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吴江 徐骞 胡泓林 雷雅茹
聚磷酸铵:小品种中的大格局
——磷化工产业及液体肥料转型升级的一条新路
□《中国农资》记者 吴江 徐骞 胡泓林 雷雅茹
中国农用聚磷酸铵液体肥料产品应用研讨会
Special Report 专题报道之专访
近日,中国农用聚磷酸铵液体肥料产品应用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中国磷肥产业正经历结构性改革的阵痛,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广效率低是困扰国内磷肥企业的三大难题。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和资源科学利用。而在不断涌现的新型磷肥中,“溶解性”和“相容性”极佳的聚磷酸铵脱颖而出,吸引了行业广泛关注。
近期,在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主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国农用聚磷酸铵液体肥料产品应用研讨会”上,记者对话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国内液体肥生产、研发、推广领域权威专家以及领军企业代表,重点研讨聚磷酸铵液体肥料的市场定位、应用前景,共同探寻产品同质化时代的推广模式和盈利模式。
“调结构、转方式”是国内肥料行业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对化肥企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对中国磷肥而言,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模仿到创新的“革命”将是未来的发展主题。在中国农科院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树清看来,中国磷肥的产品结构应向着高效、复合化、液体化的方向发展,磷肥工艺应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正是这样的背景下,聚磷酸铵作为一种高端液体磷肥跨过重洋走进中国。
聚磷酸铵在农用领域有何作为?行业内不乏疑虑。对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表示:“聚磷酸铵作为一种液体肥的核心原料,在美国已经有超过50年的应用历史。在北美,用聚磷酸铵溶液生产液体肥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聚磷酸铵作为原料,可以添加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或是氨基酸等添加剂,形成多种配方以应对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
诚然,借鉴国内外经验已经成为肥料界的共识。据美国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西南区副主任涂仕华介绍,聚磷酸铵在美国的农业用量仍在不断扩大,2015-2016年用量大约200万吨。目前,北美市场占世界农用聚磷酸铵总用量的90%。涂仕华表示:“在具体应用上,我们可以把聚磷酸铵当作一种缓效肥料,一种配方肥的原料。可以说,聚磷酸铵的出现为精准施肥提供了更多选择。”对此,张承林十分赞同。“聚磷酸铵在国外普及用于玉米种肥,这与国内种肥同播的理念一致。聚磷酸铵可以提供氮和磷,大大促进作物苗期生长。此外,以聚磷酸铵为基础的悬浮肥可以作为基肥使用,螯合中微量元素后应用于叶面喷施也有良好效果。”
实践是检验肥料实效的有效途径,在肥料研发和实践领域,国内众多专家已经将聚磷酸铵纳入视野。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长陈明良介绍说:“上海化工研究院从1985年开始研究聚磷酸铵,曾针对其在肥料领域的做过大量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聚磷酸铵对大麦、油菜、番茄、草莓等作物进行叶面喷施,增产达到10%-30%,效果比较可观。同时,聚磷酸铵转换以后才能吸收的特性有助于延长肥效,其养分应用率相对较高。”
与固体肥料相比,聚磷酸铵的经济性备受关注。涂仕华表示:“农场主认为,液体肥料施用方便,用量与使用位置准确,节约劳动力。而支撑这种观点的物质基础则是整套的施肥系统,其中运输成本是个重要问题。液体肥料销售商对顾客的服务半径通常在50公里以内,一般不超过80公里,否则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聚磷酸铵产业尚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大规模试验示范来不断摸索。而在聚磷酸铵广泛应用于市场之前,国内龙头磷肥企业已经开始率先行动。目前瓮福集团旗下瓮福紫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的聚磷酸铵项目已经投产,并计划在“十三五”末扩产到每年35万吨。瓮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何雨博士表示:“在积累50多年的经验后,美国在生产、应用聚磷酸铵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业标准。我们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能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而从我们企业的产品来说,‘瓮福’聚磷酸铵中金属离子较少,为农业应用中添加微量元素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能否因地制宜、符合中国农业发展需求,是检验肥料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放在优先位置,而农民要丰产、要增收的愿望也必须满足。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辛龙表示,聚磷酸铵受资源、技术、价格等问题的限制,预言替代磷肥产品、乃至升级换代产品,特别是能否形成巨大产能尚有待观察。张树清也表示:“聚磷酸铵在推广中既要考虑技术问题,也要用经济、市场的眼光审视其可行性。以当前农业发展水平,与大田推广可能仍有距离。高端产品的落地推广,农民会不会用、经济性能否保障都需认真思考。特别是肥料要立足农业的主导产业来发展,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应该结合土壤、生态、作物类型来全面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对重点需求区域做重点推广,市场的接受程度会更好。”
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肥料的科学使用直接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健康。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旭认为,目前国内化肥企业面临很大市场压力,怎么生存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国家生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也对农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要生存,一方面要跟上时代发展导向,对企业来说,提高服务水平必不可少。”王旭表示:“做农资、卖肥料首先要让理念与时代接轨。以区域为核心,解决当地问题、对接当地资源、了解农民需求才能让肥料推广一路畅通。生态农业是国家的顶层设计,而服务必须‘接地气’。用服务带动推广值得企业尝试。”
针对高端液体肥推广难,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液体肥料是发展水肥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对具体产品来说,根据其特性、根据不同的区域,需要有所区分、有所侧重。更重要的是,肥料要与农机配合、与施肥方式配合。灌溉施肥是水肥一体化的一种形式,推广水肥一体化能够催生很多新的农资产品,包括聚磷酸铵这样的新型液体磷肥。这样的产品将有很广泛的发展空间,而企业和推广单位要系统研究、积极试点,将优质产品送到农业生产一线。”
“中国肥料已经进入由等养分、等效向形态、含量、助剂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同样的养分、添加不同的助剂,肥料可能天壤地别。”高祥照表示:“中国磷肥从过磷酸钙发展到一铵、二铵,再到磷酸二氢钾和复合肥料,始终在进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聚磷酸铵,对国内农业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我们希望聚磷酸铵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磷肥工业实现一个大的进步和变革。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国内磷肥利用率不高,跟磷肥产品本身也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内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8%左右,如果利用率达到33%、34%,理论上就可以减少一半左右的磷矿消耗。通过创新产品来减少消耗节约资源,对行业而言应该是一个重大启示。”
“中国磷化工仍有发展空间,其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是重头戏。”中国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肯定了这种看法:“目前传统的大宗化工产品普遍过剩,其中就包括一铵、二铵,磷肥行业的产品创新不能停步。单从聚磷酸铵来说,如果能依托产品特性,做到真正的平衡施肥、精准施肥,其推广应用对整个行业来说都将是革命性的。
对此,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光亮做出明确呼应:“瓮福集团的‘十三五’行动方案已经制订完成,公司计划投资220多亿元,实施35万吨聚磷酸铵、8万吨磷酸二氢钾的规划,还有贵州茶叶水肥一体化等130多个项目。力争到2020年,水溶肥等新品产料将达到102万吨,在产品线中占比超过30%,瓮福已经形成了以贵州研发基地为中心的甘肃、四川和福建的产业布局,以工厂为中心辐射了大半个中国市场,这种分布式的产业布局是推广聚磷酸铵天然的有利条件。我认为,随着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的深入推进,环境友好、科学试用、全程服务的理念是大势所趋,以聚磷酸铵为代表的液体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聚磷酸铵这一高端液体磷肥将给中国磷肥行业带来哪些改变?瓮福集团总经理杨三可表示:“聚磷酸铵在北美是一个商业化的,有体量的商品,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值得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做一定参考。同时,聚磷酸铵是一种升级产品,它在技术上的提高,在配套服务上的提升对国内磷肥企业都有借鉴意义。瓮福希望能在这方面早做探索和示范。”
此外,由于进入国内时间有限,规模化生产为时尚短,目前国内聚磷酸铵的行业标准仍是空白。中标标准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一中认为,团体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产品、维护行业秩序来说至关重要。“我认为标准雏形已经相对清晰。”他说:“由行业主流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并同步转为国家标准,从专业角度讲,这个通道是完全存在的。从行业健康角度考虑,标准制定的质量和应用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这种产品能否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一片发展净土。”
这次会议代表们针对聚磷酸铵产品有的放矢地展开了讨论。专家们倾尽心血,将多年的试验数据和实践所得慷慨解囊。企业更是奉献智慧,将应用、推广实践心得与行业分享。中国农资传媒借助这次会议,通过对专家、企业代表的访谈和采访,针对聚磷酸铵产品进行了全面梳理,成功地将这次会议打造成为一次水肥升级的巅峰对话。正像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曾峰说的那样:“我们力争将这个产品解析透彻,借助专家和企业的智慧,用科学的态度、客观的评判,将聚磷酸铵这个肥料小品种做出农资产业的大格局。”