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集导演/王伟平 杨圆媛
守望文明《艺术:北纬30度》之伊朗分集
分集导演/王伟平 杨圆媛
这是一个具有5000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他们创造的文明,屹立在亚细亚大陆的西端。这是一个恪守礼法和传统的民族,一个坚守自己独特精神世界的民族,透过这块土地上平凡人的生活,揭开这个神秘国度的面纱。
清晨,这里的人们被宣礼声唤醒。
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他们的职业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坚守波斯文明。
伊朗位于亚洲西部,北靠里海、南濒波斯湾,东部是沙漠地区,它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纬三十度线从这一地区穿越。
韩天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去伊朗一直是我向往的,我从事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一直希望了解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和中国甲骨文的某种关联。到了伊朗,我被深深地震动了。首先伊朗古老、精湛的文明,远比我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它对世界文化、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也远远比我了解的深刻得多。
历史上,伊朗被称为“波斯”。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印欧人中有一支“雅利安人”出现在扎格罗斯山脉,他们战胜了当地土著人,开始在伊朗高原上定居,古希腊人称他们为“波斯人”。
波斯波利斯是希腊语,它的意思就是波斯人的城市。这座宫殿遗址是伊朗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前六世纪,以阿契美尼德部落为首的波斯人在西亚崛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大国”,史称波斯帝国。
波斯波利斯是希腊语,它的意思就是波斯人的城市。这座宫殿遗址是伊朗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都城规模宏大,公元前521年,国王大流士为了显示天下一统的国威开始修建,历经三个朝代才建成。它不仅是波斯帝国的心脏,也是一座聚宝盆。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大军攻陷了这里,他动用了一万头骡子和五千匹骆驼才将所有的财宝运走。疯狂的掠夺之后,亚历山大大手一挥,将整座城市付之一炬。
这些残桓断壁,至今依然在诉说着那个古老王国曾经的辉煌。
保存最完好的是这座浮雕,它呈现了来自印度、埃及、希腊等二十三个附庸国使者向波斯国王朝贡的场面。石墙上刻着楔形文字的碑文:“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众王之王,列国之王”。
韩天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我看它的楔形文字,很单纯,很简洁,它的线条呢,非常直接,非常地犀利。这是一种刀的精神,或者是一种刀法的力量。这种力量很雄强,像兵马俑的一个列阵一样。有一种对神的敬畏,和我们的甲骨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波斯古城对于今天的伊朗人来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不朽。
波斯人汲取了恒河、两河和尼罗河三大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的精华,创造了灿烂的波斯文明。
波斯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郡县制度,修筑了世界上最长的驿道,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公元9世纪,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撰写的论文《印度的数学》传到欧洲,欧洲人学会了用1234记数,并称它为“阿拉伯数字”;波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著的《医典》,直至19世纪依然是欧洲大学的医科教材。
波斯人在医学、数学、建筑、农业、文学和艺术领域创造的辉煌成就,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
1971年,巴列维王朝在德黑兰修建了一座国王纪念塔,由两千五百块大理石建成,象征波斯帝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座纪念塔改名为“自由纪念塔”,如今它已经成为德黑兰的象征。
德黑兰,源自于古波斯语,意思是“山脚下”。两百年前,那个“山脚下”的小村庄成了古老国家的新首都,如今德黑兰已经发展成了西亚最大的都市。
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法律重新规定妇女出门必须戴头巾、穿长衣,遮蔽羞体,然而面纱却遮不住她们的
波斯古城对于今天的伊朗人来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不朽。美丽和自信。她们想出各种变通的办法,把自己打扮得更加迷人。
德黑兰大学成立于1934年,它是伊朗最古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今天,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所富有传统韵味的高等学府里,女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男生。
德黑兰大学是伊斯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当年,霍梅尼曾在这里接受过胜利的欢呼。如今,这里成了德黑兰市民“主麻日”的圣地。主麻日是穆斯林每周集体祈祷的日子。
伊朗人把做祈祷看成爱与知的纽带,这是穆斯林与真主心灵沟通的特殊方式,也是凝聚民心的重要仪式。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1502年,萨法维王朝将伊斯兰什叶派立为伊朗国教。什叶派认为只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其后代才是正统的宗教领袖继承者。
今天是阿尔巴因节,是纪念什叶派穆斯林第三位教长侯赛因的日子。纪念先知是伊朗人节日中的重要内容。每逢这些节日,伊朗全国放假,人们会在清真寺、公共场所或者家中做圣餐,上街布施。
这里平时是一个普通食堂,每年的阿尔巴因节,这些穆斯林都聚在这里做圣餐,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义工。
这个小义工叫穆巴勒萨,今年15岁,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计,每逢阿尔巴因节,他都会到这里来帮忙。
小义工:
我叫穆巴勒萨,我三岁的时候就学会《古兰经》了。今天是阿尔巴因节,我来圣餐点帮忙,今天还特地在饭中做了锅巴。我从昨天中午就来了,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我一点都不累,因为侯赛因会给我力量。
《我以爱成名》
在这个城市里,我以爱成名,
从不让邪恶污染我的眼睛,
我们崇尚诚实,
却因此而毁誉参半。
因为在我们的道德准则中,
伤害人们就是一种亵渎,
我问我的师长,
什么才是救赎的道路,
他举杯轻言,
掩盖他人的错误。
《我以爱成名》是伊朗浪漫主义诗人哈菲兹的诗作。哈菲兹是波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名字意思是“熟读《古兰经》的人”。哈菲兹被伊朗人尊为诗圣,每逢大事小事,伊朗人都要咏诵他的诗歌,甚至喜欢用他的诗歌来占卜算卦。
一只黄鸟,随意抽一张卡片,所抽的签文就是哈菲兹的诗。
这位姑娘正在为远行的朋友祈福。
巴洋尼(伊朗文化学者):
哈菲兹在民众当中影响很深,他的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一个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每次上课前也都会占卜哈菲兹的诗歌。
诗人是伊朗人的“心灵之神”,是伊朗的精神力量。哈菲兹、萨迪、非尔多西、莫拉维,数不胜数,人们从诗歌中寻求爱情方向和生活的力量。
伊朗人爱诗,他们喜欢吟诗,也唱诗。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家庭聚会,他们都会以吟唱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是伊朗中世纪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萨迪的诗作,萨迪是个流浪诗人,他的诗歌大多充满爱情的美丽与忧伤。
马吉利(伊朗留学生):
在伊朗的文化中,文学有很高的位置。在我们从小时候开始,那个读诗的还是有,是那个读诗会啊,还有。比如说爸爸给孩子,教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再教给他的孩子,是这样。可以说,我好像记得有一个法国诗人,他说伊朗人在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诗。
诗人是伊朗人的“心灵之神”,是伊朗的精神力量。哈菲兹、萨迪、非尔多西、莫拉维,数不胜数,人们从诗歌中寻求爱情方向和生活的力量。
歌德在《东西诗集》里曾经热情洋溢地赞美道:“谁要真正理解诗歌,应当前去诗国里徜徉,谁要真正理解诗人,应当前去诗人之邦。”歌德所说的诗国,就是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
这些波斯文字像音符一样,富有跳跃感,很有一点中国草书的味道,伊朗人也称之为书法。
公元7世纪,波斯帝国被阿拉伯人征服,伊斯兰书法传入伊朗,从此,书法逐渐成为波斯艺术和文化的核心,也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修养课程。“悬挂体”是伊朗书法中的艺术瑰宝,也是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天雍:
悬挂体呢,它是带有图案性质的,更有装饰性。跟我们的书法不一样,中国的书法是用软笔写的,惟软才奇怪生焉,用软笔写出线条坚硬的一些东西来。伊朗的书法是用硬笔写的,用硬笔写出飘逸的图案。
2013年的金秋时节,伊朗驻华大使馆在北京举办了“伊朗文化周”。别具一格的波斯艺术和浓厚的伊斯兰风情,吸引了中国观众。
哈塔米是伊朗第一位堪称大师级的女书法家,她那优美而飘逸的书法作品让韩天雍驻足不前。
哈塔米(伊朗书法家):
这里展出的书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一种是现代的。这幅作品是这两幅作品中的一部分,这幅作品就只有一个字母,三笔,最后融为一体,万物,所有的东西都围绕造物主,不断旋转上升,天人合一。
伊朗文化周的邂逅,使韩天雍对伊朗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相约,半年后德黑兰再见。
哈塔米是自由职业者,她的工作室颇具特色,都是清一色的女生,她们都是来自伊朗各地的书法爱好者,也十分喜爱中国的书法艺术。
韩天雍:
中国书法讲法,我看伊朗书法也很讲法。刚才哈先生在批改作业时也很讲法度,轻重缓急和书家的心态、情绪的运用,这些中国书法家和伊朗书法家都有相通之处。
与中国一样,书法在伊朗也注重“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被认为是穆斯林的心之所现。因此,每一位伟大的伊斯兰书法家都经历过长期的人格修养和灵魂陶冶,他们的书法作品传达出神形皆备的神韵。
伊朗人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把伊朗赞美为世上最美好的地方。
从德黑兰出发,穿过400公里的沙漠,有一个被伊朗人誉为“半个世界”的地方,它叫伊斯法罕。这里不仅有古波斯的华丽建筑,也留存着大量古代艺术瑰宝。
伊斯法罕是17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当时,东西方游客和商人云集于此。这里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些绘画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欢声笑语的时刻。
这座宏伟的清真寺是伊朗人心目中最完美艺术品,也是他们的心灵寓所。蓝色代表天空,黄色代表光明,相映成趣。这座清真寺用6000万块瓷砖镶嵌而成,建筑历时18年。清真寺的顶部呈拱形,前面有两个宣礼塔柱,面向圣地麦加。大圆顶下的大厅,回音效果极佳,是诵经唱诗的地方。
乌玛在一家文化保护机构上班,平时一天五次要在这里用清真言呼唤穆斯林前来朝拜,这一份工作并没有收入,但他依然很喜欢,他的梦想就是把清真言传遍伊朗。
乌玛:
因为我喜欢,这是人和安拉沟通的方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钱多钱少都是安拉定的,够过日子就行了。
伊玛目广场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广场,四周有200多家商铺,专卖伊斯法罕传统的手工艺品,有地毯、挂毯还有各种银器、铜器和漆器。
伊朗手工艺人(阿萨杜拉):
你看见了吗?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铜的成分,我就这样磨,如果铜的成分越多,它的样子会越好看。
这些伊斯法罕传统的手工艺品,以黄铜和骆驼骨为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制成精美的首饰盒、文具盒。敲打一个最小的首饰盒,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
伊朗手工艺者(阿萨杜拉):
这是“赫坦”工艺制成的。你看这个盒子,伊斯法罕人一般都喜欢用这样的盒子装糖,招待尊贵的客人。
阿萨杜拉是伊朗屈指可数的大师级手艺人。因为制作太费时,所以没什么经济效益,这门手艺活也面临薪火难传的困境。但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作品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被陈列在伊斯法罕最著名的阿巴斯酒店里。
阿巴斯酒店是伊斯法罕最豪华的涉外酒店。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装饰得精美无比,整个酒店如同一座艺术博物馆。
很久以前,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驿站,往来各地的客商都会在此驻足歇息。
徜徉在金碧辉煌的大堂里,让人联系起当年驼铃阵阵的景象。“沙漠之舟”承载着无数商人的希望和梦想,也承载着两大文明绵绵不断的交往,徐徐前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四大发明就是经过这里传向欧洲的,中华文明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北京牛街也印证了中国和波斯两大文明的交往史。宋末元初,有两名伊朗大不里士的宗教学者来到这里传播伊斯兰文化,今天他们还长眠在牛街的清真寺里。
这一切,给我们带来一丝遥远的亲近。
夜晚的德黑兰华灯初上,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驻足观赏的女士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伊朗是一个禁酒的国家,每到周末,人们喜欢逛街、聚会、泡茶馆。在色彩斑斓的光影之中,我们也融入了它温暖的怀抱。
韩天雍:
伊朗,我爱你!
今天是伊朗的传统节日“雅尔达”,在中国称为“冬至”。相传波斯光明天使出生在这天的晚上。“雅尔达”之夜伊朗人要彻夜点火,驱赶漫长的黑夜,庆祝光明和善良降临人间。
“雅尔达”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享受天伦之乐。
不过有一群年轻的学生更喜欢她们的音乐课堂。
巴洋尼的音乐课堂在德黑兰颇有名气,学生都是传统音乐爱好者。十五年前巴洋尼中断了旅欧生涯,回到德黑兰,他的梦想,就是传承波斯文化。
巴洋尼(伊朗文化学者):
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在我的心目中,波斯文化很神秘,而且它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先贤和哲人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把它继承下去。
这种乐器称为西塔琴,早在公元3世纪的萨珊王朝就开始流行于波斯宫廷,明朝末年由波斯人传入中国。西塔琴的传承,没有乐谱,主要靠师生间心领神会。
巴洋尼:
口口相传,日积月累,这种自然的传授方式,是一种活体文化的传承。
巴洋尼的学生,大多已追随他多年。无论文学讲座,还是音乐课堂,学生们总是孜孜不倦。
巴洋尼:
同学们,今天是伊历4月9日 92年,在伊朗文化中心,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伊朗诗人莫拉维地第154讲。
伊朗,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波斯文明,两河流域文化深远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它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
北纬30度线是一条升起人类文明曙光的地平线,千百年来,伊朗在这条地平线上不断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这里既有从东向西的丝绸之路,也有从西向东的艺术之旅。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时代如何变迁,这里的人民依然自信坚强,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守望着属于自己的这片古老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