陈超

文/陈超

打电话的学问

文/陈超

今年是我第三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但于我来说,却有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以随团记者的角色做报道,第一次做全国政协会议的报道,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前做开幕式出镜,第一次在全国政协记者会上现场提问……可要说起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些第一次,而是3月2日的那个夜晚。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就将开幕,在当晚的《浙江新闻联播》中,开幕式侧记无疑是报道的重中之重。按照领导要求,侧记报道中至少要采访到五到六位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采访主题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协委员履职等热门话题,采访时间为委员们进出大会堂的二十分钟之内。做过电视新闻的小伙伴都知道,采访什么,在哪儿采访,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家愿意接受你采访吗?

我和我的同事兼“北漂”室友周文都是第一年跑全国政协会议,我省的三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我们之前一个都没有采访过,更别提熟悉了。换言之,一切都得从零开始。3月2日的夜晚,我们的任务就是约到五到六位委员接受我们第二天的采访,而我们的工具只有手机和一本已被翻皱的委员通讯录。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一切的沟通和交流都从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开始,我把这种约采访的方式称为“盲约”。

仅从电话约采这个环节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和电话推销员有些相似:只不过他们推销的是某种产品,我们“推销”的是一次采访机会。

如果你看过电影《华尔街之狼》,一定会被电影中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主角电话推销“劣质股票”时的口若悬河所惊到。没错,是很惊艳,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人家首先得接你的电话。

我和文兄想好各自的开场白,便着手开始分头给委员打电话。拨打前几个电话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听着听筒里嘟嘟的提示音和各种曲风的彩铃,我分明感到自己的胸口好像有一头小鹿在乱撞:对方不愿接受采访该怎么应对?对方说正在忙该怎么应对?对方态度不友好又该怎么应对?

事实证明,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想多了。我听完了整首彩铃,也没出现一个“对方”——人家压根不接电话。

换个角度看,其实我挺理解这些不接电话的委员。毕竟,我们自己都接到过太多陌生号码的骚扰电话,一串数字说明不了你的来路,更何况还有小部分从来都对采访不感冒的委员,即便知道你是媒体记者,电话也不会接。

但接不接是一回事,打不打是另一回事。在经历了数个没有接听的电话后,慢慢地,我和文兄的电话约采有了回应。

俗话说,能接电话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电话接通后,开头两句怎么说,很是关键。

“喂您好!请问是××委员吗?”这个开头万万不能有。

“喂您好!请问是××先生/女士吗?”是不是和上面的话很相似,后面八成都是接着“请问您需要购置房产/保险/理财产品吗?”这样的开头天生给对方要推销的感觉,后面很大可能是要拒绝你的。

实践证明,比较理想的开头是这样的“喂,××委员您好!我是浙江卫视的记者××,明天政协会议就要开幕了,我们想采访您一下,您看下午怎么样?”

言简意赅,几句话就说明了来意,更重要的是,你压根就没给对方拒绝的机会!

当然,大多数委员都是和媒体打交道的“老手”,依然会有各种拒绝你的理由:话题不太熟悉,还没有准备好,不太方便,还是找更合适的人采访吧等等,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坚持,再坚持一下,有时候委员扭扭捏捏不愿接受采访,其实是一种谦虚和犹豫,这时候如果你放弃了,很可能就错过了一个理想的采访对象。

就这样,我和文兄从晚上8点开始打电话,有关机的,有不接的,有说了几句就婉言谢绝的,有聊了五六分钟依然没有敲定答应的,有一开始没接电话后来又反打过来最后依然谢绝的,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我的第一个“成交”电话一直到晚上10点15分才出现。当××委员在经过数分钟的犹豫斟酌后终于答应我的采访邀约时,我的眼角已泛着泪花——打哈欠打的。

直到晚上11点,我和文兄打遍电话,也只一共成功邀约到了3位委员确定接受采访。

当然第二天下午,我们依然顺利完成了开幕式侧记的报道任务,除了当晚敲定的委员,还有第二天一早联系上的,以及到大会堂门口现场“堵”的,当然,这都是后话。

3月3号晚上6点半,我们的开幕式侧记报道在《浙江新闻联播》中顺利播出,看着电视画面,我却听不清解说词,耳畔回响的全是“喂,××委员您好!我是浙江卫视记者××,……”。

猜你喜欢
和文大会堂陈超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粤桂签约康养和文旅项目总金额44.5亿元
洪和文绘画作品
一座大会堂的消失
和我一起去广西
Dipole Polarizabilities of the Ground States for Berylliumlike Ions∗
“瓢針司南酌”的考古和文獻新證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江城子·悼诗人陈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